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產生于社會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傳承中體現一定的穩定性,尤其是它的語音和語法;另一方面,當社會生活出現社會革命和科技革命等急劇變化時,語言中的詞語往往能極敏感地反映這些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即不斷產生出一大批漢語新詞匯。在這些新詞語中有一部分由于廣泛流行而被稱為流行語。流行語指的是某個時期在社會上或某些人中廣泛流行的語言形式。流行語的生命通常比較短:一般是幾年、十幾年,最多幾十年 。如果幾十年還在流行,那就不是流行語,而是固定語了。流行語可以分為政治流行語、社會流行語和青少年(校園)流行語三類。在校園里流行的流行語叫校園流行語。校園是社會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學生作為里面思想最活躍的一個群體而樂于追求時髦,樂于創造,喜歡標新立異;他們交際面廣,交往頻繁,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壓力大,容易產生群體認同感。
校園流行語的內容很廣泛,如“捧場——上課”“特困生——上課時特別愛困、愛睡覺的學生”“名捕——喻指對考試作弊的學生毫不留情地抓住處理的監考老師”“花間派——喻指對感情不專一的男生”等。校園流行語的內容廣泛,但總體來說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網絡用語風行。互聯網自20世紀初興起,至21世紀初,以驚人的速度遍及全球。至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網絡時代,伴隨網絡的產生,以網絡為媒介的人際交流方式出現。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產生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具有便捷、靈活、新穎的特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學生網上交流的增多,網絡詞匯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語及書面語中,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如:登錄、在線、聊天室等,又如網蟲、網友、黑客等。這里具體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網絡上的新造詞:例如:“菜鳥”是指電腦水平比較差的人;“竹本一郎”是用來形容愚笨者。(2)舊詞新義類新詞語:如“沖浪—使用Internet服務瀏覽信息”這里形象地把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比喻為在大海的波浪中駕馭自如地沖浪。(3)創新的新詞語:例如“美眉—妹妹”“大蝦—大俠”“格格—哥哥”。這種諧音詞比諧音的原詞更加形象生動、俏皮親切,所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2.縮略新詞語。縮略語的大量出現是學生們追求高效、簡潔的體現。為了省時,一些英文或漢語拼音縮寫語應運而生。(1)英語縮略語:校園流行縮略語很大一部分是對英語的縮略,反映出學生的英語優勢。例如“BBS”指的是“Bulletin Board System 電子公告牌系統或稱論壇”、“IT”指的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2)漢語縮略語:基本是傳統的拈取部分字的方法。例如編程(編制計算機程序)、招辦(招生辦公室)、數控(數字控制)等。這些縮略語幽默風趣、形象實用,成為校園里學生們的通用語言。
3.外來詞運用廣泛。所謂外來詞就是音和義都借自外語的詞。校園里流行的外來詞主要是指從英語中借用過來的詞語,以音譯、意譯等方式進入學生語言。(1)音譯詞:就是直接模仿英語詞的語音形式,用漢語語音加以改造,使它符合漢語語音的特點和規則而產生的新詞。在書面上用音同或音近的漢字來表示。例如“秀”是英語show的音譯,意為演出、表演,現產生出一大批新詞在青年中流行:做秀、脫口秀、生活秀等。(2)意譯詞:在英語詞的基礎上,借鑒其意義,然后用漢語的語素根據漢語的構詞規則形成的新詞。這類詞的特點是直白、形象。例如“新鮮人”(大學一年級新生)來自英語freshman。(3)還有一些詞語是由英語加上漢字復合而成的,例如“I時代”“IT業”“IP電話”等等,這類詞也可以勉強歸在這一類。
4.港臺話和強勢方言挺進勢頭強勁。來自香港的“爽”是目前大陸青少年的常用口語,有帶勁、好極了、感覺不錯等種種含義,學生們在很多場合下都很樂意用它,像“太爽了”“友情送爽”等。同樣也有來自香港的“酷”,是英文cool的發音,表示好、非常舒適之意。調查顯示“酷斃了”位列當今校園流行語排行榜榜首。由它派生的詞還有許多,如酷裝(新潮)、長得酷(很帥、很棒)等。來自粵語的詞匯也不少,像“搞掂”“埋單”等。
此外,大量的語氣詞和感嘆詞也走進了學生當中,如“吔”“哇噻”“我靠”“郁悶啊”等感嘆詞此起彼伏;代用語層出不窮,在不少學生的日常用語中,玄機種種,密碼多多。“革命”代上自習,“根號2”代矮個子,“早戀”代早鍛煉,“天才”指天生的蠢材,“偶像”則是嘔吐的對象等。對于這些詞匯,有些專家稱之為“新人類語言”,認為它曲解正常詞匯,這種反常規語言會引起語言文字的混亂,而學生對此卻見怪不怪。
校園流行語在校園中具有十分大的生命力,有些校園流行語像流行歌曲一樣,風靡校園,甚至延及社會。有意無意間讓人觸摸到時代的脈搏,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發展。校園流行語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1)它們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創新時代的折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現象層出不窮,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更新,這使得反映新事物的新詞語不斷出現。學生們由于思想觀念轉變快速相對于其他人來說更容易接受這些新詞語。(2)文化交流的增多,眾多媒體的推波助瀾。經典電影臺詞為校園流行語提供了豐富的“彈藥”。“我沒發現她是美女,也許是我審美疲勞了”這句話常常從大學生們的嘴里脫口而出,其中提到的“審美疲勞”,意思是看多了就厭了、沒感覺了,它的使用率在校園內一直居高不下,其他像“做人要厚道”“人心散了,隊伍越來越不好帶”等類的話語也比比皆是,這些都源于近年來賀歲影片里面的經典臺詞。同時,娛樂性電視節目、時尚雜志和廣告也影響著校園。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流行于校園,被學生們廣泛使用。還有,學生們酷愛的書籍,如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的“滅絕師太”就被簡稱為“滅絕”,是指古板的女才子。“東方不敗”也來源于武俠小說,是指看上去很女性化的男性。(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青少年更崇尚簡潔、方便、快捷,在語言方面,也顯示出快節奏的風格,迫切需要縮短表達和寫作時間,需要快樂。(4)青少年求新求異的心態,使他們對新詞語充滿好感,甚至有不少人把創造新詞作為一種時尚。調查顯示,27.9%的學生認為創造新詞是一種時尚。
由此看來校園流行新詞語的產生與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大學生們思想觀念的快速轉變和求新求異的心理有關。促使校園流行新詞語產生的這些因素也恰恰反映了新時期漢語詞匯產生發展的原因:(1)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隨著新時期的到來,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新事物層出不窮,不適應社會潮流變化發展的舊事物退出歷史舞臺。(2)政治環境的逐步寬松、思想觀念的逐步轉變:政治環境寬松了,人們的思想獲得了解放。尤其是在輕松和諧的大學氛圍中,大學生的觀念不斷更新,對事物的認識也不斷更新。(3)文化素質的提高:隨著文化的進步,人們的個性得到張揚,那種亦步亦趨的傳統意識正逐步被標新立異的現代意識所代替。人們的這種求新求異的心理不斷反映到詞匯上。伴隨著新事物、新觀念的出現,舊事物、舊觀念的消失和人們不斷求新求異的心理的體現,新詞不斷產生、舊詞逐步消亡,漢語詞匯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中。
校園流行詞語是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流行文化滲透校園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但是怎樣看待校園流行語對規范語言的影響產生了兩方面的爭議。語言學學者認為,流行語對漢語是種污染,是對民族語言的戲謔和反叛,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是不健康的苗頭。社會學學者認為,校園出現大量反常規語言,會對語言教育帶來消極影響,呼吁學生使用校園流行語要找準方向。心理學學者認為,校園流行語良莠不齊,尤其是負面詞太多,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凈化校園語言。不少大學教師也認為,年輕人迷戀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應該注重自身文化內涵和能力素養的提高。而持相反觀點的一些專家則認為流行語豐富了我們的話語空間,對原生態的生活形式有很強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意味。同時認為新詞語的活躍程度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標。其實對于校園流行語我們認為其中的大部分詞語具有口語化、通俗化、生動活潑形象的特點,它折射出了新時期學生們的精神風貌、心理特征,也同樣反映了社會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現了人們對語言的創新能力。求新是新鮮詞語生命力的體現,只要是反映健康有益的社會現象,文明向上的生活態度,都應該考慮吸收進我們的語言寶庫。但是有一部分校園流行詞語不符合正確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范,影響了漢語言詞匯的純潔與健康,例如“狂難看”“東東”等。這部分詞語如果“走出校園”,它們的不合語言規范的用法必然要對現實的語言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它們必須接受漢語規范的檢驗、接受約定俗成的檢驗,對這部分校園流行詞語進行科學的規范是必要的。對校園流行詞語的規范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1)動態規范:校園流行語是在相互溝通、交互作用中動態生成、不斷發展、動態完善的,所以不能根據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規范。(2)分層次規范:不同層次的校園流行語應有不同的規范要求,不能一刀切。對科學術語的規范要從嚴,而對一般交際用語應相對從寬。(3)自然約定與人為引導相結合:自然約定即約定俗成。動態規范也好,分層次規范也好,“約定俗成”始終起決定作用。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一些暫時或看似不合理的新詞語,隨著時間和運用它的人增多,會逐漸被普遍接受,并成為主流詞匯;同樣,一部分詞匯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運用的規范而相繼被淘汰。但是自然約定中也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因素,這就需人為引導。
參考文獻:
[1]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周明強.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耿靜靜,山東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