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留意,有一位“貴賓”曾在央視制作播出的著名節目《法制在線》和《經濟半小時》中頻頻亮相。這位“貴賓”就是“望水族”:
(1)為了謀取高額利潤,走私分子不惜鋌而走險,干起了走私食蟹猴的勾當。而所謂的“望水族”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幫兇。(央視新聞頻道《法制在線》2006年9月12日《解救食蟹猴》)
(2)原來,走私人員在到達隔離帶之后,就會和安插在香港的暗線取得聯系,這些暗線被走私人員稱作“望水族”,……(央視《經濟半小時》2006年9月24日《半小時觀察:暗道大走私》)
“望水族”是何方新貴?都上中央臺了,筆者對“他”卻毫不知情。慚愧之余,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大力查找其相關資料,發現“望水族”最早現身于2006年3月和5月出版的《防城港日報》上:
(3)而民警的一舉一動都在走私分子的嚴密監視之下,“看路仔”、“望水族”已經專業化,并且人員眾多。他們提對講機、手機,駕摩托車,有固定“崗哨”,有流動“跟蹤哨”。( 防城港日報2006年3月20日新聞報道《波濤作枕風為歌》)
(4)……另外一組由3名緝私人員組成的查緝小分隊也身著便服,裝扮成“望水族”成員,秘密進入那梭鎮等候。( 防城港日報2006年3月20日新聞報道《防城海關緝私分局設點布線打擊“飛虎隊”》)
通過以上例句,我們了解到,原來“望水族”是一個新詞語,其概念所指其實就是受走私團體雇傭、身份隱蔽、為走私團體觀察動靜并通風報信的一群人。“望水族”的行為也被稱為“看水”“看路”。
(5)記者:你們這個看水的報酬怎么算啊?
男:一般老板叫我們看路就是每次一百塊錢。(材料來源同(1))
(6)“就是看水嘛,就是望風,就是用肉眼看,或者是望遠鏡看,看那邊兩邊沒有人來。” (材料來源同例(2))
“望水族”一詞之所以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能身價倍增,鯉魚躍龍門,從地方報刊躋身為央視的“貴賓”,這要從語言和社會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望水族”一詞進行語法結構分析,它屬于偏正結構,即:望水/族。再探究語源,通過例句(6)我們看到,所謂的“看水(望水)”,也就是“望風”的意思。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1441頁解釋“望風”:給正在進行秘密活動的人觀察動靜。這樣看來,似乎“望水”和“望風”結構相同,意義也相近。可既然“望風”久已有之,那為什么要舍“望風”而新造一個詞語“望水”呢?這似乎并不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筆者認為原因在于“望水”和“望風”的概念范疇有所區別。凡是秘密觀察任何活動動靜的行為都可以叫“望風”,但“望水”卻特指受走私分子指使,暗中觀察海關活動并通風報信的行為,即只與走私活動相關,與現在流行詞“水貨”中的“水”的涵義相同。因此,“望水”詞義的產生既以“望風”為來源,又有所發展。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看另一個詞素“族”。《現代漢語詞典》對“族”所作的第4個義項為:事物有共同屬性的一大類。“族”早已經成為一個游行語素,“X族”格式的流行詞屢見不鮮、不斷涌現,如“QQ族”(喜歡用網絡QQ聊天的一個群體)、“SOHO族”( SOHO即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指在家辦公、小型辦公的一個群體)、“月光族”(指把每個月的薪水花光光的一個群體)“北漂族”(指來自五湖四海的在北京飄泊的一個群體),另外還有“哈韓族”“打工族”“地鐵族”“自考族”“單身族”等等。語言與社會共變,社會中新事物與新現象一旦產生,語言會迅速做出反映。“X族”系列詞所反映的就是社會上最新出現的事物或現象,因此這些詞語能夠很快得到大眾的認可而流行開來,“望水族”作為“X族”家族的一個新成員,表現了這樣一種社會新現象:由于利益驅使,受走私團體雇用“望水”的人越來越多,配套設備越來越先進,身份越來越隱蔽,已然成為一個(非法的)專業群體。
因此,“望水族”一詞既有語言理據,又有流行色彩,得到央視的青睞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胡 琴,河北唐山學院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