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大眾化、通俗化是播音員、主持人傳達信息、闡明理念、進行交流、感染受眾以實現傳播目的和達到傳播效果的手段,但大眾化和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廣播電視媒體語言呼喚精確語言的運用。而語言的邏輯性和形象性的強弱,是語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是語言基本功是否深厚的體現。由于內容和要求的不同,不同欄目的主持人,其語言的形式風格具有不同的特色,對邏輯性和形象性的運用各有側重,但都要在不斷增強邏輯性和形象性上下功夫。邏輯性強的語言,引導人們清晰地思維、理性地分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形象性強的語言,則能引起人們的想象聯想,含蓄、幽默,耐人尋味。象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白巖松、王志、水均益、敬一丹、楊瀾、張越,他們主持節目時,語言的邏輯性或形象性就表現得非常充分,既有個性又有感染力,獲得了受眾的喜愛。
增強語言的邏輯性,首先要了解和學習邏輯的基本規律。邏輯的基本規律適用于各種思維形式,是人們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和論證時必須遵循的。邏輯的基本規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它要求我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不能用互相矛盾的概念指稱同一個對象。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以免犯自相矛盾或摸棱兩可的錯誤。一篇好文章,一次有說服力的談話,其中提出的論題或作出的判斷,必須用充足的理由進行論證。對于上述要求,我們應當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播音和主持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反復地加以運用,逐步達到語句結構嚴謹,語詞運用恰當,以表現清晰的思維,闡明科學的概念和進行正確的判斷。
要增強邏輯性,提高思辯能力,一是要學一點哲學,懂得事物矛盾運動的發展規律,善于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歷史地、全面地看問題。二是要讀一些思辯性強的經典論著,學習前人科學的思想方法,以及善于遣詞造句用以闡明自己的論點的良好技巧。
毛澤東的《矛盾論》是一篇簡明扼要的經典哲學論著,值得認真閱讀,深入體會,然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一段邏輯性強的講話,不僅具有理性的力量,說服的力量,同時也體現著科學理論之美,引人入勝,因而也具有感人的力量。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鄧小平文選》第2卷)這段話運用了邏輯性很強的語言結構,深刻地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人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外思辯性強的經典語句和論著,自古至今,浩如煙海,試舉數則以明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兩者的關系和后果。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是一條警世格言。戰國李斯說:“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也是邏輯性很強的一段的深刻論述。
理論來源于實踐,邏輯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全面地觀察,歷史地分析各類事物,準確地加以判斷,處理好各種關系,做到有條不紊,那么,語言的邏輯性也必然會隨之不斷增強。
語言的邏輯性對新聞、訪談、經濟、法制等節目的主持人至關重要,而語言的形象性則是文化娛樂類主持人更需要著重掌握的基本功。
形象性是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十分突出的一個特點。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我們可以讀到不少寓哲理于形象之中的名句。莊子的《庖丁解牛》形象生動,使梁惠王從中悟到了養生之道。文中“游刃有余”“躊躇滿志”,至今仍然是我們日常談論和寫作中常用的成語。荀子在《勸學》篇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過生動的形象,深刻揭示了自然之理和人生之理。唐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是邏輯性和形象性的極佳結合,所闡述的道理,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還可讀到整篇描寫自然形象,而實際諷喻或暗喻社會現象的篇章。清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就是一例。魯迅的作品通過邏輯性和形象性結合的句子,充分展現了他尖銳鮮明的觀點和風格。毛澤東的談話和文章中,邏輯性和形象性兼具的語言更為常見。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他反對“語言無味”,并把這種狀況形容為“象個癟三”,并以“甲乙丙丁,開中藥鋪”比喻那種羅列現象,不接觸事物本質的弊病,生動有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以精煉的語言狀物抒情的一種文體,可以啟發我們的形象思維,使我們的語言更加精煉、生動、形象,具有藝術趣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陟高寒處,安知天地寬”,都崇尚高遠之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具有何等的胸襟氣度!“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具有何等的壯烈情懷!學習優秀的古典詩詞,不僅是學習其中的語言技巧,我們的胸襟、情懷、境界也必然會受到熏陶和影響,從而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提升我們語言和行為的格調。
成語和歇后語也是邏輯性和形象性語言相結合的產物。一句成語的后面往往就是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典故。恰當地運用成語,可以省去許多費時的口舌,達到心知肚明的效果。“人定勝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滿招損,謙受益”,或給人以自信,或給人以勇氣和力量,或給人以警醒和啟示,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歇后語大都產生于民間,來源于生活,生動有趣。適當地運用成語或歇后語,也是增強語言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提倡加強語言的邏輯性、形象性,列舉世代先賢的名句并不是為了復古,而是汲取營養。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有一句批判八股文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名句 “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既形象又生動。現在不少廣播電視主持人的語言內涵太少,調侃的話,車轱轆話來回倒,這不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是什么,實在是貽害不淺。文化娛樂是提高受眾的審美情趣,帶給受眾精神歡愉的,決不是語言垃圾,更不能愚民。趙忠祥年輕時便熟讀唐詩宋詞、博覽古今書籍,因而他的主持語言便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上海著名節目主持人葉惠賢時時與《百科全書》《成語詞典》《名人名言錄》《中國古代名句辭典》等書籍為伴,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這使得他的語言準確、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得到受眾的歡迎。
傳統文化要繼承,社會文化要發展,媒體作為文化發展的促進者應該有正確的導向。在語言表述大眾化、通俗化的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應該拋棄生活語言中的雜質,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用富于邏輯性和形象性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社會中的真善美。不具備邏輯性的語言必然是松散的甚至是混亂的。不具備形象性的語言更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因此,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中要多運用邏輯性強寓哲理于形象的優美語言。
(林鴻,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