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是產生于清代道光、咸豐年間的一部俠義小說,共40回近60萬字,屬清代后期文獻,在漢語史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對這部書中的選擇疑問句進行了窮盡性的調查和研究,并進行了淺要的分析。對于漢語疑問句的分類,學術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看法,本文所用的是邵敬敏先生的分類系統,①選擇問句是有定特指選擇問句。《兒女英雄傳》中共有選擇問句49個,以下分幾方面對這些選擇問句進行分析。
一
《兒女英雄傳》中的選擇疑問句按使用的連接詞的不同,具體分成以下幾類:
(一)“是A,是B”式
(1)不止是甚么給強盜作眼線的,莫不竟是個大盜,從京城里就跟了下來?(5·73)②
(2)你老白想想,我這話是為我、是為你?(5·76)
(3) 只不知屋里這位小爺嚇得是死是活?(6·99)
(4) 縱說暗中無神,難道他不是人不成?我不是人不成?(6·101)
(5) 這人還不知是有哇是沒了呢!(17·283)
(6) 姑娘,你這話是真話,是頑兒話?(22·397)
(7) 是這樣的門第我不愿意喲?是這樣的公婆我不愿意喲?(26·486)
(8) 不知是惹的花香,是粘的人氣?(28·521)
(9) 他們是干功名來了,是頑兒來了?(34·683)
(10)老爺是在上房里,是在書房里呢?(367·20)
(11) 這也不知是他自己憋出這股子橫勁來了,也不知是倆媳婦兒把個懶驢子逼的上了磨了?(37·763)
(12)我這倒有倆來的月沒見了,也摸不著是病啊是喜。(38·793)
(13)到底是個丫頭是個小子?(38·793)
(14)是想我去能鉆營升官呢,是還想我能去謀干發財呢?(39·809)
這種選擇格式在全書共有14例,占全部選擇疑問句的28 %,與其它幾類相比,數量最多,是這部書中選擇疑問句的主要格式,在現代漢語中“是A,是B”式也是主要的格式。使用語氣詞的有5例,所使用的語氣詞為“呢”“喲”“啊”,這一格式使用語氣詞很少。
(二)“還是A ,還是B ”式
(15)他還是河員送禮,還是“看墳的打抽豐”來了?(2·28)
(16)我安驥此刻還是活著呢,還是死了?這地方還是陽世啊,還是陰司?我這眼前見的這光景還是人境啊,還是……(6·89)
(17)還是《平妖傳》的胡永兒?還是《鎖云囊》的梅花娘?還真個的照方才那凸孽障說的,我是個“女筋斗”呢?(8·123)
(18)他還是射鵠子呢,還是射帽子呢?(11·173)
(19)此時還是抹了這幾個字去,你一個人去作何府祠堂掃地焚香的侍兒?還是存著這幾行字,我兩個同作安家門里侍膳問安的媳婦?(26·487)
(20)姑娘這半日這等亂糟糟的,還是冒失無知呢,還是遇事輕喜?(27·508)
(21)還是請公公重作出山之計,再去奔波來養活你我呢?還是請婆婆摒擋薪水,受老米的艱窘呢?(30·578)
(22)還是我話囑咐多余了?還是你是我的嬤嬤爹,眾人只管交齊了,你交的齊不齊就下的去呢?(36·721)
這種選擇格式在全書共有8例,其中(17)是三項選擇,前二項用“還是”,第三項用“是”。使用語氣詞的共6例,所使的用語氣詞為“呢”“啊”,這種格式使用語氣詞的用例占大多數。
(三)“是A ,還是B ”式
(23)他是沽名,還是圖利?(8 ·118)
(24)姑娘,你這稱呼,是九十的“十”字,還是金石的“石”字?(8·123)
(25)要問問你這事到底是“可”喲,是“不可”?還是“斷斷不可”?(9·149)
(26)公子是出場就動身了啊,還是不曾上路呢?(12·190)
(27)是算叫他合趙色空湊對兒去,還是合陳妙常比個上下高低呢?(23·402)
(28)你叫的是何姑娘,叫的還是“我那有情有意的十三妹姐姐”呢!(23·418)
(29)到底是要他呢,還是不要他呢?(23·422)
(30)姐姐如今只剩了孤鬼兒似的一個人兒,連個“彼此”都講不到,是算有“靠”啊?是不算“末路窮途”啊?還是姐姐當日給我兩個作合是“一片好心,一團熟念”,我公婆今日給你兩個作合是“一片歹心,一團冷念”呢?(26·471)
(31)也不知是他自己憋出來喲,還是你們倆逼得懶驢子上了磨了呢?(33·640)
(32)是獨你管的這項地里有低洼地喲,是別人管的地里沒種棉花喲,還是今年的雨水大,單在你管的那幾塊地里了呢?(36·721)
這種格式在全書中共有10例,其中(30)是三項選擇,前兩項用“是”,第三項用“還是”。這種格式使用語氣詞的共有8例,所使用的語氣詞為“呢”“啊”“喲”。
(四)“還是 A,B ”式
(33)還是本地用、遠路用?(9·135)
(34)還是姐姐自己會算命啊,會合婚呢?(26·476)
(35)還是車去、馬去?(39·808)
這種格式在全書中共3例。有2例使用語氣詞分別為“呢”“啊”。
(五)“A,還是B”式
(36)難道我說我姓“寶頭兒”,還是說我姓“女”不成?(5·71)
(37)這位將近九十歲的老人家,難道還指望它辛辛苦苦跟我去了不成?他不能去,他的女兒自然父女相依,不好遠離,還是我就好合個褚一官同行呢?(19·322)
(38)你老人家既沒吃飯,此刻為什么不吃呢?還是身上不太舒服啊?(21·362)
這種格式共3例。這種格式就有2例使用語氣詞,“呢”“啊”。
(六)“是A,B”式。
(39)騾夫究竟是步行去的、騎了牲口去的?(4·62)
(40)你不是嚇著了?氣著了?心里不舒服呀?(9·139)
(41)知他是三個月兩個月?(16·260)
(42)知道你此去咱們是一個月兩個月才見?(17·280)
(43)你那個性格兒可是一句半句話省的了事的人嗎?(19·326)
這種格式全書共5例。其中(40)是三項選擇。這種格式有2例使用語氣詞,分別為“呀”“嗎”。
(七)“A,B”式
(44)我們孩子怎么了,就娶個南村里北村里的?(2·24)
(45)你們聽聽,有理無理?(91·34)
(46)大人,先到公館?先到河院?(13·203)
(47)這庚帖就可有可無?(26·477)
(48)我倒底算姐姐聘的,算和尚聘的呀?(26·483)
這種格式全書共5例。只有1例使用語氣詞“呀”。
(八)“A,還B”式
(49)客人吃飯哪,還等人啊?(4·55)
這種格式的選擇問句,全書只見1例,這里的“還”相當于“還是”,且使用語氣詞“哪”“啊”。
疑問語氣詞使選擇疑問句具有了強大的活力,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兒女英雄傳》中選擇疑問句所用的疑問語氣詞分別為“呢”“呀”“啊”“喲”“哪”“嗎”六個,其中“呢”使用的次數最多,這說明在清代,“呢”已逐步取代“哪”而廣泛使用。
上面按選擇疑問句的格式將選擇疑問句分為八類,也可以按照句中使用連接詞的不同分為三大類,即:第一類,連接詞連用的,包括“是A,是B”式,“還是A,還是B”式,“是A還是B”式;第二類:連接詞單用的,包括“還是A,B”式,“A,還是B”式,“是A,B”式,“A,還B”式;第三類:無連接詞的,“A,B”式。連接詞連用的占全部選擇疑問句的65%,這一類的格式也是現代漢語中選擇疑問句的主要格式,③可見,在清后期選擇疑問句的發展已趨于完善。
二
從結構形式上看,選擇疑問句的A、B兩項是并列關系;從語義上說,二者的關系分為對立、差異、相容三種關系,對立關系又分為正反型、反義型、顛倒型、語境型四小類。④《兒女英雄傳中》的選擇疑問句中,語義關系為對立的共11例,如(29)中的“要”與“不要”對立,屬正反型。(45)中的“有理”與“無理”對立,屬反義型。(4)中的“他不是人”與“我不是人”所形成的對立屬于語境型。未見顛倒型的用例。語義關系為相異的則有13例,如(9)中的“干功名”與“頑”,(48)的“姐姐聘”與“和尚聘”形成了并不截然對立,但表現出一定差異的差異關系。語義關系為相容,即A、B兩項不對立也不差異的關系,可能是A,也可能是B;A、B可能都成立,也可能都不成立。這部書中表現出這種關系的選擇疑問句數量最多,共有24例,如(14)中的“鉆營升官”與“謀干發財”,(10)中的“上房里”與“書房里”,(34)中的“會算命”與“會合婚”都是一種相容的關系。
從上面的分析中也可看出,屬對立關系的選擇項對比性最強,屬差異關系的選擇項對比性次之,屬相容關系的選擇項其對比性最弱。
由此可知,選擇疑問句的分類也可以根據語義關系的不同來分類。
三
“系統功能學派的Halliday認為,言語交際中最根本的言語角色只有兩個:求取與給予。以此來觀察疑問句,人們發現,疑問句從表達功能上也可以區分出兩大類,一類在于求取信息,為真性問;一類在于采用問句形式給予信息,為假性問。”⑤如(46)中的兩個選項“河院”和“公館”,從上下文可知問話的人期望得到一個答案,屬于真性問;又如(34)中的兩個選項“會算命”和“會合婚”,問話的人是用反問的語氣,從上下文可知被問話的人二者兼不會;所以語境是判斷一個選擇疑問句是真性問還是假性問的重要因素。
《兒女英雄傳》中的49個選擇疑問句屬于真性問的共有17例,屬于假性問的共有32例。假性問占一多半。如(4)中的“他不是人”“我不是人”,顯然兩項都是否定的,并不真正要求有明確的回答;又如(21)中“公公重作出山之計,再去奔波來養活你我”和“婆婆摒擋薪水,受老米的艱窘”兩項顯然是說話人都不愿見到的結果;又如(9)中的“干功名”“頑兒”從上下文可知答案是“頑兒”。這些都屬于假性問,“真性問的目的在于求取信息,要求問有所答”而“假性問的目的在于給予信息,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不求回答”。⑥簡言之,真性問所體現的是疑問句的最本初的功能,“有疑而問”,而假性問則不是這樣。《兒女英雄傳》是一部俠義小說,說書人使用的是一種藝術語言,“藝術性語體,為了傳遞情感和美感的需要,則常使用假性問”,⑦從而使疑問句的功能發生了變化。
四
選擇疑問句是疑問句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對《兒女英雄傳》中的選擇疑問句進行了窮盡的調查和研究,對49例選擇疑問句的分析,可以使我們對于清代后期的選擇疑問句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有一個大體的認識。首先是連接詞連用的選擇疑問句占大多數,單用的次之,不用連接詞的最少,其中使用連接詞的選擇疑問句的格式已經與現代漢語的選擇疑問句格式相同了;其次是由于選擇疑問句包含A、B兩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選擇項,使句型顯得十分靈活,又由于這種句型使用在小說這一以藝術性語體為主的體裁中,從而又使屬于疑問句系統的選擇疑問句的功能從本初的有疑而問向只表達問話人的觀點態度的假性問遷移。
注釋:
①見邵敬敏《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第6頁,邵敬敏先生將疑問句分為四小類。
②圓點前為回目,圓點后為頁數,下同。
③見邵敬敏《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第88頁,邵敬敏先生歸納出選擇疑問句的五種基本格式。
④見邵敬敏《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第89-92頁,邵敬敏先生將選擇疑問句的語義關系分為三種。
⑤見傅惠鈞《真性問與假性問:明清漢語選擇問句的功能考察》一文。
⑥同⑤
⑦同⑤
參考文獻:
[1]文康著 松頤校注.兒女英雄傳.[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邵敬敏.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傅惠鈞.真性問與假性問:明清漢語選擇問句的功能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 60~68.
[4]傅惠鈞.〈兒女英雄傳〉選擇問句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 2000,(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33~241.
[5]徐正考.清代漢語選擇疑問句系統.[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5):70~ 75.
(相玉玲,江蘇省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