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ff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問世標志著隱喻研究擺脫了傳統的修辭學的束縛,人們開始用一個全新的認知視角來觀察隱喻。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隱喻是人類的認知機制和思維方式,它是人們認知抽象概念和復雜事物的主要手段。政治話語的傳播過程是言語傳者把自己的政治理念傳遞給受眾并使受眾認同和接受的過程。隱喻的使用能激活受眾頭腦中已有的認知域,從而更好地理解話語中所要表達的政治內涵。本文以美國總統布什的國情咨文為語料,通過分析其中的政治隱喻來揭示美國當今政治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并分析美國政治的走向。
一、美國政治話語中隱喻的分析
Lakoff在Reddy的“管道隱喻”的基礎上把概念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三種形式,下面我們將分別介紹每一種隱喻在美國國情咨文中的應用。
結構隱喻是“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某個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種概念”(趙艷芳,2001)。在美國的國情咨文中,結構隱喻比比皆是。典型的例子是“國家是家庭”,人們在對具體概念“家庭”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對較為抽象的概念“國家”的理解。源域“家庭”中的元素“家長”與目標域中的“政府”相對應;同理,“子女”也被映射到目標域中的“公民”。源域中的“家長”負有教導兒女、維系家庭正常運轉和為子女謀取福利的責任和義務,目標域中的“政府”也具有維護公民利益和規范公民行為的作用。另外,作為一個家庭,需要處理鄰里之間的關系,而作為一個國家也要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調節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與沖突。例如:
(1)我們必須做好我國經濟的管理工作,給我國億萬同胞所依賴的偉大制度注入新的活力。
(2)在過去四年中,我們減輕了所有納稅人的所得稅負擔,克服了經濟衰退,開拓了新的國外市場,起訴了犯罪的企業領導人,將住房擁有率提高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僅在去年一年,美國就增加了23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3)我們的國家還同盟國和友邦一道,堅定不移、卓有成效、持續不斷地打擊境外敵人。
方位隱喻是用“諸如上下、前后、內外、開關、深淺、中心—邊緣等表達空間的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這類隱喻與我們的生理構造特點和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束定芳,1999)在美國的國情咨文中,大量表示方位的概念被投射到政治經濟領域,從而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
(4)要使我們的經濟保持增長,我們還需要價格合理、有利環保、可靠的能源供應。
(5)要使我國經濟更加強大,生產率更高,我們必須讓人們更能承受得起醫療保健的費用。
實體隱喻是三種概念隱喻中最普遍的一種,其實質是把“事件、活動、情感和觀點等看作是實體或實質”(胡壯麟,2004)。即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其能夠被量化分解。本體隱喻可分為實體和物質的隱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美國國情咨文中,典型的實體隱喻如“專制是敵人”,把抽象的政治制度看成是具體的事物。如:
(6)美國將與自由的同盟者站在一起,支持中東和其他地區的民主運動,最終將暴政從我們這個世界上掃除干凈。
容器隱喻在實體隱喻中占據主導地位,所謂的“容器”指事件、行動、狀態等,我們知道,容器是有邊界的,因此是可以量化的。美國政治話語中通常把類似美國的民主國家視為容器。如:
(7)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擺脫專制,投入民主文明的懷抱。
二、隱喻思維在政治中的作用
隱喻和政治息息相關,政治話語中充滿了隱喻,我們可以透過表層的語言隱喻來探究背后的認知機制和思維方式。美國國情咨文是美國總統在每年年初向國會發表的具有總結性和導向性的工作報告,它集中反映了美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政治價值觀,因此通過對國情咨文中隱喻的分析,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美國政策策略的走向,揭示美國政治的實質。
“9.11事件”后,美國的政治策略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單邊主義”和“新保收”主義抬頭,美國以反恐為名,在全世界開展了一系列軍事行動,旨在強化美國的國家安全和推行美國的政治制度及價值觀。然而,美國政府要實現這些政治目的,必須“師出有名”,必須博得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在布什總統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根據美國的價值觀把世界的國家分為“朋友”和“敵人”,這一劃分背后隱藏了一個基本隱喻:“專制政權是敵人”,即美國政府把持不同價值觀念的國家看成是自己的威脅。在人們的概念系統中,“敵人”是兇殘的、毫無人性的,對待敵人是絕對不能手軟的。布什總統在國情報告中把北韓和伊朗等國家隱喻為敵人,這就悄無聲息地打消了美國民眾對這些國家的認同感,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國家看成是美國的天敵,美國所采取的軍事行動和制裁措施也就被看成是正義的行動。因此,隱喻的使用可以喚起民眾的認同感,為政治行動的實行創造條件。比如,美國的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沒有經過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的,顯然是違背了國際法的準則,這種單邊主義的作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指責。如何緩解國際社會的壓力是美國政府所要面對的問題。布什總統的國情咨文巧妙地應用了“國家是人”這一概念隱喻,把薩達姆政權看成是薩達姆本人,把美國對伊拉克的作戰當成與以薩達姆為首的一小撮恐怖分子的戰爭。在整個行文中,美國盡力避免把伊拉克戰爭看成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之間的斗爭,盡力減少對立面,緩解國際社會和伊拉克人民的敵意。
美國的外交政策的終極目標是消滅所謂的專制政權,建立以美國為樣板、符合西方價值體系的政府。這一政治理念遭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反對。中國政府義正言辭地指出了這一政策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集中表現,中國政府是堅決反對的。因此,美國推行所謂的民主政治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布什政府認識到“民主政治”的實現絕非是一朝一夕之功,甚至面臨著失敗的可能。在國情咨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布什運用了“民主政治是旅程”這一隱喻,他把結束世界上的暴政看成是一個“歷史性的長遠的目標”,提醒美國人民所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的,而“發展自由遠非無望的夢想,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歷程”。
我們姑且不論布什政府政策的正確與否,單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旅程”隱喻的應用起到了激勵的功能,它能使人們在認識到當前困難的同時,對未來抱有信心。所以,隱喻的激勵功能在政治話語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隱喻與政治話語中的哲學理念
中美方的政治差別很大,其根本在于其背后的哲學基礎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人類文明的開始,東方的“鉆燧取火”與西方的“明火執仗”就盡顯智取與豪奪的差別。(凌德祥,1992)中國的哲學理念以儒家為基礎,講究中庸與和諧,其核心在于萬事萬物的和諧發展,面對對立與沖突,東方哲學講究調和,反對用戰爭的手段解決問題。西方哲學推崇競爭和奮斗,用“天人對立”取代“天人合一”。這種價值觀在激勵個人奮斗與指導個人成功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然而用于外交政策和國與國之間,卻是不恰當的,只能被認為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通觀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說,文中所示用的隱喻無不反映了這一特點。比如,美國習慣于把自己隱喻為世界的領袖,認為自己擁有領導世界的責任和義務,把自己國家的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之上,這種隱喻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國固有的哲學理念的反映。所以我們在考察政治話語中的隱喻時,一定要注意隱藏在隱喻背后的哲學觀念,這樣可以看出隱喻思維背后所體現的諸如世界觀之類的本質的東西,以便更好地洞悉事物的本質。
四、結語
本文簡單介紹了美國政治話語中隱喻的特點與分類,并介紹了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應用及其與哲學觀念的密切聯系。綜上所述,隱喻分析是研究政治話語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同樣,政治語篇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我們對隱喻的把握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凌德祥.試論華夏民族鉆木取火的傳說[J].國文天地(臺灣),1992,(1).
(張慶冰,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