鯖魚算得上是相當常見的食用魚,貌不驚人,沒有古靈精怪的體征,也缺乏蕩氣回腸的洄流故事,但是古籍之中,倒也不乏對鯖魚傳說的華麗記載。只不過,與美食絲毫不搭邊。
《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寫道,雞山中“有鯖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說的是這種魚形狀像鯽魚卻長著豬毛,發(fā)出的聲音如同小豬叫,只要它一出現(xiàn)就會天下大旱。這是神話,當然是無稽之談,深海魚卻出現(xiàn)在雞山中,真的很奇異。《山海經(jīng)》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至漢初之間,那時中國人早就開始吃魚。春秋時期,孔子生了兒子,魯昭公送他鯉魚一條,孔子于是知情識趣地將兒子取名為“孔鯉”,可見當時吃魚是一種生活時尚。而鯖魚作為產(chǎn)自近海的常見魚種,想必早已入了古人的肚子。
另一部神怪小說《西游記補》中,鯖魚則進一步與怪物掛上鉤,成了一個與孫悟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世的神通廣大的鯖魚精。小說中選用鯖魚作主角可能是因為“鯖”字近“情”,而鯖魚精幻化出的“青青世界”也頗讓悟空頭疼了一把。
在幼年還沒長好鰾時,鯖魚得不停地游動以免下沉,而成年魚平時在300米深的海底生活,經(jīng)過了寒冬,它們就會出現(xiàn)在靠近海岸的水面“自投羅網(wǎng)”。因此,對鯖魚的采捕是季節(jié)性的,自2月開始,市場上就會擺滿了這種新鮮的魚,直到夏天來臨前市場都會有豐富的鯖魚出售。
對于食客來說,鯖魚的美妙色彩,只留駐在動筷前的幾秒。如果一種魚不好吃,再好看有什么用?好在鯖魚不僅肉質(zhì)鮮美,還集合了豐富的營養(yǎng),并且經(jīng)濟實惠。鯖魚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其組分與肉類或雞蛋相近,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鯖魚還含有維生素A和D;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正常運作非常重要的維生素B■;以及抗氧化能力很強的維生素E。此外,像金槍魚和牡蠣一樣,鯖魚還是礦物質(zhì)硒的重要來源,這是人體細胞內(nèi)一種十分重要的抗氧化微量元素。
鯖魚的烹飪方法向來豐富。在歐洲,一種熱門的處理方法是將鯖魚做成腌魚:將鯖魚切段,放入含有鹽和醋的醬中,加入搗碎的蒜頭、迷迭香、百里香、牛至和辣椒腌幾個小時,然后把腌好的魚取出,瀝干,裹上干面粉后放入油中炸,將炸過的魚塊濾凈油后放進一個深盤子里,再淋上醬汁。醬汁的準備頗為復雜:把蒜瓣、百里香、月桂及少許辣椒放進油里炸,待蒜瓣變成金黃色,加入一杯醋和一杯白葡萄酒,稍煮片刻。聽來讓人食指大動,卻不知腌制過以后,鯖魚的營養(yǎng)價值會不會打折?用如此復雜的烹調(diào)方式,好像要把營養(yǎng)元素趕盡殺絕,有點對不住新鮮的鯖魚。說起來,應該是日本式的生魚片最能保留鮮魚的美味和營養(yǎng),日本人嗜生魚,味好清淡,他們的長壽離不開這些活生生的魚的貢獻。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的傳說里,用以震懾山中妖怪的天狗特別討厭鯖魚,如果它被人抓住,總會說“一定是吃了鯖魚的緣故”。
不過,在內(nèi)陸地區(qū),人們只有通過罐頭,才能吃上這些含有大量脂肪的深海魚。我小的時候就吃過許多家鄉(xiāng)產(chǎn)的茄汁鯖魚罐頭,酸酸甜甜的茄汁,肉質(zhì)鮮嫩,口感不輸鮮魚。
可是,2006年3月19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和美國環(huán)保署聯(lián)合發(fā)出通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多年研究監(jiān)測結(jié)果表明,海洋魚類中含有大量的甲基汞,特別是像鯖魚等的汞含量要高于其他魚類。人體內(nèi)汞含量輕微超標對成人的危害雖然并不明顯,卻能危及兒童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總之,食用這些魚給身體帶來的害處超過益處,特別是兒童和孕婦更應盡量少食用深海魚類和魚油。
據(jù)報道,海魚含汞的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日本。因為化工廠不斷向海里排放含汞的廢水,海水里的汞被浮游生物消化后變成了有機汞,即甲基汞,小蝦把浮游生物吃掉后又將汞累積在自己體內(nèi),在這個食物鏈中,汞不斷聚積,等到了大魚體內(nèi),毒性就比原來高出了幾十倍。
看來,如果有一天我們不能再食用鯖魚,這也還是人類自己的過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