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實施,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和內容分析法,以山東部分地區的教師和網絡最新教案為調查對象,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教學設計一般方法的應用等方面調查分析了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現狀,并根據調查結果,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學設計的培訓策略。
【關鍵詞】教學設計,現狀,培訓策略
【中圖分類號】G465【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2—0068—03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同時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實施。為了了解中小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現狀,筆者以調查問卷為主要形式,并輔以對網上教案的內容分析,進行了一次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初步了解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狀況,對“教學設計”培訓方案的設計提出幾點建議。
一、調查的方法及過程
(一)問卷調查法
筆者根據調查目的編制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三大部分內容:教師的基本信息、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看法、教學設計方法的應用情況。主要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對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教學設計的應用情況以及教師對培訓的態度等。調查問卷有近20個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問卷初稿設計完成后,征求了有關專家(馮秀琪,河北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學設計)意見進行了修改,于2005年3月底集中發放問卷進行調查。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一線中小學教師,樣本主要來源于三部分:山東威海市、山東青島市和山東濟南地區的部分中小學教師。抽樣的依據有兩個:一是便利性的原則,這些地區都有筆者的同學或同事,以他們作為研究對象并依靠他們的協助調查,有利于保證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和調查數據的真實性;二是借鑒性原則,山東省是首批進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四個省份之一,其中青島市屬于首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這些基礎教育比較發達地區的教學實踐更有借鑒意義,對我們探索教學設計培訓的有效途徑,也會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本調查研究,通過郵寄和電子郵件的形式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9份,有效問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1.5%。問卷的數據輸入和分析使用的工具是Excel2000電子表格處理軟件。
(二)內容分析法
教案是教學設計的文字表達形式,直接體現著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筆者通過網絡,對不同地區的學校各學科的最新教案抽樣,進行內容分析。教案樣本涵蓋了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其中文科教案和理科教案各20份。主要分析教師對教學設計方法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二、調查結果
(一)問卷調查結果
1.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
被調查的教師中,有31.8%的教師教齡在10年以上,有9.1%的教師教齡在1到2年之間。教師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59.1%的教師是大學本科學歷,另有40.9%的教師是大專學歷。詳見表1。
2.教師的基本教學觀念
教學設計的根本任務是制定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案,是圍繞學習目標的實現,設計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過程。調查發現,一部分教師持“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如選擇“教學設計是設計教師教學活動步驟的過程”的教師占到了51.9%。“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觀不僅不合時代的節拍,更阻礙了對教學設計的正確理解。詳見表2。
3.教師的教學設計觀念
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在備課中憑直覺了解學生的特點,憑經驗設計教學過程。這種教學設計方式,缺乏科學教學理論的指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技術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這種教學設計的局限是不言而喻的[1]。同時,也是對人類所積累的豐富的教育教學科學知識的極大浪費。調查結果中,選擇“教學經驗對教學設計過程影響很大”的教師占到了71.3%,而選擇“受科學的教學理論影響較大”的教師僅占4.6%。
4.教學設計方法的應用情況
教學設計是人們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系統各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并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它是各種科學理論在教學活動中的實踐與應用。教學設計的方法對教師的日常備課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是教師科學的設計教與學活動的重要途徑。調查表明,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師能運用教學設計方法計劃教學,而大部分教師并不經常使用該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只有在教案檢查或者教案評比時,才仿照教學設計的方法編寫教案來“裝飾門面”,甚至有近20%的教師不知道“教學設計的方法”是什么,詳見表3。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方面在于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不夠,導致教學設計方法的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沒有真正掌握教學設計方法的精髓,不具備用科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意識。
5.教師對學習方式的掌握程度及應用情況
選擇學習方式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核心環節。教學設計效果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教學設計者在這一環節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斷和決定。對各種學習方式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所以,教師應該了解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知道在什么時候依據什么選擇某一種學習方式,具有將學習任務與學習方式相匹配的能力。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沒有掌握新型的學習方式,有13.6%的教師認為這些學習方式對達到教學目標沒有幫助;有45.5%的教師有過嘗試,但是由于缺乏及時的可行性實踐指導,導致半途而廢;有22.7%的教師表示經常在教學實踐中用到這些學習方式。詳見表4。
6.教師的教學媒體觀及教學媒體的應用情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影響日益深遠,教學媒體已成為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正確的媒體觀,能恰當運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并能熟練的操作現代媒體,是信息時代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迫切要求。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具備正確的媒體觀,認為在課堂上使用教學媒體,是為達到教學目標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服務的。只有13.6%的教師回答沒有什么明確目的。有36.4%的教師表示自己對使用教學媒體有信心,并且操作熟練;有50%教師能應付一般的操作;有13.6%的教師表示對使用教學媒體沒有信心,不能熟練的操作現代教學媒體。詳見表5。
7.教師對培訓的態度
在培訓之前,了解教師對培訓的態度是很有必要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對培訓持有較積極的態度,另有37.5%的教師認為培訓是“走走過場”,有6.25%的教師把培訓當作一種負擔。詳見表6。教師對培訓持有消極態度的原因有很多,通過訪談得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以往講座式培訓的內容與教師的教學實踐脫節,效果較差。
(二)教案內容分析結果
通過教案分析可以看出,部分教師的日常備課基本能按一般教學設計方法進行。不過,著實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一部分教案中,教學目標的設置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類目標。大約有50%的結果性教學目標闡述中使用的主語人稱不正確,目標描述模糊,可測量性差。
2.教學策略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少,一部分教師不能為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和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
3.教學媒體應用以傳統媒體為主,有的教師不能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長為教學服務。
4.形成性評價方式單一,不注重質性評價,以課堂練習的形式為主,這可能與應試教育的深遠影響有關系。
三、思考及建議
針對上述情況,對“教學設計”培訓方案的設計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注重轉變教師的觀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態度、教學行為和最終的教學結果。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理解教學設計的含義。教學設計的培訓首先要把轉變教師的觀念放在第一位。主要轉變教師的兩種觀念:一是基本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的觀念。二是教學設計的觀念,從單純憑經驗進行教學設計轉變為科學教育理論與經驗相結合進行教學設計。培訓中要增強教師對科學教育理論的認識,使教師看到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效果和力度,改變以往憑直覺與經驗備課的習慣。同時,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在培訓中應加以充分利用。
(二)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教學設計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
教學設計的價值在于有效的服務于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針對教學設計一般方法利用率低的情況,我們應該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教學設計理論應盡量貼近實踐,能解決教學設計中的實際問題,以實用為主。科學術語盡量通俗化,爭取讓教師在較短時間領會教學設計理論的精髓,嘗到用科學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甜頭,以刺激教師不斷進行學習和研究。培訓中,要重視教學設計方法的一些細節內容,使教師對教學設計的每一步驟的意義和具體做法有深入的體會,達到活學活用。比如,為了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可以對現有教學設計模式進行修改,使教學設計模式更符合教師的日常備課過程。
(三)學習方式和教學媒體的選擇、設計與應用,是培訓的重點內容
選擇與設計學習方式和教學媒體是教學設計的重點內容,然而通過調查,可以看出這恰恰也是教師的弱點,所以應該作為培訓的重點內容。培訓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對各種學習方式,特別是新型學習方式的適用情境和條件加以詳細分析。可以通過實例,使教師對各種學習方式的特點和組織方法有深入了解,從而在實踐中加以靈活應用。培訓中除了要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還要重視教師的教學媒體設計與應用能力。詳細闡述每一種教學媒體的優點、缺點和適用條件,增強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選擇與設計教學媒體的能力。必要時,可以對現代媒體(比如多媒體計算機等)的操作方法加以專門培訓。
(四)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提倡“做中學 ”[2]
為轉變部分教師對培訓的消極態度,提高教師的學習熱情,我們必須改進傳統純理論灌輸的講座式培訓。同時,教學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橋梁性學科,教師不但要掌握教學設計理論,而且還要具備將教學設計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所以,應該在實踐中滲透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使教師在實踐中深入領會理論的精髓,在做中感悟和體會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這樣,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才能隨機應變,靈活的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問題。比如,培訓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練習,這樣既可以使教師得到實踐鍛煉,又可以使教師立刻看到所學知識的效果,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為了便于教師所學知識與技能的遷移,培訓中應盡可能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比如通過案例分析法,給教師提供觀察、模擬和思考的機會。給教師提供教學設計的正反案例,能激發教師針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有利于教師在分析實際問題時提煉出自己的實踐性知識。同時,對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分析,并通過相互討論的方式找出案例的優點和缺點,能提高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應用教學設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可平著.現代教學設計綱要[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
[2] 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參與式方法培訓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