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語是在一定的文化條件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種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形式。它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在與外界交流信息和感情時起輔助作用(賈長平,趙澤生,1997)。在各種交際中,若能正確而靈活地運用手勢語,就會使我們的交際活動生動活潑而順利進行,尤其能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可能造成的種種誤解,否則就使交際陷于泥潭而令人尷尬萬分。手勢語也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現象,離開了文化背景,人體語言中的手勢語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了解各種常見手勢語的文化內涵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在介紹手勢語的內涵及功能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重點分析了手勢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即文化個性與共性,以便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而靈活地運用手勢語,使我們的交際暢通無阻。
一、手勢語的內涵及功能
手勢語屬于非言語交際的一種,是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來表達信息的一種特殊語言,從不同的方面可以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例如,按照作用的不同,手勢可分為情緒性手勢、表意性手勢、象形性手勢和象征性手勢。E.T. Hall認為非言語交際主要有補充、替代、強調和否定言語信息等功能(E.T. Hall, 1973)。由此可見,手勢語在人類交際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也不外乎這幾種,主要起著傳達有聲語言無法表達的信息的作用,往往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使得我們的交際活動更加形象生動和有趣。手勢不論在跨國交際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都很高,使用范圍也很廣泛。手勢語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但由于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手勢語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手勢語中來感知和體會其所負載的文化內涵。
二、手勢語的文化內涵
文化影響著人的存在的各個方面,正如Hall所總結的一樣:在人類生活中已經沒有哪個方面沒有被文化觸及、被文化改觀的了(“There is no one aspect of human life that is not touched and altered by culture.”)(E.T. Hall,1973)。然而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模式和價值,正是這些不同的模式和價值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表達和交往方式,有言語的和非言語的,這就構成了文化差異(王秉欽,1994)。這種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動作的一切形式中,如手勢等。世界上不同的國別或相異的民族,同一種手勢語表達的意思往往截然相反也可能大體相同或相近,同一含義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用不同的手勢語來表達。手勢語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個性(cultural diversity)和文化共性(cultural universality)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同一手勢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
各個民族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不同,其文化也呈現各具特色的民族化即所謂的文化差異。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同一手勢所表達的涵義往往有很大差異,即手勢語負載著民族的文化個性。
OK:即用食指與拇指接成圓圈,其他三指伸直。在美國、巴西、阿拉伯,這一手勢分別表示和平、輕視、惡魔眼睛的象征;在中國,它則表示同意和贊同的含義,如“好”“可以”;而在法國,很多人把它理解為“零”“商品品質低劣”或“無價值的”;在荷蘭,它又表示“正在順利進行”“微妙”;在日本、南朝鮮、緬甸又表示“金錢”的意思。
豎起大拇指:這是中國人最常用的手勢,表示夸獎和贊許,意味著“好”“妙”“頂呱呱”等;在尼日利亞,賓客來臨,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對來自遠方的友人的問候;在日本,它則表示“男人”“您的父親”;而在美國,它意味著“進展順利”;在孟加拉國,又表示對人的一種侮辱。
向上伸小拇指:在中國,它表示“小”“最差”“倒數第一”,并且引申而來表示“輕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戀人”;在美國,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賭”;但在泰國和沙特阿拉伯,向對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而在緬甸和印度,這一手勢表示“想去廁所”。
拇指與小指豎起:即拇指和小指豎起,其余手指卷起來的手勢。這一手勢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些大學被影迷或球迷用來歡迎他們崇拜的明星;但在非洲的一些地區,這種手勢卻表示詛咒;而對意大利人來說,它表示“王八”,向對方暗示:“你的老婆不貞”。
用手指在脖子處劃一橫線:在中國,表示自殺;在日本,表示解除工作;而在俄國,卻表示吃飽了;而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它則表示殺人的暗號。
以上說明,在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群體之間,手勢語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在交際中,若隨便使用自己文化圈中的手勢語,往往會產生始料不及的不良后果。下面就是一個典型例證(木子,2005)。1990年7月,在孟加拉國的新一屆議會召開期間,立法者狂暴地譴責航運部長阿布杜·羅布做出的一個手勢,“這不僅是對議會的侮辱,更是對整個國家的侮辱。”孟加拉民族主義政黨的議員領袖巴德魯多扎·喬德呼利憤慨地說。究竟羅布做了什么動作而引起如此強烈的憤怒呢?據說他涉嫌做出“豎起大拇指”的手勢。在美國,這個手勢意味著“進展順利”,而在孟加拉國,它對人是一種侮辱。這僅僅是超越文化界限的一系列不慎行為中的一個案例。在對外開放的時代,我們要想在人際交往中瀟灑自如,就必須了解各國常見手勢語所負載的文化內涵。
(二)同一含義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手勢
任何一種思想和感情,如滿意、興奮、悲傷、驚恐、焦躁、憤怒等,在運用手勢語進行交流時,不同的民族總是固守本民族約定俗成的文化展示規則和文化傳統(王秉欽,1994)。因此,同一含義在不同民族可用不同的手勢表達,這同樣說明手勢語負載著民族文化的個性。
惱火、焦躁不安等:在中國用抓耳撓腮表示,在俄國用一只拳頭擊另一只拳頭表示,而在法國則用手模仿吹長笛的動作來表示。
懷疑:在意大利用五指撮攏,以手腕為軸上下抽拉數次來表示,而在南美洲則用手在下顎下呈杯型,就像要拿住或是描述甲狀腺腫塊的形狀的動作來表示。
不:在日本是用右手打開,掌心向左,在臉前來回移動,就像在扇火的動作來表示,而在中國等世界其他國家則用擺手的動作即一手掌心向前,快速左右擺動,伴之以拒絕的面部表情來表示。在有些國家還用掌心向前,兩手來回交叉移動的動作來表示。
夸耀:在中國和俄國分別用豎起大拇指、搓著兩手來表示;而在希臘、土耳其等則用手伸出,手指慢慢合攏,直到碰到拇指,同時手稍稍下降的動作來表示。
贊成或同意:在中國用OK手勢,在歐洲等地則用拇指、食指指尖相觸,做成垂直之環來表示。
招呼:在中國、日本舉右手打招呼,在俄國用舉右手且手背朝外,手心向著自己,而在意大利等國家則用一手掌心朝下,輕輕向下揮動的動作來表示。
(三)同一手勢在不同文化中的相同含義
相異的文化間總有些相同或相似之處。有些身體語言并不受地域等因素影響,似乎從一開始就普遍適用,使我們即使身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些許“如歸”的感覺:微笑就是微笑,皺眉就是皺眉,瞪眼就是瞪眼,揮拳必定要揍人,舉世皆然(戴斯蒙德等,2003)。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貿易等的發展,民族間的交往日趨頻繁,其文化也在進行不斷的碰撞與融合,逐漸形成了民族間文化的共性。手勢語的同化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說明手勢語不僅負載民族文化的個性,也負載民族文化的共性。
鼓掌:即雙手手掌平伸相對擊拍,表示歡迎和贊許。
握手:此手勢有兩種不同的動作。一種是兩人緊握右手,在松開前,上下抖動一次或多次,表示問候和告別;一種是比賽結束時,勝敗雙方握手,動作輕快,瞬間完成,表示祝賀你或今非昔比了,我向新角色的你致意。
揮手:即掌心向前,舉起手,左右揮動,表示你好、再見或幫幫我。
擺手:即手前后擺動,像在推開某物,表示走開。
手呈V字形:即食指、中指做一個V字形,手掌向前,表示勝利。此手勢源于英國,現幾乎已傳至世界各地。
雙手緊握:即手指交叉緊握的雙手在身前擺動,表示請幫幫我。
舉手敬禮:即手掌平伸,輕快地上舉至前額右側,然后放下,表示軍人的致意。此手勢常見于軍人間,在非軍事人員中極其少見,但偶爾也有人做此動作以示問候。
三、結語
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及各國文化的相互滲透,各國的手勢語也在吐故納新,不斷完善。手勢語不僅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個性,也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共性。手勢語中相同的部分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產物,而不同之處正是各民族文化的結晶。手勢語以其簡潔、明快、生動、幽默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重視,已被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國際交往中。在日常生活和國際交往中,我們若善于從他人手的動作來猜測和判斷對方的心理,明確其特定含義,便會在交際中掌握主動權,而且會避免許多尷尬的場面。
注釋:
本文中所列舉的各種手勢語都選自戴斯蒙德·莫里斯 (著),梁豪(譯)《身體語言》,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出版。
參考文獻:
[1]賈長平,趙澤生.淺談俄漢手勢語的民族文化特點[J].長春大學學報,1997,(3).
[2]Edward T.Hall.The Silent Languag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1973.
[3]王秉欽.文化翻譯學[M].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4]戴斯蒙德·莫里斯 (著).梁豪(譯).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黃廣芳,湖北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