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普通話的入聲早在十四世紀就已經消失了,但是,以前屬于入聲調的字,有一部分還保留在今天的漢語中,因此,不論學習普通話,研究古代漢語,還是研究古代文學,弄清楚哪些是入聲字哪些不是入聲字,是十分必要的。
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入聲這一調類。古入聲有個總的特點,就是發聲短促。因為入聲字的韻母是入聲韻,是以不除阻的塞音[-p]、[-t]、[-k]為韻尾的,讀音不能延長,所以入聲又稱為促聲。在語言的不斷變化中,[-p]、[-t]、[-k]韻尾合并為喉塞音[-]韻尾,隨后韻尾逐漸消失。
在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隨著語言的演變,古代的平聲分化為現在的陰平和陽平,上聲和去聲變為今天的上聲和去聲,入聲的變化最大,派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這樣就形成了現代漢語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入聲的變化可簡單表示為:
入聲全濁聲母→今陽平。如:白、獨、敵、學、直等。
入聲次濁聲母→今去聲。如:藥、力、木、納、列等。
清聲母→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均有,無明顯規律。
入聲字在讀古代韻文,尤其是唐詩宋詞,還有判斷反切字的聲調時都要涉及,但是入聲字很多,規律又不明顯,所以入聲字的辨別就有些困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摸索出了兩個方法,現簡介如下,希望能給入聲字的判斷帶來方便。
一、根據古詩詞格律判斷入聲字
五言律詩的句子只有四個類型:
A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的句子也有相應的四種類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根據這幾種平仄格式去分析律詩,在遇到平仄不符合規律的時候,就要仔細考察一下,很有可能其間有入聲字。例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這兩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其中“摘”是入聲字,如果將它判斷為平聲,那么就不符合A型句了。這是入聲字不在節奏點的例子,由于不在節奏點上,判斷的時候準確性不高。在節奏點和韻腳上的入聲字判斷的時候是最準確的,因為這些位置上的字平仄都是固定不變的。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因為律詩的第三句是不入韻的,可知“識”是入聲字,所以這兩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再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也是不入韻的,所以可以判斷“白”是入聲字。還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急”在第三句,應該不押韻,可以判斷是入聲字。
二、根據近體詩拗救判斷入聲字
律詩的句型有四種,它的拗救有三種,下面分別介紹怎樣從三種拗救中判斷入聲字。
1.a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聲,在對句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整個句子就變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個句型也可以五律的第四字用仄聲,那就必須在對句相救。舉個例子: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本句按普通話讀平仄應該是:a 仄仄平平仄,b 平平平仄平。但是B句明顯不符合,“吹”是平聲,這是對a型句的救。所以可以判斷出“不”是入聲字。
2. b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為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就是說,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根據后一句,可判斷這兩句的句型是bA,如果按普通話讀“說”應該是平聲,那么前一句的平仄就是:平仄平平平平仄,明顯不符合句型,所以“說”是入聲字,應該判斷為仄聲,這樣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b型句的拗救。
3.B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為仄平平仄平。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須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就必須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是大拗,一定要救。例如:許渾的《旅懷作》“眼前擾擾日一日,暗送白頭人不知”,本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五字用了平聲,可知是對第三字的救,所以“白”拗,“人”救。可見,“白”字是入聲字,整個句子的平仄應該是: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前人總結的其他方法
除了上面這兩種方法,前人對入聲字的辨別已經提出了很多見解。在各種書籍和論文中提到過的有:
1.通過背誦詩詞辨別。在仄聲韻中,同韻部的上聲韻和去聲韻通常通押,但是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一般都是獨用。比如憶秦娥、念奴嬌、雨霖鈴、蘭陵王、滿江紅、暗香、疏影等詞牌是入聲韻獨用的,它們的韻腳用的是入聲字。還有柳宗元的《江雪》和王維的《雜詩》以及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幾句。
2.根據方言辨別。對于保留了入聲的方言區,只要找到規律,辨別入聲字并不是很困難的。例如:長沙話讀入聲字大多是24調值,“壓力”“祝福”等。要注意文白異讀的現象,具有文白兩種讀音的字也多為古入聲字。
3.通過將常用字組詞幫助辨別。可以將入聲字組成詞語或成語來掌握,比如“甲乙、節約”“撲朔迷離、百尺竿頭”(加下劃線的字是入聲字)。也可以編成歌訣方便記憶。
4.通過入聲字的諧聲偏旁辨別。一般地說,形聲字的聲符是入聲字,那么以入聲字為聲符的一系列形聲字也讀入聲。將同一聲符的形聲字歸納排列在一起,就能很方便地記憶了。“列”是入聲字,以它為聲符的“烈”“裂”“冽”“洌”都是入聲字。中華書局2003年4月出版的胡安順的《音韻學通論》中,有一張入聲字諧聲表,可以查找入聲聲符和其形聲字的關系。
5.通過現代漢語語音辨別。用漢語拼音找出哪些聲母韻母相拼的字是入聲字。
6.用排除法辨別。用漢語拼音找出哪些聲母韻母的字相拼的字不是入聲字。以上兩點可以參看鄒曉麗的《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其中有詳細說明。
由于入聲字變化為今音的情況很復雜,有許多變化無規律可尋,并且入聲字的數量很大,入聲字的記憶辨認要多練、多看,才能總結出自己的辨認方法。
參考文獻:
[1]湖南省語委辦、湖南省教委師范處編.湖南普通話訓練與測試[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2]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鄒曉麗.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4]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5]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藍恭梓.怎樣辨識入聲字[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2).
[7]胡安順.音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 卉,湖南省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