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文壇中,畢飛宇無疑是不可忽視的作家。他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其中《哺乳期的女人》《雨天的棉花糖》《那個男孩是我》《青衣》等均受到讀者好評。在眾多的優秀作品中,畢飛宇說,《玉米》是他的最愛,是他為年青一代人寫的,他希望他們喜歡。
小說《玉米》以個性化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節展現了特定時期命運、人性、權利和欲望的關系。它是畢飛宇的品牌之作,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畢飛宇的藝術風格。畢飛宇的敘事話語是樸野的、自在的,既粗獷又飄逸,幽默之余又發人深思,處處彰顯著其語言的獨特魅力。下面簡要分析一下畢飛宇小說的語言藝術。
一、強烈的視覺效果
畢飛宇的小說通過細膩的刻畫、綿密的敘述,顯示出一種生活的質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
(1)施桂芳喜歡站在家門口,倚住門框,十分安心地嗑著葵花子。施桂芳一只手托著瓜子,一只手挑挑揀揀的,然后捏住,三個指頭肉乎乎地翹在那兒,慢慢等候在下巴底下。施桂芳的懶主要體現在她的站立姿勢上,施桂芳只用一只腳站,另一只腳卻要墊到門檻上去,時間久了再把它們換過來。
(2)從照片上看,彭國梁的長相不好。瘦,有些老相,滑邊眼,瞇瞇的,眼皮還厚,看不出他的眼睛有什么本領,居然在天上還認得回家的路。嘴唇是緊抿的,因為過于努力,反而把門牙前傾這個毛病突現出來了,盡管是正面像,還是能看出拱嘴。
(3)麥子們大片大片地黃在地里,金光燦爛的,每一顆麥粒上都立著一根麥芒,這一來每一只麥穗都光芒四射,呈現出靜態的噴涌之勢。
例(1)通過“托”“挑挑揀揀”“捏住”“翹”等詞語,勾畫出施桂芳嗑瓜子經常有的一種姿態,表現了她生完兒子大功告成之后的自足和懈怠,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和形象性。
例(2)通過“瘦”“滑邊眼”“瞇瞇的”“眼皮厚”“嘴唇緊抿”“門牙前傾”等詞語,使長相不好的彭國梁栩栩如生地站在了讀者的面前。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讓漂亮俊秀的玉米牽腸掛肚,作者力圖通過兩者之間的巨大反差,對那個特定時代特殊的價值取向進行無情地諷刺。
例(3)展現了一幅麥子成熟的圖景,“麥子大片大片地黃在地里,金光燦爛的”,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電影《紅高粱》里那一片令人眩目的高粱地,給人以強烈的色彩質感。隨后又將鏡頭拉近,直到能看到“每一顆麥粒上都立著一根麥芒”,這些都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作者用農民收獲季節的繁忙來襯托玉米嫁出去的匆忙,給豐收的喜悅蒙上一層憂傷。
二、敘述的幽默性
幽默大師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中說:“我們先設想自己是哲學家,而后還得變成幽默的語言藝術家,我們才能夠找到有味道的喜劇語言——想的深而說得俏。想得不深,則語言泛泛,可有可無。想的深而說得不俏,則語言笨拙,無從得到幽默和諷刺的效果。”幽默是一種笑的藝術,它不僅要“俏”,而且要有深刻的含義。畢飛宇的小說,幽默性的敘述成為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借用幽默藝術,使畢飛宇的作品表面看似輕松,實則沉重;表面通俗,實則充滿了人生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俏”和“深”的完美結合。
(1)支部書記王連方在縣里學過辯證法,知道內因和外因、雞蛋和石頭的關系,關于生男生女,王連方有著極其隱秘的認識。女人只是外因,只是泥地、溫度和墑情,關鍵是男人的種子。好種子才是男孩,種子差了才是丫頭。
(2)施桂芳嘔得很丑,她干嘔的聲音是那樣的空洞,沒有觀點,咋咋呼呼,肆無忌憚,每一次都那樣,所以有了八股腔。這是王連方極其不喜歡的。她的任務是趕緊生下一個兒子,又生不出來。光喊不干,扯他娘的蛋。王連方不喜歡聽施桂芳的干嘔,她一嘔王連方就要批評她:“又來作報告了。”
(3)彭國梁的信幾乎全是理想和誓言,決心與仇恨。到了結尾部分,彭國梁突然問: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爭嗎?
例(1)“辯證法”“內因”“外因”本是哲學術語,有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嚴肅性,而王連方成功地把他們運用到生男孩生女孩的問題上,令人啼笑皆非。科學的認識論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愚昧思想發生碰撞,讓人發笑之余,不免陷入深思。
例(2)把施桂芳干嘔的聲音說成是“那樣的空洞”“沒有觀點”“有了八股腔”,并被王連方批評為“又來作報告了”。特定時代流行的莊嚴用語被王連方用到了懷孕時的生理反應上,讓人忍俊不禁。《玉米》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時期的農村,那是一個政治全能的時代,政治性話語充斥著生活的角角落落,作者通過對那個時代所流行的政治性話語的戲仿和挪用,使敘述幽默化。
例(3)中彭國梁和玉米是戀人關系,按常理戀人寫的信應該是噓寒問暖,卿卿我我的。而彭國梁寫給玉米的信中卻幾乎“全是理想和誓言,決心和仇恨”,不是“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共建美好幸福的小家庭嗎”,而是“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爭嗎”。這違悖了我們頭腦中的常情常理,出乎我們的意料。但在一個特定的時代,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順理成章,就象“昆德拉式的幽默”,用輕松、隨意、常常帶有玩笑、諧謔的幽默筆調來書寫深廣沉重的悲劇性內涵。
三、比喻的個性化
比喻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而且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一個小說家一般不會放棄對比喻的經營,在《玉米》中,作者富有個性的比喻比比皆是。
(1)王連方自己都聽出來了,他的話如同感嘆號一般,緊張了,嚴肅了,冬天的野風平添了一股浩然之氣,嚴厲之氣。
(2)要是有一個飛行員做女婿,他王連方也等于上過一回天了,他王連方隨便撒一泡尿其實就是一天的雨了。
(3)女孩子的心里一旦有了心上人,眼睛就成了卷尺,目光一拉出去就能量,量完了呼拉一下又能自動收進來。
例(1)將說的話比喻成感嘆號,打通了聽覺和視覺,生動形象,切實可感。不僅表現出王連方“吃不準不要緊,關鍵是做領導的要敢說”的丑陋,還凸顯了“革命化”的春節的荒唐,可謂是語出驚人,一箭雙雕。
例(2)雨對于大地萬物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雨能決定他們的生死存亡。將一泡尿比喻成一天的雨,形象地表現了王連方有了一個飛行員做女婿更能呼風喚雨的狂傲和得意,更讓人感受到他一貫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的丑惡嘴臉。
例(3)把眼睛比作卷尺,貼切又傳神。作者動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完成了對人物內心活動的開掘,他從人物的身體出發,替語言完成內心的活動,細膩地表現了玉米對愛的渴望和理性的把持。
這樣的比喻還有很多,如玉米接到彭國梁來信時:“玉米在大腿上一正一反擦了兩遍手,接過來,十個指頭象長上了羽毛,不停地撲楞。”用羽毛的撲棱喻手的抖動,把玉米接到信時的激動刻畫得惟妙惟肖。王連方倒臺以后,寫施桂芳:“臉上的皺紋一條一條地都掛了下來,呈現出水往低處流的格局。”把皺紋的走向喻成水往低處流,暗示了王家的落敗。郭家興與玉米初次見面時:“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臉上布置得像個會場。”把郭家興此時的表情比喻成“會場”,與他的身份極為吻合,又讓人感受到他的冷酷和道貌岸然。
畢飛宇小說中的比喻設置,大膽而又獨特,顯示了作家非凡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個性化比喻的運用,在表現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運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語言欲望和語言感覺,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語言風格。畢飛宇憑借其對生活細致的觀察、獨特的體驗,讓我們感受到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而幽默的筆調,個性化的比喻等表現手法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獨特的語言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作協評獎辦公室主編,畢飛宇等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叢書·中篇小說[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2]老舍.出口成章—論文學語言及其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王彬彬.畢飛宇小說修辭藝術片論[J].文學評論,2006(6).
(魏 娜,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