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語》動詞同義詞的數量和內部構成情況(同義詞表見文末附錄)
(一)數量
同義詞是指“語言中一組組意義相同或相近而又有細微差別的詞”。①
《論語》動詞同義詞共約144組,每組詞數從2個到12個不等,具體見文末附錄。
總體上看,詞數越多的同義詞組,在《論語》中的組數越少。2詞同義87組,占61.1%,處于明顯優勢,7詞及7詞以上同義的極少,但有1組12詞同義。
(二)內部構成情況
從每組同義詞中的音節多少看,有兩種情況:
1.全為單音詞的,137組,占絕大多數。
2.單音動詞與復音動詞同組的,僅7組,數量很有限。
沒有發現一組同義詞中僅有復音詞而無單音詞的,其原因大概與《論語》中復音動詞很少有關系。
二、《論語》同義動詞的出現語境
(一)連用②
《論語》中兩同義動詞直接連用的情況很少,如:
(1)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三·7)③
(2)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憲問十四·21)
這類連用的兩個單音同義動詞,有的后來凝結成一個同義復詞了。從漢語發展的角度看,許多同義復詞的產生與此有關。
(二)對用
1.單句內對用。見于連動結構中,如: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一·6)
(2)食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鄉黨十·6)
(3)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罕九·13)
2.偶句對用。多見于并列復句上下分句中,如:
(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泰伯八·6)
(2)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十六·1)
(3)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十四·35)
(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七·8)
應該指出的是,由于這種偶句對用之例在《論語》中并不常見,從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動詞運用的口語風格。
(三)單用
這里的單用是指同義詞未出現于可以直接比照的上下文(如上所述的幾種語境)中,而是處于“散居”狀態,但它們的確有同義關系,它們置身于更廣闊的語言背景中彼此呼應,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語義系統?!墩撜Z》同義動詞的絕大多數屬于這種情況。如:
(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先進十一·24)
(2)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路十三·3)
(3)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先進十一·24)
(4)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陽貨十七·1)
“比及”“待”“俟”“與”散見于《論語》不同篇章,但它們在句中都是“等待”義,構成一組同義詞。
三、《論語》同義動詞的辨析
古漢語同義詞的辨析關鍵在于“存同求異”,而“求異”應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在多種差異中抓主要差異。第二,正確把握差異的“度”。石安石說:“同義詞,正確地說,應該是概念相同但詞義有所不同的詞?!彼J為同義詞間意義的差別,“只能是在同一概念的情況下的細微差別,或所謂‘補充意味’的差別”。④參考其他學者之說,聯系《論語》實際,我們從以下七個方面對《論語》同義動詞作舉例性辨析。
(一)詞義輕重不同
哀、慟
哀,悲哀、悲痛。《論語》6例,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三·20)
慟,極度悲哀、極度悲痛,詞義比“哀”更重?!墩撜Z》4例,如:顏淵死,子哭之慟。(先進十一·10)
惜、憾、悔
惜,可惜?!墩撜Z》2例,如: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保ㄗ雍本拧?1)
憾,遺憾、心感不足?!墩撜Z》1例: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公冶長五·26)
悔,悔恨、懊悔?!墩f文》:“悔,悔恨也?!薄墩撜Z》3例,如: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為政二·18)
這三個動詞,“惜”、“憾”詞義輕重略等,“悔”詞義更重。
(二)動作方式不同
望、瞻、覿
望,甲骨文字形為在人上畫一只眼睛,表示人站在地上遠望,本義是向遠處看。許慎之解為引申義?!墩f文》:“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此字疑當訓遠視也”?!墩撜Z》用本義2例,如: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十九·9)
瞻,《說文》:“瞻,臨視也”。本義為向上或向前看?!墩撜Z》2例,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九·11)
覿,以禮相見。《論語》1例:私覿,愉愉如也。(鄉黨十·4)
以上幾個動詞,共同義素是“看”,但具體方式又各不相同。
(三)動作階段不同
聽、聞
聽,用耳接受聲音?!墩撜Z》6例,如: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五·10)
聞,聽見。《論語》44例,如: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五·9)
兩個動詞同屬用耳接受聲音的過程,但具體階段有差別。前者主要指“聽”的動作的進行階段,后者則指“聽”的動作的結果階段。
(四)動作對象不同
祭、旅
祭,《說文》:“祭,祭祀也?!北玖x是祭祀祖先或神靈(包括各種神在內)?!墩撜Z》12例,如: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二·5)
旅,《論語》中為祭祀山神,1例:季氏旅于泰山。(八佾三·6)
兩個動詞在《論語》中表達的所祭對象不一。
(五)動作實施者不同
承、負、荷
承,《說文》:“承,受也”。本義為用手接受?!墩撜Z》中泛化為一般的承擔,已不限于用手,1例: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十二·2)
負,用背承負?!墩撜Z》2例,如:式負版者。(鄉黨十·18)
荷,用肩挑、扛?!墩撜Z》2例,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微子十八·7)
(六)感情色彩不同
殺、弒
殺,《說文》:“殺,戮也?!睘橹行栽~?!墩撜Z》7例,如: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微子十八·7)
弒,《說文》:“弒,臣殺君也。”臣殺君或子殺父母,含有強烈的貶斥意味?!墩撜Z》4例,如: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憲問十四·21)
(七)語法功能不同
1.適、往
《說文》:“適,之也?!庇郑骸巴?。”單從《說文》釋義無以辨出其異,但從語法角度看,二者有帶不帶賓語的差別?!蹲髠鳌贰斑m”的72例僅1例不帶賓語,“往”的96例全不帶賓語。[5]《論語》中“適”全帶賓語,“往”全不帶賓語。《論語》“適”6例,如: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ㄓ阂擦?)。“往”6例,如: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陽貨十七·4)
2.謂、告
二者都有“告訴”的意思,但從語法角度考察它們在《論語》中的使用情況,就會看到差別:“告”的語法功能比“謂”更豐富復雜?!爸^”后接“曰”時,在《論語》中全部用于“VN曰”式結構中?!案妗弊鳌案嬖V”義的8例,去除用于此種結構的3例外,還有5例或接單賓(2例),或接雙賓(1例),或不帶賓語(1例),或用于“者”前(1例)。如:
(1)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VN曰)(子張十九·25)
(2)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VN曰)(雍也六·26)
(3)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單賓)(公冶長五·19)
(4)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雙賓)(學而一·15)
(5)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不帶賓)(憲問十四·36)
(6)以告者過也。(“者”前)(憲問十四·13)
總之,《論語》同義動詞間的差別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組同義詞內,各詞的差異往往可從多種角度加以辨析。辨析同義詞,要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
四、小結
《論語》的144組同義動詞,在內部數量上并不平衡,詞數越多的同義詞組,在《論語》中的組數越少。這其實反映了《論語》同義動詞使用上的動態平衡,因為,當組內可調用的同義動詞不足時,出于表達意義差別的需要,往往以增加組內同義成員的使用頻率為解決方法,而當組內可調用的同義動詞較多時,則此用我,彼用你,也不會捉襟見肘。2詞同義處于明顯優勢,所以不平衡中也有穩定。同義動詞組內的動詞以單音詞為主,這與該書單音動詞為主的面貌特征是一致的。在使用語境中,有連用、對用、單用幾種情況。兩個同義動詞直接連用的情況并不多,但這種連用中的一些卻是動詞雙音化的一種過渡形態;對用以單句對用和偶句對用為主要形式,前者見于單句的連動結構中,后者見于復句的上下分句中;單用則依存于更廣闊的語言背景,但恰是它的出現使同義動詞構織了更大的語義系統性。《論語》同義詞的差別可以從詞義輕重、動作方式、動作階段、動作施受、感情色彩、語法功能等諸方面加以辨析。以上這些,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論語》同義動詞之間的關系已趨成熟。
*基金項目:宜賓學院青年基金項目“《論語》動詞研究”,項目編號:2003SB。
注釋:
①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18.
②關于連用、對用,參見趙克勤.古漢語詞匯概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2-154.
③“三”表示篇次,“7”表示章次,下類推.
④石安石.語義研究[M].語文出版社,1994:26-27.
⑤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