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符號即最早由Chomsky提出的“空范疇”,這里所謂的“空”從符號學的觀點來看,就是只有所指沒有能指。也就是說,“空”是有它的客觀現實性的。在客觀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現象,由于自然語言表達的有限性,很多存在的現象很難用語言來表達,在語言中沒有相應的語音形式來表達這一意義,這些只有意義而沒有語音的符號就是空符號。一旦有了表達這些意義的需要,就會創造一定的語音形式,從而使空符號具備了能指成為“實符號”。下面我們先對空符號的概念及它在現代漢語句法中的概念作一個解釋:
一、空符號概念的界定
1.空符號概念及空符號理論的提出
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Chomsky,他的提法是“空范疇”,所謂的“空”就是語音形式是空的。他指出了空符號的本質,即“只有所指沒有能指”。但空符號理論的提出卻和20世紀中后期以來當代語言學理論的發展,特別是形式語言學理論關于如何建立語法模型以及在語法模型中如何解決語義問題的討論有密切關系。最初階段的語法模型不考慮語義,這就產生了大量語法上合格但語義上不合格的句子,為解決這一矛盾,后來的語法模型在句法的深層結構中引進語義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詞義搭配的問題,由于語義特征描述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語義還是得不到很好的解決;語法模型經過不斷的修整,把動詞和名詞的論元語義關系放在深層結構中加以處理,把其他語義關系放在表層結構處理,但這就使得語義解釋必須在兩個層面加以處理,如何能夠在一個層面就解決語義問題呢?深層結構只處理動詞和它所聯系的名詞的語義關系,那么在表層結構中保留深層結構的形式,深層結構就不用動詞和名詞的這種保留語義關系。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提出了“語跡”的概念,“語跡”也就是名詞移動后在原來位置上留下的痕跡。這也就是最早的“空符號”。“空符號”在其發展過程中,有過其他一些術語稱呼,如張斌先生的“零形式”、沈陽的“空語類”等。
空符號理論最初是在語法模型中語義解釋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它廣泛應用到語言的各個層面,在語音層面,如漢語中的“零聲母”,詞匯層面,如介于“長-短”、“好-壞”之間的不長不短、不好不壞現象等都屬于空符號的問題。這里只談它在句法中的運用。
2.現代漢語句法中的空符號
空符號理論具體運用到現代漢語句法中,就是指所有沒有出現詞語的句法位置,這些位置是根據一種抽象的原形結構嚴格限定的,當且僅當某些特定句法位置上沒有詞語時,才存在空符號。這里的抽象原形結構是指核心動詞的結構,句法位置是核心動詞所聯系的論元的句法位置,有學者稱之為空主語或空賓語。(我們將在“動詞配價理論和空符號理論的關系”中詳細討論這個問題)。
3.動詞配價理論和空符號理論的關系
動詞配價理論根據動詞所能聯系的論元的數量對動詞加以分類。漢語中根據動詞所能聯系的論元的數量可將動詞分為一價動詞、二價動詞和三價動詞,如“走、跑、死、咳嗽、游泳”等是一價動詞,它只聯系一個論元,即主語;“吃、去、洗、學習”等是二價動詞,它聯系兩個論元,即主語和賓語;給予類動詞大多是三價動詞,如“送、給、還、賣”等。通過動詞配價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動詞的結構特性,了解每一類動詞所聯系的論元數目,這就為空符號理論在句法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空符號理論主要是對表層結構動詞和名詞的關系進行語義解釋。
動詞配價理論根據動詞的結構特性對動詞加以分類,加深了人們對動詞的認識,但是它并不能簡化句型,如人們認為下列句型是不同的句型:
(1)貓吃老鼠。
(2)老鼠貓吃了。
(3)貓把老鼠吃了。
(4)老鼠被貓吃了。
這四個例句被分別看作主謂句、話題句、“把”字句、“被”字句。但是從空符號理論來看,它們是同構句,是一類句型,區別僅在于動詞或動詞短語前后的詞語有的沒有出現在相應的句法位置,而是出現在句中的其他位置上。這可以大大簡化句型,有助于人們宏觀上掌握紛繁復雜的句子,使句子更加系統化。當然,至于對句子進行細致地研究,那就另當別論了。
二、省略和空符號的區別
省略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包括主語、賓語和謂語的省略。如:
(1)弟弟吃了( )。
(2)( )吃了兩個蘋果。
(3)-誰病了?
-他()。
空符號是指沒有出現詞語的某個名詞的句法位置,那么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里呢?沈陽在《空語類理論與空語類分析》一文中指出,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空語類只指結構中特定位置上沒有出現的“名詞成分”,而省略的成分不限于名詞成分,如例(3)。其原因在于省略的成分往往需要或者可能依據語境提示來確認,而空語類必須根據結構特性獨立判定其是否存在。
二是省略主要指沒有出現的具體詞語,空語類則是由某些名詞和名詞詞組占據的位置來說的,這是因為動詞的結構特性所聯系的名詞的位置是確定存在的,而具體充當主語、賓語的詞語則是不確定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省略和空符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將二者混淆。另外,省略和作為空符號類型的省略的區別在于:省略的詞語可以是任何詞語,包括謂語動詞,如“誰病了?”“他”。但空符號的省略必須是名詞性詞語。
三、空符號的類型
空符號的類型從廣義來看,可分為省略、移位和隱含,請先看下例:
(1)他洗了( )。
(2)()洗了()。
(3)(那幾件衣服)他洗了。
(4)他打算( )洗那幾件衣服。
例(1)、(2)是省略型空符號,分別省略了主語和賓語,其特點是:動詞“洗”聯系的論元位置有空缺;應當出現名詞的句法位置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補出相應的詞語。例(3)是移位型空符號,其特點是:應出現在動詞后的詞語沒有出現,它移位到句中的其他位置;在原來的位置不能補出相應的詞語;例(4)是隱含型空符號,其特點是:該出現在動詞所聯系的位置沒有出現詞語,在句中其他位置也沒有出現;不能在該位置補出相應的詞語。這三種情況下的符號都可稱為空符號。
從狹義來看,在句法中空符號具有劃分詞界的功能。在漢語中,詞與詞之間存在語氣上的停頓,這種停頓一來是由于人類發音的限制,當人們說的話有了一定的長度,需要通過換氣來進行下面的語言表達;另一方面,漢語中詞與詞間可通過停頓來對詞進行界限的劃分。空符號還具有表達功能,可通過一定的語調來實現這一功能,如要去吃飯,問宿舍的同學:“你去吃飯嗎?”這用上升的語調來表達真實的語義是“我們一起去吃飯吧”。當小孩子作業沒有做完卻在看電視的,他的父親對他說:“你作業做完了嗎?”隱含的語義是“你現在應該去做作業”。漢語中存在著意內而言外的現象,這一現象也可以通過空符號來解決。
四、空符號理論在現代漢語句法中的應用
空符號理論運用于現代漢語句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移位,這在空語類的類型中已經進行過討論。漢語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飯吃過了。”“作業做完了。”“課備完了。”“他把東西都整理好了。”“杯子被他打破了。”
其次是隱含。隱含我們在日常說話中都能感覺到,但是人們在說話中認為沒有表達的必要,如“你去把門關上。”實際上是“你去,你把門關上。”但為了表達的簡潔,后一個“你”常常是被省略的,而且也沒有補出的必要。
最后,空符號理論的一個重要應用是在“成分提取”上,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熙用該理論對“X的”結構的分析。他首先把“X的”修飾名詞的結構分為“自指”和“轉指”,“自指”的“X的”結構不存在“成分提取”的問題,而“轉指”的“X的”結構中,如果作定語的“X”中缺少一個名詞成分,即其中主語或賓語位置上有空位,“X的”就不但可以修飾這個空位名詞,而且還可以獨立使用,如:“他開的”可以指代“他開的車”,“開車的”指代“開車的人”。
當然,對空符號的應用不能僅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對空符號在表達上的功能我們也應加以注意并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陸儉明 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張斌.現代漢語語法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徐國珍.從空符號到新詞——論詞匯系統的特點及發展軌跡之一[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
(劉 靜,上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