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似乎患上了一種懷舊癥,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常常喜歡去想些童年時的舊事,許多封塵已久的往事又突然浮現在眼前。
我的家在離杭州灣不遠的一個200多戶的村子里,村子雖大,可村子的人卻憨厚忠實,民風極其淳樸。每年春節臨近的時候,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忙碌著撣檐塵、備年貨、釀米酒。釀米酒是我們村上流傳下來的一個風俗。米酒是用糯米釀制出來的一種土酒,俗稱甜酒。那米酒喝起來真是滴滴清香、純真、甘甜,是過去農家在春節里招待婦女、兒童和一些不會喝酒的男人的“專用”飲料。
我家也不例外,母親總是在春節前的半個多月里就開始著手釀米酒了。因米酒能解饞,比如釀過米酒后剩下的酒釀糟可當點心吃,米酒自然能當飲料喝了。所以我很樂意做母親的小幫手,替她燒糯米飯,洗刷釀米酒用的缽頭等。
母親釀米酒有獨到之處,她釀出來的米酒味濃好喝,清香中常透出一絲純真的甜意。據說母親釀米酒的手藝還是外婆一手教的呢。
釀米酒的原料一般都用當年打下來的新糯米。不過也有的人家因糯米緊缺而改用晚米作原料的,味道相對差一些。釀米酒的酒藥也都是從一個叫福昌婆婆那兒弄來的,福昌婆婆的土酒藥是祖傳的,釀出來的米酒特別甜,特別清香。因此,方圓十里的人都向她買酒藥。
釀米酒也十分講究方法,先把燒熟的糯米飯起鍋,打松后晾在干凈的匾里或紗布上,待糯米飯完全冷透之后,才開始釀制。釀米酒的器皿也很簡單,多數人家用的是普通的缽頭。先在缽頭底部撒一層酒藥粉,然后放一層糯米飯,再加一層酒藥粉,直至離缽頭七八分為止。最后還要在缽頭中間自上而下留出一個雞蛋般大小的洞,這個洞既能使糯米飯增加通透性更好地發酵,還能留作將來取酒時用。一切停當后,用包袱扎緊缽頭口封存。兩三天后即能聽到缽頭里傳來酒釀發酵的“絲絲”聲,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鉆出包袱滿屋四溢,直撲鼻子。我常常擋不住這誘人的酒香,偷偷地解下包袱,用調羹舀幾勺酒釀塞進嘴里,可是沒嚼幾下卻又一口吐掉了。其實這時候的酒釀聞著很香,吃起來卻索然無味。后來,我才明白,酒釀發酵時是不能吃的。等酒釀發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將冷卻的糖水和入缽頭內,再經過兩三天發酵才能釀出清澈甘冽的米酒來。母親見我饞得天天圍著米酒缽頭轉,才舀幾勺米酒讓我過過酒癮。
米酒雖然好喝,但容易醉人。記得那年過春節,我一時高興連喝了數大碗米酒,不一會兒臉紅得像關公,結果醉倒在桌子旁,只覺得天旋地轉,想爬起來卻怎么也爬不起來,這才后悔自己不該貪喝那好落肚的米酒。
20多年過去了,每當我聽到從大街小巷里傳來一聲聲:“酒釀糟要買嗎”的叫賣聲時,多么想再有一碗童年時的清香米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