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可以有多個意義,但無論該詞的意義是固有的,還是臨時的,只要語言環境確定,詞義就會確定。語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是指作品內部的上下文或說話的前言后語;廣義既包含狹義語境內容 ,又包括時間、空間等自然和社會環境。在閱讀教學中 ,一般采用狹義說法 。
一、在語境中理解詞語
(一)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包括:
1.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本義”指詞最初常用的基本含義。“引申義”指由基本義發展而來,同基本義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的意義。如“深”的本義是從表面到底部或者從外面到里面的距離大。而發展出的引申義是:深入(如“道理深”);深摯(如“友誼深”);時間久(如“夜深人靜”);濃重(如“顏色深”)等。“比喻義”是由本義通過打比方而產生的新義。如“桎梏”本義指腳鐐和手銬,又可用來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如“思想桎梏”)。
2.理解音同而意不同的詞義。一種是書寫形式相同但意義不同,如“死海不死”,兩個“死”字形相同,但前者指魚蝦水草不能生長,后者指淹死。另一種是讀音相同但形式不同。如“公式、攻勢、工事”音同,意不同,這就需要在文本中仔細揣測其意義。
(二)理解詞語語境義的規律:
1.理清思路,揣摩詞語的概括義。有些詞語概括能力很強,是某一內容的提煉或總結,要正確理解其概括義,就必須聯系上下文理清相關內容。
2.依照上文,揣摩詞語的指代義。文章中代詞所代內容可以是詞、短語、句子、甚至是段落。其位置不固定,一般在代詞前面,少數在代詞后面;但大多數情況下能在原文中摘錄原話來表示。
3.瞻前顧后,揣摩詞語的特殊義。詞語的特殊義有反義和轉義兩類。如“你們殺了一個李公仆,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這兩個“李公樸”,前者指李先生本人,后者指那些具有李公仆精神的人。
(三)根據文意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很多詞語附有褒揚、喜愛、肯定或者貶斥、厭惡、否定等感情色彩。一般表達贊許、喜愛用褒義詞,表達斥責、厭惡用貶義詞。如《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 ,她愛我們 ,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狡猾”一詞本是貶義詞 ,但在這里卻作褒義詞用 ,意指“調皮、機靈”。
二、詞語理解的方法
(一)加減還原法。即把被理解的詞語放在句子中減去或加上后再理解。它適用于理解句中作修飾成分的詞語。如《偉大的友誼》中:“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盡全力從事《資本論》最后兩卷的出版工作。”此句中的“毅然”和“竭盡全力”分別寫恩格斯毫不猶豫地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來用盡全部力量從事《資本論》最后兩卷的出版工作,都是句子中的修飾成份。如果把句中這兩個修飾成份刪去,變為“恩格斯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從事《資本論》最后兩卷的出版工作。”這樣讀來,主要意思沒有變,但感情色彩變平淡了,就體現不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友誼了。重新加上這兩個修飾成份,還原成原句,然后讓學生說說“毅然”“竭盡全力”在句子中的意思以及它們的作用。用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而且對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中心也大有裨益。
(二)替換比較法 。即把句子中要理解的詞語用一個和它意思相近的詞語來替換,兩相比較,讓學生品味并自悟出原詞不可替換的理由。它適用于辨析同義詞或同義語的細微差別。如《偉大的友誼》中:“生活這樣困窘,馬克思毫不在意,還是堅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讀后,學生對“困窘”有了初步理解,但這還很不夠。如果用“貧困”來替換,讓學生認真比較、細細推敲,找出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可得出“困窘”不但有貧苦、困難的意思,還有艱難的意思。可以看出馬克思的生活環境雖然極其惡劣,但仍然堅持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此方法不但辨析了詞語的差別,而且對理解課文內容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結合串聯法 。即結合文中的上句和下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如《偉大的友誼》中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互相關懷、幫助,事業上親密合作時有這樣一句話“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對“熱忱”的理解,從上文不難看出,馬克思生活困窘,而恩格斯竭盡全力,在生活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可見這種熱忱的程度,不是一般人的情意,而是兩位偉人高尚的熱忱和友誼。這樣聯系,對詞語的理解就更加準確了,就能透徹地讀懂課文的每一句話,從而達到讀懂課文的目的。除上述方法外,還有比擬法和具體語境法等。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詞語理解,應根據具體的課文及語言的特點而定,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選取有效方法,不要拘泥于死板的公式。
參考文獻:
[1]史美浩.試論語境知識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2.
[2]李保初.閱讀教學淺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3]唐照紅.理解特定語境中詞的含義[J].河南教育,1999,(6).
(徐 韜 王 丹 ,遼寧省渤海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