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最熱門話題之一了。其實,這種現象并不難理解,有誰不害怕“病從口入”呢?而屢屢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在推波助瀾,使人們越來越關注,以至于談“食”色變,把許多食品列入食譜的“黑名單”。
本刊有關食品安全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之中有68%的人對于市場上出售的食品表示“不安全,不放心”,另有31%的人認為“不好說”,只有1%的人覺得“很安全,放心”(也許這1%的人從來不關注食品安全報道?)(見圖1)。無論如何,這個數據已經足夠說明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感受了。看著禽蛋柜臺里鮮亮的“蘇丹紅鴨蛋”,還有水產部活蹦亂跳的“嗑藥多寶魚”,人們該如何裝點自家的餐桌呢?

造成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必然有其原因,有高達86%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還有72%的人認為,是因為“黑心的廠家、商販太多”(見圖2)。另外,就是“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61%)。可見,人們普遍認為“監管不到位”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現狀的最主要原因。對此,我們不便多加評論。只是希望相關的監管部門能夠不負眾望,讓大家吃得更放心。
那么,市場上出售的食品中,有哪些是消費者認為最不安全、最不放心的呢?53%的人認為是熟肉類制品(如香腸、燒雞等),其次是小食品(如瓜子、蜜餞、果凍等),占31%(見圖3)。而相比之下,對于蔬菜、水果和乳制品,人們還是普遍比較放心的。由此可見,加工程度越高的食品,人們的信任度就越低。所以,與其說是人們對食品不信任,還不如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現了危機。

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如禽流感、蘇丹紅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食物的選擇。有70%的消費者堅定地表示“被曝光的食品我絕不會再購買了”(見圖4)。可以想象,健康的肉食雞和天然的紅心鴨蛋,被造假者損害了名聲,一夜之間由市場的寵兒被打入了冷宮,其慘淡情形,可想而知。
面對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很多消費者選擇了“關注各方面的報道,回避問題食品,學習各種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58%),還有一部分消費者“沒有特別關注,但是聽說了也會注意避免問題食品”(37%)(見圖5)。也許,在現有的狀況下,消費者也只能選擇回避問題食品。因為,誰也沒有辦法讓“不安全食品”徹底消失。

A當然會,被曝光的食品我決不會再購買了
B 當時會,但風波過去便不會介意了
C 不會受到影響,仍會繼續購買

A關注各方面的報道,回避問題食品,學習各種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
B 沒有特別的關注,但是聽說了也會注意避免問題食品
C 沒有措施,該怎么吃就怎么吃
可見,食品安全問題讓近七成的消費者徹底失去了安全感。不過,我們還是寧愿相信,絕大部分的食品都是安全的。同時我們也期望,能夠少聽到一些負面報道。不是諱疾忌醫,而是希望這種不和諧的音符,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