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D可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近一半,這是首項表明維生素D有助于預防胰腺癌的研究。
在此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維生素D有助于預防直腸癌和乳腺癌,有些實驗室和動物實驗結果也顯示,維生素D可抑制異常細胞的發育,并抑制為腫瘤細胞提供營養的血管的形成。
這項由美國哈佛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顯示,每天服用45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即大多數復合維生素制劑中的維生素D的標準含量)可以將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43%。
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服用的劑量過高并不會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得更多,而服用的劑量低于上述標準卻會使效果下降,比如每天服用150到3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只能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22%。
這項研究以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兩項研究為基礎,這兩項研究分別對4.6萬多名男性以及7.5萬多名女性進行了跟蹤調查,詳細調查了他們的各種情況包括飲食情況后,研究人員對這些人每天的維生素D、鈣以及維生素A的攝入量進行了計算。并對20多年后這些被調查的人當中誰患了胰腺癌進行了回訪,對這些人是否吸煙以及其他生活習慣也進行了調查。
通過數據分析,研究人員總結說,那些每天攝取維生素D劑量超過600個國際單位的人當中每10萬人每年才有12.5個人患上了胰腺癌,而那些每天攝取維生素D劑量在150個國際單位以下的人每10萬人中有21個人患上了胰腺癌。
鮭魚、金槍魚以及其他魚類當中富含維生素D,另外牛奶中也會添加維生素D。美國政府已經建議,年齡為50到70歲的人可每天攝取4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的攝取量應為600個國際單位,年輕人的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可適當減少。
多種復合維生素制劑中一般會同時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促進骨骼健康,但是維生素A的存在似乎會降低維生素D的抗胰腺癌作用,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為何僅含維生素D的營養補充劑比含維生素D、維生素A的制劑具有更強的抗癌功效。
研究人員說,盡管胰腺癌相對罕見,在美國新發癌癥患者中僅占2%,但這種癌癥卻是致命性的,在美國是排在第四位的致命癌癥,估計2006年美國有33 700人被確診患上胰腺癌,其中32 300人可能會因此死亡。
目前針對胰腺癌并沒有早期檢測手段,初期癥狀包括消化不良等,諸如肌膚變黃等更明顯的病癥一般要到癌細胞已經擴散,患者可能只有幾個月的存活期時才會表現出來。
國外新藥開發過程簡介
新藥開發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現代藥物的開發是大軍團作戰,需要眾多不同領域學科的專家(如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分子生物學家、有機化學家、毒物學家、藥理學家、計算機專家和醫生等)的通力合作。
新藥開發的第一步是從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開始。生理學家研究正常狀態下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和變化規律,生物化學家研究生命過程的各種化學變化,分子生物學家研究參與生命過程的各種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從而從分子、細胞、器官到人體的不同層次了解人的機體在正常狀態下是如何運行的?病變又是因哪一方面發生了異常?針對出現這一異常的靶點使用某種具有特殊結構或性質的化合物,將會怎樣改變分子、細胞的生理活動,是否會糾正病變,達到治病的目的?
現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靶點,高通量篩選成千上萬種化合物,發現針對特殊靶點的化學結構,使化學家有針對性地合成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化合物。
然后,進行化合物的藥效測試,一般都是先在試管和離體培養的細胞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動物試驗。常用的實驗動物有小鼠、大鼠、兔子、貓、狗、猴子等。動物試驗需要用到兩種或更多種的動物,因為不同種類的動物對藥物的反應可能會不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藥物對動物有什么樣的毒副作用,多少劑量是安全的。其次,我們需要知道有多少量的藥物會被吸收到血液中,它在體內如何代謝分解,它的代謝產物是否有毒,藥物及其代謝產物被排出體外的速度有多快等。如果一個藥物的有效成分不能進入血液,或者雖然進入血液,但是代謝、降解、排泄的速度太快,研發人員就要考慮是否要改變藥物的結構或添加其它化學成分,以幫助藥物被吸收或減緩其代謝、降解、排泄速度。有時,人們會發現,一種藥物的代謝產物甚至比藥物本身還更有效。
由于動物與人的生理是有所區別的,對動物有效、毒副作用小的藥物對人體并不一定如此。只有臨床試驗才能最終決定一種藥物是否對人體有效和有何毒副作用。因此,一種藥物一旦通過離體試驗和動物試驗,就可以向藥監部門申請進行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一般分成3個不同階段,分別稱為Ⅰ、Ⅱ、Ⅲ期臨床試驗。
Ⅰ期臨床試驗對象通常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病人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觀察新藥是否會出現急性毒副作用,檢驗合適的安全給藥劑量,并初步研究人體對藥物的吸收、代謝和排泄。試驗時間持續數月。如果沒有出現嚴重問題(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進入Ⅱ期臨床試驗。大約70%藥物能成功地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
Ⅱ期臨床試驗對象是病人,通常為100~300人。其主要目的是觀察新藥是否有療效,并對安全性作進一步觀察。試驗時間持續幾個月到兩年。大約只有33%的新藥能成功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然后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Ⅲ期臨床試驗對象是病人,通常為1 000~3 000人。其目的是確認新藥療效和安全性,確定給藥劑量。試驗時間持續1到4年。約有25%~30%的新藥可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
在完成Ⅲ期臨床試驗后,制藥公司就可向藥監部門提出上市申請,由藥監部門組織專家鑒定。在美國,最后經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的新藥只占最初申請進入臨床試驗的新藥總數的20%。
新藥被批準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藥物在大范圍、長時間臨床應用的療效和安全性,并與其它已有藥物進行比較,被稱為Ⅳ期臨床。由于在前期的臨床試驗時,兒童、孕婦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新藥上市后就特別需要觀察其對這些群體和某些特定病人群體的安全性、療效和劑量范圍,以獲得更全面的資料。如果發現長期使用后會產生未曾料到的嚴重副作用,該藥物有可能被立即從市場上召回。
開發新藥是一個非常費時間、非常昂貴的過程,并非小公司所能承擔得起。在美國,一種新藥從開始研發到獲得批準,平均約需要8.5年時間和數億美元。每5 000種候選藥物只有5種能夠進入臨床試驗,且只有1種最終能夠被獲準上市。
(張成棟 摘編)(收稿日期:2007-02-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