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是個日常用語,其中“東”讀陰平聲,“西”讀輕聲,有兩個意義:一是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二是特指人或動物(多含厭惡或喜歡的感情色彩)。人們常說的“買東西”,罵人時講的“老東西”,稱贊小孩時的“小東西”就屬上述兩義。那么,“東西”一詞使用了修辭嗎?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東西”一詞的最初含義。這里,我們撇開它的第二個義項不提,只根究一下它的第一個義項:為什么要把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稱為“東西”呢?
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五行說”:宋朝朱熹有一次去會他的朋友盛溫和,正巧盛提籃上街買東西了,于是朱熹便問他干什么去,盛溫和答道:“買東西。”朱熹開玩笑地說:“難道不買南北嗎﹖”盛溫和又答:“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金類、木類的我這個籃子就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火類、水類我這個籃子就裝不得。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
還有一個傳說,與上文如出一轍:清朝乾隆微服出游時,見到一只竹籃,問隨從的紀曉嵐:“這是什么?”紀曉嵐答:“竹籃。”乾隆又問:“何用?”紀曉嵐道:“裝東西。”乾隆緊接著追問:“為啥不叫盛南北?”紀曉嵐聽了知道乾隆帝出難題了,他揣摩乾隆的用意,隨即以“天干”“五行”解釋道:“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木和金可裝入籃子,所以叫盛東西。”接著他又說:“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籃盛火,火會把籃燒掉,盛水,水就漏光,所以不能盛南北。”乾隆帝聽后,不禁拍掌大笑,暗暗稱贊紀曉嵐文思敏捷,能自圓其說。
由此看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調侃之意,似不足信。并且早在唐代的《兔園冊》就有類似的記載:明思陵謂詞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買東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輔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晨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東西。
另據清康熙、乾隆年間的學者龔煒考證:東漢時期,商賈大多集中在當時的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俗語有“買東”“買西”,即到東京、西京購貨,所以“東西”成為貨物、物件的代名詞。
可見,以上幾種說法,都是把“東西”的最初意思理解為了借代修辭,即以部分代整體;中國當代語文學家和教育家陳望道先生則更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他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說:“東西”兩字是一種修辭現象,是“部分代全體”的“借代”辭。物產來自東南西北,如果把物產稱為“東南西北”,那就太累贅了,所以提出“東”和“西”兩字,以代替東南西北。猶如人們常以“春秋”代替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樣。并且陳望道先生還引了梁章巨的《浪跡續談》(卷七)一段話:“謂物為東西。物產四方而約舉東西,猶史記四時而約言春秋耳。”
綜上所述,無論民間傳說,還是陳望道先生的說法,都是把“東西”理解為了“部分代全體”的“借代”修辭。
(盧英芳,河北省隆堯縣東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