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環境對語言的習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外語學習都是在課堂里進行的,缺乏自然的語言氛圍。如果能營造出良好的目的語環境,將極大地促進外語學習。ICQ網絡聊天活動在營造良好語言環境方面有極大潛力;但倘若利用不當,也會對語言學習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合理設計ICQ網絡聊天活動,以達到為學習者創造良好語言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語言環境,ICQ,網絡聊天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2—0053—04
語言環境對外語學習成敗有著重要的作用(Krashen)。語言環境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環境,學習者通過與語言的接觸自然習得;另一種是課堂環境,即學習者在正規的課堂里學習語言的形式。前一種學習是潛意識的,而后一種學習卻是有意識的。根據Krashen對自然環境和課堂環境下習得和學習的區分,可以認為課堂教育形式主要提供的是“學習”的機會,而支持目的語的環境(自然環境或者創造的類似自然環境的情境)則主要提供了“習得”的機會。這二者的關系可以用表一顯示[1]:
我國的外語學習大都是在課堂環境里進行的,缺乏理想的可理解性輸入:包括較少的“針對外國人的談話”;質量不高的“教師語”,課堂上外語教師語言水平難以達到本族語使用者;數量有限的“同伴語”,[2]課堂中與同伴之間用目的語進行的交談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在這種課堂環境中,出現許多學習者掌握了不少語法知識和詞匯,卻不能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運用的情況。因此在傳統教學中,如果能創造有利于外語學習的條件,營造合適的目標語言氛圍,那么對外語的習得將大有裨益。
如何為以課堂為主的語言學習營造最佳的語言環境呢?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以及學習理論的研究中,各項研究都指向以下八個條件[3]:
1.交互以及意義協商的機會。研究者(Rogers Sussex,1985; Kelman,1990; Levin Boruta, 1983)發現:a、學習是一個社會過程,與他人交互是必要的;b、意義協商以及由此而做出的交互調整在外語學習的發展過程中作用十分關鍵。
2.真實的受眾。研究者(Ernst,1994; Pica, Young Doughty, 1987; Webb,1982)發現,語言學習者不僅要參與社會交互,還應該和一個真實的受眾進行有目的的交互。因此應該讓學習者與真實受眾進行交流,促進語言的習得。
3.真實的任務。研究發現,學習者執行真實任務時,能更興奮、更激動。Vygotsky(1978)認為,學習者能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能得到成長,同時能在活動中戒除外界的支持。這要求學習者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認知需要應該和學習者語言的認知需要一致,即學習者應該“用語言去學”。
4.多樣而又富于創造力的語言輸入。Spolsky(1989)認為“……語言學習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與目的語接觸的數量及種類”。這要求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的時候要使語言的輸入及輸出多樣化,以鍛煉學習者接受和產出語言的技巧。
5.足夠的時間和回饋。學習者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回饋來支持想法的形成。應給予足夠的時間保證學習者完成任務,并提供清晰、正確、個人化的回饋。
6.學習者有意注意學習過程。Vygotsky(1978)認為,一定程度的來自同伴、老師或者其它人的元認知指導都可能促進學習并提高認知投入。而研究也證明,使用學習策略的意識與語言學習的成就以及熟練程度不無關系。這要求教師指導學習者有意識地運用元認知策略,使學習者能夠在語言的運用以及完成任務兩方面都提高效率。
7.適當的焦慮感。研究發現(Brown, 1987; Krashen Terrell,1983;Lozanov,1978),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適當的焦慮感有利于語言學習。這要求教師掌握課堂氣氛,使學習者承受的壓力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
8.學習者的自主權。Savery 和 Duffy(1995)認為,老師的角色是挑戰學習者的思維,而不是支配或控制學習者的想法。給予學習者一定的自主權即讓學習者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風格、步調進行學習。
這八個條件為教師如何創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促進外語學習提供了指導。
一、ICQ網絡聊天活動營造良好語言環境的有利因素
關于網絡聊天,目前沒有權威的定義。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網絡軟件,即時聊天已經突破了作為技術工具的極限,被認為是現代交流方式的象征,并構建起一種新的社會關系,它是迄今為止對人類社會生活改變最為深刻的一種網絡新形態。根據張長嶺等編寫的《如何在網上聊天》一書(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網絡聊天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聊天室聊天、網易泡泡、騰訊QQ、ICQ、Msn Messenger、商業或專業聊天BBS、網上新聞組。
簡單來說,網絡聊天是一種即時傳遞信息的方式,聊天雙方通過聊天軟件提供的界面,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目前網上聊天主要不是通過口頭語言而是通過書面語言來進行的(雖然視頻與音頻聊天已經出現多時),但與其他書面交流方式相比,網絡聊天沒有其他書面交流形式所需要的延時,它是實時的,因此形象地說,網絡聊天兼有電話與書信的特點,是一種“筆談”。
ICQ是最早的網絡即時通訊工具,是\" I Seek You\"(我在找你)的諧音縮寫,俗稱網絡尋呼機。它是以色列Mirabilis公司1996年開發出的一種即時信息傳輸軟件,可以即時傳送文字信息、語音信息、聊天和發送文件,并能讓使用者偵測出他朋友的聯網狀態。ICQ的問世改變了整個互聯網的交流,使之變得更加及時和方便。據報道,到2001年5月,全球ICQ的用戶就已經達到了一億。
安裝了ICQ后,用戶可以獲得免費的ID,通過這個ID可以進行面向全世界ICQ用戶的聊天活動。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聊天對象,例如選擇語言是英語的、美國的、年齡在25歲-30歲的、廣告行業的男用戶。根據這種選擇,用戶可以立刻找到合適的聊天對象。雙方在打開的界面輸入自己的話語,以此來進行交談。一個用戶可以和一個或者多個用戶聊天,所要做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窗口之間進行切換。如果學習者安裝了ICQ軟件,通過軟件提供的搜索功能,就可以找到本族語者,并與之聊天,來進行外語的操練。
對照前面所提到的營造最優語言環境所需要的八個條件,ICQ網絡聊天活動與之有很高的契合度。
1.為外語學習提供了目的語刺激,交互以及意義協商的機會。由于我國的外語學習大部分都是在課堂里進行的,而碰到本族語者并與之交談的機會也不多,因此學習者利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機會非常有限。而ICQ卻給學習者提供了接觸目的語的良好機會:使用ICQ的用戶覆蓋面廣,學習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在網上碰到本族語者的機會大大增加。除了增加目的語刺激的機會,ICQ的聊天活動還促進學習者通過積極的交互和意義協商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由于它是日常生活聊天的一種書面變體,日常生活中,人們怎么說,聊天時人們就會怎么寫。為了保證交流的正常進行,一方面,學習者在寫話的時候,會非常關注自己的表達方式,并且會將自己的目的語能力發揮到及至,這可以促進學習者的語言輸出;另一方面,出現了阻礙交流的問題時,雙方會采用一定的交際策略,達到交流目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語言的交際能力。在ICQ聊天活動中,阻礙交流的問題一般可分為詞語的、語法的或者句法的。聊天雙方根據出現的問題,通過重復、反問、探詢來解決問題。如下面的例子(L代表學習者,N代表本族語者,下同):
……
L: I like Tracy Chapman very much.
N: Really? I like her too. What albums do you have?
L:Album? I’m sorry ,but what’s album?
N: It’s the collection of a singer’s songs……CD, do you know?
L: I guess so……
……
2.學習者在ICQ聊天中面對的是真實的受眾,也是真實的任務。1)關于真實的受眾,有很多定義,這里引用的是Bill Johnston[4] 的:真實的受眾就是只對說話者所傳達信息的意義進行關注的受眾。這里的主要標準是:說話者傳達的信息對受眾來說是有意義的。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大多不是關注答案本身的意義,而是為了考驗學生對某個語法點、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因此從剛才的定義來看,老師不能算是真實的受眾。然而,在ICQ聊天過程中,學習者面對的是真實的受眾,因為對方關心的是學習者所要傳達的意義,而非形式;與此同時,學習者對于對方來說也扮演著真實受眾的角色,雙方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交談角色是一致的。2)關于真實的任務,Breen(1987)[5]認為,任務就是語言教室里的任何以目的為導向的行為;Pica,Kanagy Falodu(1993)[6]認為如果任務的目標要求運用目的語進行交流,那么這樣的任務是最有用、有趣的,即真實的任務就是要求學習者運用目的語去實踐某項具體的事情。在ICQ聊天中,學習者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有的為了接觸目的語,有的為了多了解國外的情況,有的為了交朋友,還有的純粹為了娛樂放松。但是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對于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真實的任務,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進行的交流。
而且在ICQ聊天過程中,使用目的語與本族語使用者(真實的受眾)進行交談,會給外語學習者帶來極大的新鮮感和滿足感,激發他們學習外語的動機。這與傳統教學中課堂上單一的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來得真實有趣得多。學習者會在聊天過程中傾注很大的熱情,常常會有“樂此不?!钡母杏X。
3.和本族語者聊天能夠使學習者根據對方的反饋,關注自己語言輸出的缺陷,并做出調整。聊天中獲得的反饋有顯性反饋和隱性反饋(Jill Pellettieri)[7]。顯性反饋即本族語者直接指出學習者的錯誤;隱性反饋即本族語者通過間接方式指出學習者的錯誤。例一是顯性反饋,而例二是隱性反饋:
例一:……
L: My father is a cooker….
N: A cook, you should say.
L: Oh, I’m sorry. He’s a cook.”….
例二: ……
L: It’s very late now. I’ve to go to bed…..
N: ok….
L: Nice to meeting you
N: Nice meeting you too.
可以看出,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的反饋,對學習者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4.在聊天中,學習者擁有足夠的時間,而且還有自主權。ICQ聊天可以在學習者方便的任何時候進行,學習者可以任意選擇網上的聊天對象,可以選擇雙方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隨時結束聊天。如前所述,Krashen認為為了學習第二語言,除了要有可理解性輸入之外,還需要交際的情感過度,即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松。ICQ聊天過程中,學習者通常是輕松愉快的。而且由于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是積極的真實的受眾,是意義的積極建構者,因此網絡聊天也增強了學習者的主動性。
二、ICQ網絡聊天活動營造良好語言環境的限制因素
ICQ聊天活動雖然在營造良好語言環境方面具有潛力,但是它自身也存在著一些限制因素:
1.受眾的真實度。雖然學習者面對的是真實的受眾,但后者往往會隱瞞真實的身份。受眾的身份特征非常重要。在許多語言中,指稱代詞會因為受眾身份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漢語中的“你”和“您”的區別。因此,現實生活中人們在交流時對詞匯、話題的選擇都會因聽眾的不同而有所區分。Bell(1984) [8]認為:人們主要根據他人的反應而做出反應。即說話者因聽眾的不同而設計其對話,語言風格的不同源于聽眾的不同;Giles[9]也認為:說話者根據他們的聽眾來調整自己的語言。Bakhtin(1986) [10]認為:語言的對話屬性使得受眾成為語言結構的基礎部分。
在ICQ聊天中,由于網絡是虛擬的,人們彼此之間其實并不了解,因此很多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網上,沒有上下或尊卑關系,交際者的社會關系趨于平等、一致。網絡為所有的會話者都提供了單一的交際情境和一致的角色地位,這使得學習者在交流中對所有的交流者“一視同仁”,完全忽視了對方的社交身份,因此更談不上根據受眾不同而變換語言風格、選擇不同的詞匯,違反了真實生活中的交際原則,不利于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例如:
…
L: What’s your job?
N: I’m a professor.
L: A professor for what?
N: Pharmacy..
L: Is it difficult?
N: Not for me….
…..
在網上,學生可以與教授進行如此隨意的談話,這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想象的。
2.有意注意的缺失。網絡聊天在最開始誕生之初,是為了加強朋友之間的聯系,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交流的娛樂工具。學習者在聊天過程中,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因此不會有意關注聊天的進程;現實中,有意識運用元認知來指導自己的聊天不僅會破壞聊天的樂趣,而且在某些環境下不具備可行性——因為聊天對象有可能并不愿意成為學習者操練語言的工具。在前面講過顯性反饋和隱性反饋,其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無反饋。有些時候,交流過程中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并不影響交流的繼續,而本族語者又懶于指出或提醒,那么這個錯誤其實就是被容忍、被默認為正確的了。如果學習者不能有意地關注自己的聊天過程,關注自己的語言輸入和輸出,那么很有可能就會在今后反復犯同樣的錯誤。例如下文:
……
L: I fond of fish very much.
N: Oh, really?
……
L: Do you fond of spicy food?
N: I’m afraid not.
……
3.語言輸入質量難以保證。加入聊天的人數可以動態變化,學習者可以同時和幾個人進行聊天,而這種相互關系也可能隨時發生變化(例如對方不辭而別,中止聊天)。這種結構是一種平等的交流結構,但它的效率也是比較低的。在ICQ聊天中,談話的主題時常會發生變化,由于對交流對象缺乏必要的了解,傳播的目的也就不是十分明確,通常也無法選擇合適的交流內容以及說服對方的手段,交流很少深入話題;所使用的話語非常隨意、簡單,“幾乎找不到結構復雜、精美雅致的句子” [11],甚至有大量的句子存在著語法使用不規范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網絡聊天是“寫”話,雙方的交流不能因為寫而做大量的等待,為了節約時間,大量的縮略語就出現了,例如:cu (see you), n (and), u (you),r (are), thx (thanks)等,這些不規范的網絡語言必然對外語學習帶來負面的影響;除此之外,因為“雙方都掌握寫話的主動權,往往對方還在回答前一個問題,另一方就已經拋出了下一個問題” [12],致使雙方各說各話,不知所云的現象時有發生,極大地削弱了交流的質量,影響了語言的學習。如例:
……
L: I’m from China.
N: Oh, I know China, and Beijing.
L: Yes, Beijing is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 But I’m in Shanghai. Do you know Shanghai?
N: One of my brothers visited Beijing last year.
L: How does your brother think of Beijing?
N: Shanghai? I’m afraid not.
……
N: r u still there?
L: Yes, but a little busy now….
N: No problem. Go ahead. C U
L: See you
……
4.缺乏焦慮感。在外語教學課堂中,學習者開口說外語,普遍都有害怕錯誤的心理。這種焦慮感有利于外語學習者集中注意,進行有效的學習。然而在ICQ網絡聊天中,由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聊天雙方互不見面、身份隱匿、一般不存在功利因素,因此聊天中學習者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可能與在課堂中的有所不同。網絡聊天中的學習者完全沒有焦慮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遵循的是‘尋找快樂’的原則。這樣的聊天不僅不利于語言的學習,反而還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三、合理設計ICQ聊天活動,營造良好語言環境
通過上述分析,ICQ網絡聊天活動在營造良好語言環境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教師如果能夠對學習者的ICQ聊天活動給予指導,那么可以大大削弱ICQ網絡聊天對語言環境營造的限制因素。建議如下:
1.針對有意注意缺失,給學習者制定具體的任務,鼓勵學習者通過ICQ聊天完成任務,以使學習者對聊天活動保持注意;另外,要求學習者保留聊天記錄,以關注自己在語言形式方面的錯誤。
2.針對聊天對象的隨意性和身份欠真實性,要求學習者對聊天對象進行選擇。可以通過一些網站提供的鍵友服務,尋找聊天對象。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1)成為鍵友,雙方的目的都非常明確——為了學習對方的語言;2)成為鍵友,相互之間能有一定的了解,保證了交流的質量。
3.針對焦慮感缺失。給任務設定時間,給學習者以適當壓力,讓其在聊天過程中始終關注話題,避免東扯西拉;而且時間的設定從客觀上要求雙方的交互是高效的,不能有太多的反復——這能促使學習者努力地清晰表達,并認真理解。
4.針對網絡對話單一的交際情境和一致的社會角色的弊端,應該增加學習者和老師、學習者和同伴之間的交流,ICQ有集體聊天的功能(即教師和班里的全部學習者可以在一個虛擬聊天室里面進行集體聊天)。如果有可能,還可以請專家和學習者進行網絡上的交流。
隨著技術的日臻成熟,ICQ網絡聊天已經實現了視頻和音頻的功能,即在聊天的同時可以通過攝像頭看到對方,可以通過麥克風話筒與對方聊天。ICQ音、視頻網絡聊天與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幾乎無異,本文在此就不作討論了。
參考文獻
[1] 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外教育出版社,1999:392
[2] 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外教育出版社.1996:32
[3][4][5][6][8][9][10] Joy Egbert and Elizabeth Hanson-Smith. Call Environments Research, Practice, and Critical Issues,[M]. Virginia: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Inc. 1999:3-7,56-58
[7] Jill Pellettieri. Negotiation in Cyberspace the Role of chat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competence [A]. Networ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62
[11][12] 林秋茗.ICQ網上會話特點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3,(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