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是取舍主體依據(jù)一定的取舍標準按照某種取舍方式對取舍兩項做出的取舍判斷。取舍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相應的語義基礎和句法表現(xiàn),因此它是一種“語義——句法”范疇。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取舍范疇經(jīng)常與一般選擇范疇、結果范疇和推斷范疇產(chǎn)生糾葛,因此很有必要對它們加以界定、加以區(qū)分。
一、取舍范疇和一般選擇范疇①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取舍范疇主要由一系列的取舍句式構成。這些取舍句式一般應具備兩個形式條件:第一,取舍項只能有兩項(A和B);第二,取舍已定,即選取了A而舍棄了B。如:
(1)他寧可去西藏,也不愿去海南。
(2)你與其坐著什么不干,還不如學習學習英語。
(3)她非得去上海圓她的復旦夢。
(4)這件事非得他處理不可。
(5)他死活也要去北大進修。
(6)小王偏偏沒聽朋友的意見而去了西藏。
在上述6個句子中,句(1)和(2)是我們所說的完全式的取舍句式,句(1)的選定項為“去西藏”,舍棄項為“去海南”;句(2)的選定項為“坐著什么不干”,舍棄項為“學習學習英語”。句(3)~(6)是隱含式的取舍句式,它們雖然只帶了選定項,但舍棄項通過一定的上下文語境可找回來,而且舍棄項只能有一項。
與取舍范疇相比,在現(xiàn)代漢語中,構成一般選擇范疇的選擇復句有以下特征:第一,選擇項不一定是兩項,有的為兩項,有的則容許兩項以上。如:
(7)這項工作不是你做,就是她做。
(8)你要么去北京,要么去天津。
(9)要么你下崗,要么你去服務公司,要么你去學習。
(10)你或者繼續(xù)學習,或者馬上工作。
(11)他明天去北京,或者去上海。
(12)或者你去,或者讓他去,或者你們一起去。
在上述6個句子中,“不是……就是”含有非此及彼的意思,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所以也稱“限選復句”;“要么……要么”“或者……或者”容許第三種情況,也可構成三個分句以上的選擇復句,所以這又叫“商選復句”。
第二,取舍未定,即對選項并未做出取舍判斷。如上面的例句(7)~(12),這些句子只提供了選擇項,但并未說明具體的取舍結果。據(jù)此,一些語法專著也把這類選擇復句稱為“取舍未定”的選擇復句。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上面談的選擇復句是指除取舍句之外的一般選擇復句,其實取舍句也是選擇復句中的一種。這是因為,取舍范疇也是選擇范疇中的一類,我們所區(qū)分的取舍范疇、一般選擇范疇和選擇范疇,可圖示如下:

二、取舍范疇與結果范疇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取舍范疇與結果范疇的區(qū)別體現(xiàn)為取舍句與結果句的區(qū)別,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語義表達;二是語用目的。在語義表達方面,取舍句主要表達一種取舍行為,而結果句主要表達一種結果義。在語用目的方面,取舍句有反駁舍棄項的語用目的,而結果句則重在強調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如:
(13)廠長意識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站起拼搏。
(14)一些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寧可改行去搞別的,也不愿從事艱苦的科技工作。(CCL)
(15)吉林化纖公司領導偏偏敢于和人情風作一番較量。
(16)他考上北京大學了。
(17)說完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飯吃,老兩口死活也扯不回他。
(18)她恨自己為什么能護理好醫(yī)院的每一個病人,偏偏就護理不好自己的母親。
在以上的6個句子中,句(13)~(15)為取舍句,這些句子在語義上表達一種取舍行為,同時含有反駁舍棄項的語用目的。句(16)~(18)為結果句,這些句子在語義上表達一種結果義,如句(16)表達的語義為“考大學”這個事情已經(jīng)有結果了。句(17)表達的語義為“想拉他回來”卻沒有結果,是一個表否定的結果句。句(18)表達的語義為“想護理好自己的母親”卻沒有結果,也是一個表否定的結果句。另外,句(16)~(18)在語用目的方面重在強調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如句(16)所帶來的影響為:該結果義與行為主體的意愿相一致。而句(17)和(18)所帶來的影響為:該結果義與行為主體的意愿并不一致而是發(fā)生了偏離,該類句子在語用上重在強調這種偏離性。
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死活+VP”結構和“偏偏+VP”結構形成的句式存在取舍句和結果句的糾葛現(xiàn)象。請看下面的分析,如:
(19)我這就上街死活拉一資本家來。
(20)祝同康原想叫她當副支書,她死活不當政工干部。
(21)“扎根農(nóng)場”人們偏偏要離開農(nóng)場;“走出農(nóng)場”,人們卻扎根農(nóng)場。(CCL)
(22)可日本的八佰伴國際集團偏偏看好上海。
(23)他說完話轉身就走,我和娘死活攔不住。
(24)她回身拉那男孩想讓他一起去,男孩很沉,死活拖不動。
(25)哥兒幾個的兒女們也偏偏接受了愛好音樂的遺傳基因。
(26)而王平的個性偏偏是獨立自主,敢想,敢闖。
在以上的8個句子中,句(19)~(22)為取舍句,這是因為:這些句子中的“死活+VP”和“偏偏+VP”結構在語義上都表達的是一種取舍行為,而且其中的“VP”其實就是選定項。另外這些句子的舍棄項被隱含在一定的上下文語境中,但不管怎樣,這些句子都含有對舍棄項反駁的語用目的。句(23)~(26)為結果句,這是因為:這些句子中的“死活+VP”和“偏偏+VP”結構在語義上表達的都是一種結果義,同時這些結果義都偏離了行為主體的主觀意愿,在語用上重在強調這種偏離性。
三、取舍范疇與推斷范疇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取舍范疇與推斷范疇的區(qū)別體現(xiàn)為取舍句與推斷句的區(qū)別。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中“非得+VP”結構形成的句式存在取舍句和推斷句的糾葛現(xiàn)象。如:
(27)他非得去西藏教書。
(28)這件事老李非得出馬才能辦成。
(29)看來,照這樣下去他非得拖跨不可。
以上3個句子均為“非得+VP”結構形成的句子,但句(27)中的“非得+VP”表達的語義為“意愿之必欲”,即行為主體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去行事,我們把此類“非得”記作“非得1”;句(28)中的“非得+VP” 表達的語義為“情勢之必須”,即完全根據(jù)客觀情勢進行行事,我們把此類“非得”記作“非得2”;句(28)中的“非得+VP” 表達的語義為“推斷之必然”,即根據(jù)眼前的情況對未來的情形做出推斷,我們把此類“非得”記作“非得3”。(張誼生,2000)
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上述的3個句子中,句(27)和(28)形成的句子為取舍句,而句(29)形成的句子卻為推斷句。這是因為:
第一,在時態(tài)語義方面,取舍句表達的是現(xiàn)在時態(tài),而推斷句表達的卻是將來時態(tài)。如句(27)和(28)中“非得+VP”所表達的時態(tài)的確是現(xiàn)在時態(tài);而句(29)表達的卻是一般將來時態(tài)。有的推斷句即使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的句子,但推斷所表達的時態(tài)仍然為將來時態(tài),只不過是過去將來時態(tài)而已。如:
(30)要不是隨后我明白了“四人幫”已經(jīng)進了監(jiān)獄,我非得上吊不行。(蘇叔陽《改行》)
(31)昨天,如果不是你幫忙,我非得累壞不可。
以上兩個句子雖然表達的都是過去了的事情,但“非得+VP”所表達的時態(tài)依然是將來時態(tài),只不過是過去將來時態(tài)而已。
第二,在模態(tài)語義方面,取舍句表達的為實然模態(tài)義,而推斷句表達的卻是未然模態(tài)義。如(27)和(28)中“非得+VP”所表達的語義是一種現(xiàn)實情況;而句(29)、(30)和(31)所表達的語義則是一種未實現(xiàn)的情況。
因此,我們認為“非得1”和“非得2”可以引導取舍句,而“非得3”不能引導取舍。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范疇有典型范疇和非典型范疇之分,取舍范疇中的典型成員和臨近范疇的糾葛相對較少,而非典型成員和臨近范疇的糾葛相對較多。比如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典型的取舍句式“與其……不如”和“寧可……也不”等和臨近范疇的糾葛就少得多,而非典型的取舍句式,像“非得”“死活”和“偏偏”等引導的取舍句與臨近范疇的糾葛相對較多。
注釋:
①這里的一般選擇范疇是指在選擇范疇中除取舍范疇之外的另一部分選擇范疇。
參考文獻:
[1]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0.
(王天佑,山西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