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養深厚的知名學者馬景侖先生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小學教育專業(以下簡稱小教專業)《漢語》(上、下,2000年版)教材深入淺出,博采眾長,為眾多師范院校漢語課程必備教材。該教材自出版以來,已被十余次印刷,久經采用,福澤甚廣。然編撰教材頭緒繁多,涉及面廣,實屬不易,雖名家亦難免千慮一失。筆者在執教過程當中,發現其可議之處仍有不少。本文僅從下冊中選取若干則,略陳管見,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正文說法有誤
1.另一種是用純粹的抽象符號造字。例如,“上”字的篆文字形,是在一長橫上面加一短橫,表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下”字則是在一長橫下面加一短橫,表示乙物在甲物之下。(第17頁)
案:以“上”、“下”為指事字,確是。然對“上”、“下”二字篆文字形之說解則非。《說文》:“,高也。此古文丄 ,指事也。丄 ,篆文上”。段注:“古文上作,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從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篆作丄。”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段改丄為,是也。甲骨文、金文皆同。”可知,“在一長橫上面加一短橫”,即,是上之古文字形,非上之篆文字形。上之篆文字形為丄。下之篆文字形為 丅,古文字形為在一長橫下面加一短橫,即,表示乙物在甲物之下,不贅述。
2.“辟”的本義是“法”,……但在古代、特別是先秦著作中,“辟”經常借作他用:
……
⑦《荀子·正論》:“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
⑧《左傳·成公二年》:“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晉·杜預注:“辟司徒,之壘壁者”。)
⑨《詩經·大雅·靈臺》:“于論鐘鼓,于樂辟廱”。(漢·毛亨傳:“水旋丘如璧曰辟廱,以節觀者。)
……
上述十例中的“辟”,后來分別寫成:……⑦壁;⑧璧;⑨躄(腳病)…… “辟”與上述十個字,分別構成古今字。(第46頁)
案:教材列舉了“辟”在古代、特別是先秦著作中的十種假借用法,然筆者發現其中⑦、⑧、⑨例所述有誤。教材以⑦句“辟”借作“壁”;⑧句“辟”借作“璧”;⑨句“辟”1借作“躄(腳病)”,皆誤。⑦句“辟”當借作“躄(腳病)”。王先謙《荀子集解》:“辟與躄同。” 梁啟雄《荀子簡釋》:“楊曰:辟,與‘躄’同。”補足上文:“王良、造父者,天下之善馭者也。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言即使是王良、造父這樣的人也不能依靠瘸腿的馬和損壞了的車子到達遠方。“辟”借作“躄(腳病)”,明矣。⑧句“辟”當借作“壁”,由杜預注:“辟司徒,主壘壁者”顯見,不贅述。⑨句“辟”當借作“璧”,由漢·毛享傳:“水旋丘如璧曰辟廱”,亦顯見,不贅述。
二、正文表述欠妥
1.“六書”一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流傳。……周代的小學共上六門課,即禮、樂、射、馭、書、數這“六藝”。“六書”是這六門功課中的一門。……“六書”應當是識字課,相當于現代的語文課。(第14頁)
案:言“‘六書’相當于現代的語文課”,不妥。《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語文]”詞條第二個義項為:“②語言和文學:中學語文課本。”知“語文”者,語言和文學也。可見,現代的語文課絕不僅僅是識字課,言“‘六書’應當是識字課,相當于現代的語文課”,有失妥當。也許編者為求通俗而作如是說,然作為小教專業的專門教材,這種提法確是不當。因為把小學語文教學等同于識字教學正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通病,而小教專業的教材面對的正是將來的小學教師,這種提法無疑會對他們將來的語文教學起誤導作用,也助長了目前這種錯誤傾向,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2.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會臨時改變其原來的語法意義或語法功能,而且有了新的語法意義或語法功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詞類活用。(第103頁)
案:這里把“詞類活用”界定為“某些實詞”的用法,編者在下了這個定義后,接著說,“下面,我們扼要地分析一下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代詞活用的情況”。如此說來,編者在這里是把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代詞都算作實詞的。然而,在本小節的開頭卻說:“古代漢語的詞類跟現代漢語大體相同,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象聲詞等,虛詞有副詞、代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嘆詞等”。卻是把代詞歸在了虛詞類的,前后抵啎,自相矛盾,令人無所適從。關于代詞到底是實詞還是虛詞,目前學術界同仁各有主張,對此,筆者在這里不打算深究。然代詞可以活用,這一點已是共識。其實,筆者認為詞類活用并不需要界定為“某些實詞”的用法,直接稱“某些詞”即可解決這種沖突。很多學者就是如此稱述。比如:王力《漢語史稿》:“有些詞,在詞典里并不屬于某一詞類,但是,在句子里它能有這一詞類的職能。我們把這種職能稱為詞在句中的臨時職務。” 劉誠、王大年《語法學》:“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根據人們的語言習慣,它又可以靈活運用,在句子中暫時改變了原有意義,喪失了原有的語法特點,從而獲得了他類詞的語法特點,臨時充當了別的詞類,這種語言現象叫做詞類活用。”
三、引例失誤
1.我楚國之為,豈為一人行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第199頁)
2.臣食其肉寢其皮矣。(《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第111頁)
3.官軍加過,屢為所敗。(《舊唐書·黃巢傳》)(第210頁)
4.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第113頁)
案:1例句讀有誤。當為:“ 我楚國之為,豈為一人?行也!” 若補足上文:“及漢,楚康王卒。公欲反,叔仲昭伯曰:‘我楚國之為,豈為一人?行也’!”大意是說魯襄公等“由于宋國之盟”的緣故,前往楚國。到達漢水,楚康王死了,魯襄王就想要回去。叔仲昭伯說:“我們是為了楚國,難道是為了某一個人?繼續走吧!”查《左傳》各本,也都在“一人”后用問號斷開。下文宋向戌提出反對意見:“我一人之為,非為楚也。饑寒之不恤,誰能恤楚?”亦可為證。2例引文不全,查《左傳》各本,此句皆為:“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教材引文“而”“處”二字脫漏。3例有誤字,“過”乃“討”之誤。4例是作為形容詞的為動用法例出現的,然此句中“卑下”意為“對賓客謙恭低下”,并不是為動用法,而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這種引例失誤雖然也許并不影響作為例句的作用或只是產生理解誤差,但既然是編撰教材,所引例句就應全然無誤,包括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以及出處都不得有誤,絕不容許脫漏、誤文等現象的發生。否則就是斷章取義、支離破碎的東西。作為教材,這樣勢必有損其自身價值。
四、復習思考題引文不確
這套教材,以古漢語理論的闡釋為主,為了防止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在每一章的每一節后面,都安排了若干復習思考題,其中必安排幾段供標點和翻譯的文言短文。這些短文,可以說是對該教材未列古漢語文選和常用詞這一缺憾的彌補,可見編者之用心良苦。然筆者在教學過程當中,也發現教材所選入的一些文言短文亦頗有舛誤、疏漏之處,下面略陳幾則:
1.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第14頁)。
案:短文句讀及校正如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不可復者”當為“後可復者”,“不”乃“後”之誤”。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王先慎改‘不’為‘後’,曰:張榜本‘不’作‘後’”。張覺《韓非子》點校本亦作“後”。
2.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莊子·山木》(第40頁)。
案:短文句讀及校正如下:“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
“行賢而去自賢之行”,“行”當為“心”之誤。劉文典《莊子補正》引奚侗曰:“《韓非子·說林上》篇:自賢之行,行作心,當從之,夫種德立行,而去自賢輕物之心者,是成本字正作心,是其明證。”
3.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下》(第72頁)。
案:短文句讀及校正如下:“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當為“此之謂不知類也”之誤。查《孟子》各本,知此段末句為“此之謂不知類也” ,而“此之謂失其本心”乃前段之末句,此乃屬前文而誤。細揣文意,亦當如此。前段言人向為身死猶不肯受嘑蹴之食,今乃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之而受無禮義之萬鐘,言其失仁義羞惡之本心,繼而闡述學問之道在求其放心(不違仁義)之理。此段言人因指不若人則心惡之,而心不若人卻不知惡,言其不知輕重之等也。如此方文從字順。可見,這里“此之謂失其本心”確為“此之謂不知類也”之誤。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2.
[3]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李雙.莊子白話今譯[M].北京:中國書店,1992.
[6]劉誠 王大年.語法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7]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霍生玉,江蘇省徐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