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呂叔湘先生是語言學大師,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呂叔湘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的贊詞充分說明了先生在現(xiàn)代語言學界的地位:“今日獲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者,是一位語文結構與匡正文句通病之專家。英語世界中,英文之用字造句法度遇有爭議,常以佛勒之意見為準。在中文領域中,我們則慣于以呂叔湘先生之意見為依歸。”(香港《普通話》1987年第三期轉載)①呂叔湘先生學識淵博,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呂叔湘全集》共十九卷,說明了先生一生在語言學領地中的辛苦耕耘。先生一生研究的重點是漢語語法,本文擬從研究方法和理論貢獻兩個方面對先生的語法思想略作評述。
一、呂叔湘先生的語法研究思想及方法
呂叔湘先生在語法研究中一貫重視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反對機械地模仿外語,他通常能在人們不大注意的地方看出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下面從五個方面對呂叔湘先生的語法研究思想及方法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1.重視繼承傳統(tǒng),提倡借鑒
呂叔湘先生在語法研究過程中,繼承傳統(tǒng),重視借鑒。他繼承了前人務實和扎實的學風,發(fā)揚了中國語言學重視研究虛詞的傳統(tǒng),不僅寫過《文言虛字》這樣的書專門講述虛字的用法,而且在他的大著《中國文法要略》中以大量篇幅說明虛詞的造句功能。《中國文法要略》把詞分為兩大類,除了名詞、動詞、形容詞三類實義詞外,其余的詞全部歸入輔助詞,不僅包括全部虛詞,還有代詞和數(shù)量詞。下卷“表達論”占全書篇幅的70%,分類說明文言和白話句子對各種意念的表達,從造句功能方面分析各種輔助詞的用法。
中國的“小學”傳統(tǒng)著眼于教育,以解釋簡潔、明晰、實用為宗旨,不重呆板、迂曲的理論,所以各種方法兼收并蓄,根據(jù)情況靈活運用,隨宜詮釋。這種精神正是呂叔湘先生的學術思想的精髓所在,在《中國文法要略》修訂本序中,呂叔湘先生說到《要略》繼承了前人的這個傳統(tǒng)。除了對前人的繼承,呂叔湘先生還積極引進和研究國外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用以解決漢語的語法問題。
丹麥學者O.Jesperen的著作對呂叔湘先生早期的學術思想有明顯的影響。呂叔湘先生不僅譯出了他的《英語語法要義》,而且在《中國文法要略》中采用了他的詞級說和詞組、詞結說,以處理漢語的詞類問題和句法問題。70年代后期,呂叔湘先生為漢語語法專業(yè)的研究生選定的開蒙讀物是O.Jesperen的《語法哲學》,這是在當代語言學文獻中屢見稱引的一部名著。50年代以后,呂叔湘先生利用結構主義方法考察漢語語法事實,寫出了一批內容翔實的專題論文,討論形容詞的單雙音節(jié)問題、“詞”的概念、“自由”和“粘著”的概念等等。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的引言中,呂叔湘先生這樣說到:“下面談問題,基本上還是在傳統(tǒng)語法的間架之內談,別的學派有可到之處也不排斥。”②這本書在分析句子的結構的時候就使用了結構主義的直接成分分析法。然而呂叔湘先生對這些概念和方法是有批判地引進和使用,對于轉換生成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也持同樣的態(tài)度。所以,盡管《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引證了許多國外的文獻,包括了在當時的困難條件下所能看到的最新文獻,書中的闡述仍是那么的淺顯易懂,讀起來絲毫沒有艱深晦澀之感。這顯然是由于呂叔湘先生對各種理論和方法堅持從語言教學出發(fā),隨宜詮釋的原因。
2.兼顧古今中外,重視對比
呂叔湘十分重視語言的古今比較和中外對比,在《中國文法要略》上卷初版例言中寫道:“要明白一種語文的文法,只能應用比較的方法。拿文言詞句和文言詞句比較,拿白話詞句和白話詞句比較,這是一種比較。文言里一句話,白話里怎么說;白話里一句話,文言里怎么說,這又是一種比較。一句中國話,翻成英語怎么說;一句英語,中國話里如何表達,這又是一種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xiàn)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假如能時時應用這個比較方法,不看方法書也不妨;假如不應用比較的方法,看了方法書也是徒然。”③
這一段話對語法研究和學習都有指導意義。我們都承認傳統(tǒng)的中國語言學中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語法學這個分支,是《馬氏文通》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為什么在馬建忠之前有許多那么精通漢語的學者卻沒有寫出《馬氏文通》這樣的書,也沒有搞出現(xiàn)代意義的語法學呢?原因恐怕在于沒有拿漢語和英語作系統(tǒng)的比較。
呂叔湘先生的《中國文法要略》在文言和白話比較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有口皆碑的,至今沒有其他著作可以取代。他在40年代對近代漢語歷史語法的專題研究論文也是漢語歷史比較方面的典范之作,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呂叔湘先生對中外語言的對比也很重視,他在《中國文法要略》和40年代的一些論文中,就經(jīng)常引用英語材料和漢語作比較。到了建國后,呂叔湘先后在研究漢語語法的時候仍然注重比較的運用。在《通過對比研究語法》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論述:“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語言也是這樣。要認識漢語的特點,就要跟非漢語比較;要認識現(xiàn)代漢語的特點,就要跟古代漢語比較;要認識普通話的特點,就要跟方言比較。”④文中談了五種比較:漢語和外語對比;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對比;普通話和方言對比;普通話內部的對比;講語法的書或者文章跟語言實際的對比。這種無處不可比的思想貫串在呂叔湘先生的著作之中,在他著名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附注中不斷引證國外的文獻和語言材料,建議分化補語、不再以位置為準區(qū)分狀語和補語的標準時,也有中外對比的考慮。
3.多做調查研究,窮盡描寫
呂叔湘先生一貫主張語法研究應該以對語法現(xiàn)象和詞語用法作窮盡的描寫為基礎。他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說:“有問題就得求解決。解決的途徑首先在于對實際用例多做調查。……事實擺得不夠,道理也就難以說清。弄清楚個別詞語、各種格式的用法,才能對語法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據(jù)。”②(P326-327)
窮盡描寫是呂叔湘先生的語法研究中身體力行的準則。《中國文法要略》收集用例齊備,對語句結構和詞語用法的描寫至為周詳。收在《漢語語法論文集》中的論文,可以說篇篇都是占有豐富的材料和進行窮盡描寫的典范之作。以《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為例,這篇論文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之作,完全是因為收集的例句極為齊備,分類十分細致,再加上辨析精當,以致后來對漢語句子主賓語問題的討論難以超出此文的范圍。
4.針對漢語教學,重視實用
呂叔湘先生的語法研究總是針對漢語教學,這在他的各個著作中都有鮮明的體現(xiàn)。《中國文法要略》是“受當時的四川省教育科學館的囑托,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的參考書來寫的”。《語法學習》開始連載于《開明少年》,目的是“跟少年們談談語法”,打算“避免講書的形式,只在一篇的起頭略為說幾句,然后多安排些個有意義的事實,再配合些個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讓讀者自己來學習”。《語法修辭講話》的目的是“在初學寫作者中間普及語法修辭常識,減少遣詞造句方面的毛病”。在《漫談語法研究》一文中說“解決問題是研究的動機”,在《怎樣跟中學生講語法》一文中又根據(jù)目的的不同,把語法書分成系統(tǒng)語法、參考語法和規(guī)范語法三種。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是呂叔湘先生在語法研究中總結經(jīng)驗、集其大成的學術著作,“主要是為了說明漢語語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何以成為問題,說明問題的來龍去脈,借以活潑思想,減少執(zhí)著”,②(P326)進而希望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進一步。即使這樣一部理論著作,也還是一再提到教學的需要。書中最后說到“怎樣用有限的格式去說明繁簡多方、變化無盡的語句,這應該是語法分析的最終目的,也應該是對于學習的人更為有用的工作”。 ②(P396)
5.著眼漢語特點,重視語義
呂叔湘先生在語法研究中一貫重視語義的作用。《中國文法要略》以意念范疇統(tǒng)攝語言形式是最明顯的例證,書中對各種“補詞”的研究以動詞為中心,分辨各種名詞短語的語義功能,則具有20多年后美國學者菲爾墨所倡導的語義格分析的樸素思想。在50年代詞類問題的大辯論當中,以意義為標準劃分詞類已經(jīng)遭到許多指摘,然而在《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中,呂叔湘先生仍然強調:“無論用什么方法劃分詞類,詞義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標準,如果一種分類法的結果有跟詞義大相沖突的地方,準保不受歡迎。”⑤
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他又指出:“在語法分析上,意義不能作為主要的依據(jù),更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jù),但是不失為重要的參考項。這有時有‘速記’的作用,例如在辨認一般的(不是疑難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時候。有時候它又有‘啟發(fā)’的作用,例如在調查哪些形容詞能受程度狀語修飾的時候,又如在區(qū)別不同種類的賓語的時候。至于一個‘語法實體’(一個詞類、一種句子成分)歸納出來之后,不能光有一個名目,不給它一點意義內容,那就更不用說了。”②(P331)
國際語言學界在經(jīng)歷了結構主義洗禮之后,當前已轉入結構主義之后時期,語義學和語用學已先后興起,開始了對“意義”的深入研究。中國“三個平面”語法思想的提出,也已經(jīng)把“意義”在語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看到這一切,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嘆呂叔湘先生的遠見卓識。
二、呂叔湘先生在語法理論上的貢獻
近百年來,漢語語法研究是在不斷借鑒西方語法理論、方法和體系的基礎上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各個時期借鑒的西方語法理論、方法和體系雖然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都在細節(jié)上有所修正,在具體的方法上有所發(fā)展。而能夠在理論、方法和體系有重大建樹的并不多見。呂叔湘先生卻在語法理論上做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先生在語法理論上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中國文法要略》和《漢語語法分析問題》這兩部著作中。下面就以這兩部書為參考,談談先生在語法理論上的重大貢獻。
1.《中國文法要略》在語法理論上的重要貢獻
(1)“動詞中心觀”和動詞的“向”
呂叔湘先生從漢語敘事句的語言實際出發(fā),提出“動詞中心觀”,認為“這一類句子中心是一個動詞”(原書§3.1,下同),“句子的重心就在那個動詞上,此外凡動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關涉的各方面,都是補充這個動詞把句子的意義說明白,都可稱為‘補詞’。”(§4.91)補詞分為起詞、止詞、受詞、關切補詞、交與補詞、憑借補詞、時間補詞、方所補詞等。“可是所有的補詞和動詞的關系并非同樣密切,起詞和動詞的關系最密切,止詞次之,其它補詞又次之,如時間補詞及方所補詞和動詞的關系就疏得很,有它不嫌多,無它不嫌少。”(§4.91)在另一個地方又說,“一個動詞除起詞止詞外,還可以有各種補詞代表與此事有關的人或物。補詞里最重要的一種是‘受事補詞’,簡單些稱為‘受詞’。”(§4.1)這樣,一句句子的中心,或者說核心,是動詞,句子中表示人或物的名詞性成分是補充或限制這個動詞的,都可以稱為“補詞”(或“補語”),而“補詞”中最重要的有三種,即“起詞”(主語)、“止詞”(賓語)、“受詞”(間接賓語)。這就是呂叔湘先生“動詞中心觀”的基本理論框架。
為了說明為什么有的動詞只有“起詞”,有的動詞既有“起詞”,又有“止詞”,有的動詞除了“起詞”“止詞”外,還有“受詞”,呂叔湘先生又提出了動詞的“向”的理論。這和今天的動詞的“價”理論是一樣的。他在談到有的動詞沒有“止詞”時說:“這是因為許多動詞只和一個人或物發(fā)生關系,因此可以說有起無止(也不妨說是無所謂起和止)。例如水的流,花的開和謝,以及行、止、坐、臥、來、去等等動作,都是只有一個方向,沒有兩個方向的;說得更確切些,這些動作都是停留在起詞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所以在文法上這一類動詞稱為‘內動詞’,而把‘貓捉老鼠’的‘捉’,‘王小二過年’的‘過’等等動詞稱為‘外動詞’。外動詞原則上要有止詞,沒有止詞的時候是省略;內動詞原則上就不要止詞。”(§3.51)
“動詞中心觀”加上動詞的“向”的理論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句法理論體系,而這樣一個句法理論體系和傳統(tǒng)的西方語法理論體系是很不相同的,完全是呂叔湘先生根據(jù)漢語的語言事實和他獨有的對語言事實的洞察力提出來的的一種理論構想。
(2)轉換分析法的率先運用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方法要略》中利用轉換來區(qū)分和認證不同的句式,這在方法論上是一種貢獻。《中國方法要略》專設“句子和詞組的轉換”一章,討論什么樣的句子可以轉換成什么樣的詞組,什么樣的句子不能轉換成什么樣的詞組。在這一章的一開頭,呂叔湘先生就對句子和詞組的關系提出了一個精辟的見解。他說:“一句現(xiàn)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換成一個詞組;大多數(shù)的詞組也可以改換成句子。”(§6.1)
呂叔湘先生在“表達論”部分已經(jīng)開始用轉換分析來分析復句,這和今天廣泛使用轉換分析法來分析單句相比,更可見呂叔湘先生的超前的眼光。
(3)一個完整的表達論體系
《中國文法要略》的表達論建立在邏輯概念體系上,較少受語法形式的限制,特別是論關系這一部分,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體系性很強。表達論分為“范疇”和“關系”兩部分。“范疇”大致相當于和語法有關的語義范疇,分為“數(shù)量”“指稱(有定)”“指稱(無定)”“方所”“時間”“正反·虛實”“傳信”“傳疑”“行動·感情”九類。“關系”部分講了“離合·向背”“異同·高下”“同時·先后”“釋因·紀效”“假設·推論”“擒縱·襯托”六大類關系。
把表面上似乎不同的各種關系,用意念上的聯(lián)系、程度的差異、著重點的不同幾條紅線串連起來,構成一個邏輯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這樣,各種概念范疇和事理關系以及相應的各種表達方式就組成了一個有層次的完整而有機的表達論體系。
2.《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在語法理論上的重要貢獻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只有六萬六千多字,但它所提出的語法問題卻有極廣的涵蓋面,二十幾年來已被學術界公認為語法理論的重要著作、語法研究者的必讀書。胡明揚對這本書有這樣一個評價:“呂叔湘從60年代初開始醞釀到1979年正式出版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是對半個多世紀以來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總結,并且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到來。這可以看作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第三階段后期,也就是成熟時期的開始。”⑥這本書的可貴之處特別在于系統(tǒng)地把漢語語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何以成為問題,一一闡述明白。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問題的提出,不少地方還說明了作者對漢語語法本質特點的看法,以及正確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引言部分提出的那些原則是特別重要的。比如,漢語語法分析的依據(jù)是什么?作者認為有兩個半標準可依。一個形態(tài)、一個功能、半個意義,三者不一致時,以形態(tài)為準。漢語形態(tài)在分析上發(fā)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就要綜合幾方面的標準。他特別指出意義在漢語語法分析上不失為重要的參考項等等,這些原則在研究起了指導的作用。
全書在談單位、分類、結構三個方面的問題時,一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間或評述傳統(tǒng)語法和結構主義語法、轉換語法的不同,一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也是結論性的看法。比如,他把漢語的語言單位分為靜態(tài)(語素、詞、短語)和動態(tài)(小句、句子)兩大類,此外有兩處都提出了比句子大的單位也使用語法手段。語言單位的確立使得語法分析有了前提。又比如,作者大大提高了短語在語法分析中的地位。作者認為“漢語里語法范疇主要依靠大小語言單位互相結合的次序和層次來表達。從語素到句子,如果說有一個中間站,那決不是一般所說的詞,而是一般所說的短語”。 ②(P374)
三、結語
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呂叔湘先生寫出了許多漢語語法論文和專著,對漢語語法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論著不僅以取材弘富、分析透徹、解釋曉暢、時有創(chuàng)見而著稱,而且以理論和實踐并重、嚴謹和樸實結合的治學態(tài)度和學術思想啟迪后學,影響著一代學人的學風。我們今天再來認真學習呂叔湘先生這些論著,總結先生的語法思想,一定會從先生的著作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從而使我們的語法研究沿著先生開創(chuàng)的道路順利前進。
注釋:
①轉引自田小琳.呂叔湘先生的語言研究對社會的貢獻[A].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C].商務印書館:1995,第18頁。
②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A].呂叔湘集[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329頁。
③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商務印書館,1982,第7頁。
④呂叔湘等.語法研究入門[M].商務印書館,2003,第13頁。
⑤呂叔湘.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A].呂叔湘集[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235頁。
⑥轉引自田小琳.呂叔湘先生的語言研究對社會的貢獻[A].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C].商務印書館:1995,第19頁。
參考文獻:
[1]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2]胡明揚.呂叔湘先生在語法理論上的重大貢獻[A]. 《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馬慶株.語法研究入門[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田小琳.呂叔湘先生的語言研究對社會的貢獻[A],《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C],商務印書館:1995.
[6]楊成凱.呂叔湘先生的語法學思想[A]. 《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7]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呂叔湘.呂叔湘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宋彥云,甘肅省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