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的“以……為……”格式,使用范圍比較廣泛,“以”和“為”更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兼類詞。各家古漢語詞典、古漢語語法以及古漢語虛詞字典、詞典對“以為”“以……為……”有不同解釋和不同層面的分類。本文就“以為”“以……為……”的意義和用法做一淺析,以求教于方家。
“以”和“為”在古漢語中是生命力極強的兩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詞,為了分析“以為”“以……為……”的意義和用法,很有必要對“以”和“為”的本義和引申義及其基本用法作一具體分析。
“以”是古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說文解字》:“以,用也。”《辭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的第一個義項都譯為“動詞,用”,這說明“以”的本義是“用”,作動詞。例如: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其中的“以”就作“用”解。動詞“以”又引申為“認為”“以為”。由于語言的發展變化,“以”的動詞意義逐漸弱化,并最終變成一個介詞。由動詞義引申為介詞“把”“拿”等義。后來又用作連詞、代詞、副詞、助詞、名詞、語氣詞,在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
“以”的應用范圍廣泛,表意也較復雜,可作連詞、副詞、代詞、名詞、語氣詞、介詞。
作介詞是“以”最常見的用法。“以”作介詞和它的賓語一起用于動詞前后,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種種關系。情況也比較復雜,常見有以下六種用法:
a.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憑借、身份、計算單位等。“以”及其賓語可在動詞前也可在動詞后。可譯為“用”“憑借”“按照”“拿”“根據”等。此義是介詞“以”的基本義,其它的意義都是從這引申派生出來的。例如 :
(1)不用,則以紙帖之。(《活板》)
(2)今以蔣氏現之,猶信。(《捕蛇者說》)
用“以”引進“帖”的工具“紙”,“以”譯為“用”。例(2)介詞“以”引進“觀”的憑借“蔣氏”(的遭遇),可譯為“根據”。
b.引進動作施行的原因。作“因為”“由于”解釋。例如:
(1)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例(1)“以”引進“存”的原因——“捕蛇”,“以”譯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已”,“以”可譯作“因為”。
c.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用”等或不譯出。例如: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例(1)是“把大事寄托給我”;例(2)“以”的賓語省略,可譯為“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d.介紹動作施行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例如
汝歿以六月二日。(《韓昌黎集·祭十二郎文》)
e.“以”的賓語經常在“以”前,如果“以”的賓語是疑問代詞“何”“胡”“誰”等,或賓語是代詞“是”多在“以”前,也有在后的。如: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
f.介詞“以”的賓語常常不出現。如:
客行之,以說吳王。(《莊子·逍遙游》)
“為”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有四個義項,它們分別是:①作,造作。引申為變成,成為,又引申為當作。又可引申為算作。②略等于“是”。孟子公孫丑上“爾為爾,我為我。”③介詞“被”④連詞,如果。由此得出“為”的基本用法:用作動詞。漢代以前,少數的判斷句里“為”字聯系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它不表示動作、行為,在句子里只表示一種判斷、聯系的作用,這種“為”字可以譯為現代漢語的“是”。
“以”在《辭源》的第三個義項和《王力古漢語字典》第的四個義項都解釋為“以為”“認為”。這也說明“以”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古漢語中“以”常和“為”組成“以……為……”的格式,并且在這種格式中“以”的賓語經常省略,縮略為“以為”,成為“以……為……”的縮略式。后來,“以為”慢慢演變為一個動詞,具有“認為”之意。當然“以為”的連用與“以”釋為“以為”“認為”有著本質的區別(這里不再贅述),但能說明“以”和“為”有著內在的聯系。如: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以”后是名詞“長安君”,因此“以”不可能作連詞、代詞、副詞、助詞、名詞、語氣詞,只能作動詞或介詞。根據語境,“以”作介詞,可釋為“把”“為”。后是名詞,“為”只能作動詞,可釋為“當作”。又如:“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根據語法意義和語境,可釋為:認為天下的美是在自己這兒。又如:“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認為)妙絕。”“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式,“以為”釋為“認為”。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以……為……”格式中,“以”既可能作動詞,又可能作介詞。如果“以”作介詞是“把”“拿”“任命”的意思,“為”作動詞,譯為“當作”“作為”,這個格式就為“把(用)……當作(作為)”“任命……為……”或“拿……當……”等。如果“以”是動詞,“以……為……”譯為“認為”,則“認為……是……”是“以……為……”的縮略式,“以為”釋為“認為”。
下面從語法意義和語用關系上進一步分析“以”釋為介詞和釋為動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區別以及“以……為……“的使用情況。
(一)“以……為……”“以為”中“以”為介詞
1.“以”引進的賓語是物件或時間等對象時,表示“把”“用”之意,動詞“為”表示“作為”等意思。如:
與孟孫以壬辰為期(《左傳·定公八年》)
2.“以”引進的賓語是人時,表示“把”“任用”等意思,“為”有“作為”“擔任”等意思,“為”后大多是表職位、身份的普通名詞。“以……為……”可釋為“把(用)……作為(作成)……”之意。如:
晉獻公欲以驪姬夫人。
有時“以“的賓語省略,如:
“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介詞“以為”式主要表示客觀事實或實際做法,也就是表示施動者的實際行動。介詞引進與動作有關的事物或人。語法形式為“把……當作(作為)”,語法結構可理解為“介詞+為+名詞性詞語”。
(二)“以……為……”“以為”中“以”為動詞
“以”可釋為“認為”“以為”,和動詞“為”配合組成含意謂義的動賓結構“以……為”(其中“……為……”是主謂詞組作賓語)表示主觀上把什么當作什么。可譯為“認為……是……”“把——看作”的句式。如:
君子以義為上。
以天下之美盡在己。
“以”相當于兼語式中的前一個動語,“以”的賓語為兼語,“為”是兼語后的動詞。這是一種兼語句,“以……為……”表示“認為……是……”一類的意思,它不是表示施動者的具體行動,而是表達人的某種主觀看法。動詞“為”有系詞的性質,它后面的成分可視為表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句式中,“以”的賓語比較多樣,“以”后的表語也有各種情況。可為名詞或動詞及其短語,“為”后表語可為名詞及其短語,形容詞及其短語等。
綜上所述,“以……為……”固定格式的特點是:
第一,出現的位置較穩定。“以”和它的賓語只出現在謂語中心語前,因為“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作狀語,也可以放在動詞后作補語。如:“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第二,以“以……為……”的縮略式——“以為”的形式出現,“以”的賓語承前省略。如:“威王問兵法,遂以(之)為師。
第三,相同形式的“以……為……”包含著兩種不同的語法關系。一個是一般的陳述句,用于一般動作行為的敘述,“以”的賓語和動詞“為”的賓語絕大多數都是名詞及其短語。用于表示施動者的具體行動一個是“兼語式”,主要用于表達人們的主觀看法。表示“認為”或“認為……是……”和“把……看作”的意思。這里的“為”有系詞的性質,“為”后的成分姑且稱之為表語,“以”的賓語和“為”的表語都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及其短語,情況復雜多樣,這里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何樂士.左傳虛詞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4.
[2]馬忠.古代漢語語法[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3]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中華書局,2000.
[4]康瑞蹤.古代漢語語法[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5]王笑湘.文言語法[C].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6]何樂士.古漢語虛詞詞典[M].語文出版社,2006.
[7]辭源[M].商務印書館,2001.
(劉 紅,新疆博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