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藝創作 審美鑒賞 人性論
摘 要:文章以若干美學范疇為例,分析了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背后的人性論基礎,認為我們應理性區分美丑,并使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負擔起人性的、道德的責任。
一、人性論(心靈觀)述要
什么才是人的真正本性?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引導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至關重要。
柏拉圖是希臘思想史上較深刻地探討過人類精神的哲學家,他相信靈魂的存在,并且認為: “靈魂是完善的羽毛豐滿的,他就能努力追隨神而近于神的,如果他失去羽翼,就要下落,于是附上一個塵世的肉體。那種在上界見到真理最多的,附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注定成為一個愛智慧者、愛美者,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蓖高^柏拉圖的宗教語言,我們可以提煉出他對心靈(人性)狀態、前途的基本看法:塵世之人的心靈是有缺陷的;如果他努力向善,就能夠升華,反之則墮落;心靈升華的人,必是真善美之人。
康德對人的看法集中體現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這三部哲學巨著中。這三大《批判》,“都可以歸位到一個原點——對人的探索。而對人的探索,又集中于對人的心靈世界的探索;對心靈的探索,又是致力于對心靈先天能力的探索。在知識方面,康德探討了知識形成的先天條件,即感性直觀和知性思維;在道德方面,他探討了理性的實踐能力;在審美方面,他探討了無功利的情感。”從康德對道德的無條件性與審美的無功利性的看法中,我們可以知道康德是何其向往人性之善與人性之美。弗洛伊德則對人性之惡作了深入探討。他在精神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心靈埋藏或壓抑著很深的潛意識。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由各種各樣的欲望沖動,尤其是性能量等構成,具有原始性、動物性與野蠻性等特點,它只知道本能地按“快樂原則”行動,毫無理性、道德可言。這種潛意識平時不為人所察覺,但實際上是比顯意識更龐大的心理內容,是主體整個人格結構的基礎性與決定性的心理因素。弗洛伊德的理論對現當代中西方文化有著重要影響,以至于使不少人認為潛意識才是真正的“本我”、人性。
與弗洛伊德人性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莊禪哲學。《莊子·大宗師》中說:“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憋@然,莊子也承認一般人的心中有著很深的欲望,不過他不但不認為欲望就是人心的本來面目,反而認為欲望恰恰是遮蔽“天機”的塵垢。離欲方可見天機,天機才是心靈的本來面目。何為天機?《人間世》篇中說:“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天道》篇中說:“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可見,莊子認為處于虛靜、明澈、祥和、無為狀態的心靈,才是人性的真正歸宿。接過印度佛教衣缽,而又與莊學有著親緣關系的禪宗,更是直截了當指出“自性本來清靜”。例如《壇經·自序品》記述慧能大師開示弟子的話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睂W道、學禪的目的就是改惡從善、轉染未凈,乃至覺悟大道,圓證自性。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是結論:諸家觀察、體驗到的人性不同,甚至相反,這說明人性的構成十分復雜,不可一言蔽之。但人性善論的存在,最少已足夠證明一點:人是可以改惡從善的,人性善是存在的,我們能夠把人性善當作一個理所當然的價值追求。而這個人性善的價值追求,恰恰正是一切美的藝術與審美鑒賞存在的人性論根據,是我們引導藝術與審美向善的價值論根據。審美與審丑、藝術鑒賞與欲望宣泄之所以能夠區分開來,也就是靠這個人性論與價值論的根據。慎重選擇合適的人性論加以繼承發揚,對評判、引導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至關重要,對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至關重要。
二、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的人性論基礎——以若干美學范疇為例
美感。美感是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的首要范疇。一般認為,美感是感性、理性、情感、想象力等諸心靈能力的和諧統一。這種心靈和諧帶來的愉快,區別于生理快感?!耙话愕纳砜旄兄皇俏镔|作用在生理感官上所引起的舒適、快樂……它們之所以與審美的快感不同,就在于沒有理性認識的內容,沒有精神性的東西。這種生理快感所帶來的不過是聲色、吃喝等欲望的滿足而已?!憋@然,審美的背后有道德,美感的背后有道德感,美感必須以人性中較高級的因素為基礎。人性中較低級的因素只能帶來宣泄,但不能導致美感。
優美。美不是孤立絕緣的自足之物,美只能在主客體的關系中產生。優美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和諧狀態,優美的和諧應包括三方面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優美能給人以輕松愉快的審美愉悅。從美育角度看,可以培養人的和諧感、珍愛感、親切感,防止陌生、疏遠與破壞感,可以給人以美好生活的理想??梢?,優美感產生的前提是美好人性的顯露。
崇高。崇高是主客體的矛盾激化狀態,實質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在外形或內涵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主體面對客體引力或壓力而產生的一種精神震撼、精神奮發、精神超越,與倫理道德判斷密切相關??档戮驼J為,崇高是道德的象征,崇高的根源只能在人的理性能力里尋找。崇高的美育意義在于激發意志,激起自信,變化氣質,提升品格,開拓胸懷。崇高范疇與人性論的聯系更加明顯。
悲劇。悲劇是崇高的發展形態,顯示著主體對強大客體的抗爭及由此付出的巨大代價。悲劇可以給情感世界注入同情與理性的因素,凈化情感,喚醒人性,升華生命,可以使人直面社會人生的缺陷,使人奮發戰勝人生苦難、社會丑惡的強大意志,促使社會人生的進步。
喜劇。喜劇是美的一種類型,一般以滑稽、背理的形式與寓莊于諧的表現手法來引發人們的笑聲。喜劇可以讓我們在笑聲中認識生活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以笑聲瓦解生活的壓力,獲得超越生活的愉快與智慧,培養曠達開朗的心胸與幽默樂觀的人生態度。
意境。意境是主體心緒與客觀對象的統一,即心與物、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表面看來意境與人性論關系不大,實際上意境范疇正由佛家的心靈觀派生出來。唯識宗認為萬法唯識,境因心顯,心有大小,故境有大小;禪宗認為心物不二,真心遍一切法,青青翠竹郁郁黃花無非菩提般若。佛家通過意境這一范疇,從更高層次上提示了審美與人性論(心靈觀)的關系。
大眾文化。與上述淵源古老的諸美學范疇相比,大眾文化是一個新興的范疇。大眾文化中有合理的好的因素,但從本質上看,它畢竟是一種按市場規律運作的商業性文化,為了獲得豐厚利潤,大眾文化生產商會主動地迎合或刺激大眾的低俗感性需要,生產大量的有害文化信息。當今世界,表現物欲、色情、暴力以及各種扭曲心理的文化垃圾堆積全球,明顯就是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及各種人性惡論為根據。
三、結語
作為人類緣起于世界的一種活動,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是有因果的。文藝創作也好,審美鑒賞也好,都是從一定的人性基礎生發出來的活動,這些活動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性,乃至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影響我們的生活幸福。二十多年來,我們的文人不斷地高呼解放人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僅僅把弗洛伊德意義上的人性當作人性,而忘了康德、莊禪他們也說過另一種人性。這使我們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當今時代,社會亂象叢生,文化亂象叢生,我們的精神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已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沒有上帝為我們的文化活動承擔道德責任,我們只能自己為自己的文化活動承擔道德責任。也許,我們該重新思考一些看似簡單然而關涉自身利益的問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審美?什么是審丑?文藝創作與審美鑒賞該不該負擔起人性的、道德的責任?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潘永輝,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茂名學院中文系講師,從事哲學與文學研究,發表論文二十多篇,與人合著有《康德美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