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介紹三聯活菌制劑“培菲康”的臨床研究與應用。方法:查閱國內外文獻,并進行分析、歸納和綜述。結果:“培菲康”臨床應用廣泛,對兒童腹瀉、兒童功能性便秘、新生兒黃疸、腸易激綜合征等有肯定療效;對兒童厭食癥、肝硬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兒童單純性腎病綜合征等有很好療效。結論:“培菲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其臨床應用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關鍵詞 培菲康 臨床研究 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3-0114-03
上藥集團信誼制藥總廠研制的“培菲康”作為國家1類微生態制品,主要由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糞鏈球菌三種對人體有益的腸道固有菌群組成,具有補充有益菌群、調節微生態平衡、防治多種疾病的作用。本文就“培菲康”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作一綜述。
1 作用機制
與其它微生態制品一樣,“培菲康”的作用機制可能有5個方面[1~4]。
1.1 屏障作用腸道益生菌通過磷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生物學屏障,阻止致病微生物及條件致病微生物對腸黏膜上皮的接觸、粘附、定植和入侵,從而提高腸黏膜上皮細胞的防御能力。
1.2 抑制致病菌在正常情況下,腸道內是以原生菌為優勢、與少數外來菌組成的生態平衡系統。補充益生菌,一方面通過產生細菌毒素、抗菌肽、蛋白類抗菌物質等抑制和殺滅外源致病菌,另一方面與致病菌競爭附著腸黏膜上皮細胞,從而使腸道內原生菌重新成為優勢菌群,恢復人體健康微生態平衡。
1.3 提供營養雙歧桿菌等厭氧菌群代謝能產生酸,使腸道pH值下降,有利于鐵、鈣和維生素D的吸收;雙歧桿菌產生的磷蛋白酶能分解人乳中α-酪蛋白,使乳兒容易吸收蛋白質;雙歧桿菌發酵乳糖產生的半乳糖是構成神經節苷脂的成分,對嬰兒大腦發育有重要意義。
1.4 免疫調節雙歧桿菌等益生菌可刺激腸道免疫系統、淋巴組織,從而產生分泌性抗體(免疫球蛋白A),并激活T細胞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使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增殖,增強補體和網狀內皮系統功能,以誘導各種細胞因子如干擾素、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發揮作用,從而調整機體免疫力。
1.5 保護肝臟益生菌可利用、吸收腸道內含氮有害物質,抑制產胺的腐敗菌,減少內毒素來源及對肝臟的損害,并降低腸道內酸度,從而降低血氨,保護肝臟功能。
2 臨床應用
2.1 兒童腹瀉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重,容易發生消化道功能紊亂。“培菲康”通過增加腹瀉者腸道內有益菌的數量與活力,抑制致病菌生長,以改善腸道微環境,達到緩解腹瀉癥狀、促進病體康復。資料顯示,急性腹瀉患兒采用“培菲康”治療,其效果甚至優于黃連素[5];“培菲康”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有效率達94.6%,顯著高于對照組(76%)[6]。對于感染性腹瀉以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培菲康”也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肺炎繼發腹瀉的患兒預防性使用“培菲康”后,腹瀉發病率下降,僅為18.57%,顯著低于對照組(39.45%)[7];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在常規使用抗病毒藥物基礎上加用“培菲康”治療,也可明顯改善癥狀,縮短療程[8]。由于目前臨床上小兒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大多病原菌不明而不得不經驗性地使用廣譜抗生素作為常規治療,補充益生菌可作為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預防和治療小兒感染繼發腹瀉的有效手段之一。
2.2 兒童功能性便秘 食物成分不適宜、生活習慣改變、呼吸道感染致消化道功能紊亂、抗生素應用后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均易導致兒童便秘,一般以調節飲食、訓練排便習慣、鼓勵多活動等輔助治療為主,癥狀嚴重者加用緩瀉劑,但長期療效不理想。“培菲康”通過增加腸道桿菌數量,產生乳酸和醋酸,調節腸黏膜正常蠕動,中和、軟化糞便,從而改善通便。臨床使用“培菲康”佐治兒童功能性便秘已取得良好效果[9,10]。
2.3 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因其特殊的膽紅素代謝特點而極易形成高膽紅素血癥。“培菲康”通過補充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產生較多的有機酸使腸道pH呈酸性,降低腸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從而減少結合膽紅素的分解和腸道重吸收未結合膽紅素。研究表明,“培菲康”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肯定,日均膽紅素下降明顯[11~13]。
2.4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伴有腹痛、腹脹、排便困難和結腸功能紊亂的常見病,無感染或炎癥存在,但發病機制不明,飲食、心理、生活方式等被認為是潛在的致病因素,治療上缺乏特效藥物。研究表明,“培菲康”比“麗珠腸樂”更能有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有效率分別為90.6%和68.6%),且明顯改善腹痛、腹瀉癥狀[14]。另有資料顯示,洛哌丁胺聯合“培菲康”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有效率達94.1%,高于洛哌丁胺單用治療組(80.6%)[15];匹維溴銨與“培菲康”聯用對調節腸功能、促進結腸運動和調節腸道菌群具有協同作用(有效率90.8%),優于兩藥單用組(匹維溴銨組有效率56.5%,“培菲康”組有效率56.6%),并且患者依從性較好[16]。臨床多中心研究也表明,單用“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可明顯改善患者腹痛、腹瀉癥狀和糞便性狀,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糞細菌培養顯示服藥后腸道內定植的乳桿菌和腸球菌[17],提示“培菲康”提供的腸球菌和乳桿菌活菌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腸道菌群失調起到了治療作用。
2.5 兒童厭食癥小兒厭食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病癥,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最新研究表明,服用“培菲康”治療,厭食患兒食欲增強,攝食增多,身高、體重及皮下脂肪等均有一定程度增加,貧血與營養狀況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提示“培菲康”是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有效藥物之一。
2.6 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血癥,且這種菌群失調與肝功能損害程度成正比。“培菲康”可調整腸道菌群結構,升高雙歧桿菌與大腸桿菌比值,抑制革蘭陰性桿菌,減少內毒素產生,減輕肝臟解毒的負擔,從而改善肝硬化患者癥狀,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此外,“培菲康”通過酸化腸道,減少氨的吸收,進而降低血氨水平。資料顯示,“培菲康”能顯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氨及血漿內毒素水平,改善肝硬化者數字連接試驗,表明“培菲康”不僅可以防治肝硬化患者的內毒素血癥,還可有效防治肝硬化肝性腦病[18,19]。在肝硬化自發性腹膜炎的臨床研究中,使用“培菲康”佐治的療效肯定,可明顯減輕發熱、腹痛、腹瀉、腹水癥狀,并改善肝功能[20]。“培菲康”佐治肝硬化合并肝源性腹瀉的效果也很明顯,且無明顯副作用[21]。
2.7 兒童單純性腎病綜合征單純性腎病綜合征患兒存在T細胞功能紊亂,特別是CD3、CD4和CD4/CD8下降,導致腎小球基底膜負電荷減少,細胞因子表達異常。有文獻報道,應用“培菲康”可明顯降低單純性腎病綜合征患兒感染率和復發率,并升高患兒血IgG和IL-2水平[22]。
2.8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傳統的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產生耐藥菌株,降低療效,并伴發惡心、納差、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培菲康”聯合法莫替丁不僅具有良好療效,且不良反應少[23]。可能的機制是,法莫替丁抑酸以提高腸道pH值,從而激活雙歧桿菌活性,促進其產生有機酸,最終抑制幽門螺旋桿菌。
3 展望
微生態學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隨著對“培菲康”作用機制及合理配伍用藥的深入研究,其臨床應用會日益廣泛,在保持腸道菌群平衡、防治感染、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