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過程中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個人知識管理的概念和個人知識過程,然后從實際操作的角度重點探討了自主學習中個人知識管理三個主要步驟:構建個人知識倉庫、知識的共享和交流、知識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自主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知識過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2—0016—04
一、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中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從工業(yè)時代進入了知識經(jīng)濟時代。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對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wǎng)絡給人們的學習提供了“無限”的資源和便捷的交流平臺,使人們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以自由的方式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學習理論從以行為主義為主導轉(zhuǎn)向以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為主導,學習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學生的自主建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育方式逐步從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中心轉(zhuǎn)向以學為中心。學生不再是被灌輸?shù)膶ο螅D(zhuǎn)變成為學習的主體,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逐漸被認同。
在以上兩個方面的支持下,自主學習逐步發(fā)展成為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又稱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美國自主學習研究的著名專家、紐約城市大學的齊莫曼(zimmerman)在綜合各派的觀點基礎上提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呈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1]。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質(zhì)上是對學習的各方面或者學習的整個過程主動作出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它具有能動性、有效性和相對獨立性等特征[2]。信息環(huán)境的支持再加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使得基于網(wǎng)絡的自主學習發(fā)展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然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種信息資源顯得過于豐富,而且這些資源(尤其是網(wǎng)絡資源)沒有經(jīng)過科學的分類,這就給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不利于自主學習的進行。另外,知識經(jīng)濟時代,各種紛繁復雜的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遞增膨脹,知識更新的迅速不斷加快,知識的數(shù)量和更新的速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因此,在大的信息技術背景下,自主學習過程中應該如何管理和使用好各種資源和知識就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知識管理順應時代潮流,突顯其重要性,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更是這樣。
二、個人知識管理和個人知識過程
1.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
個人知識管理(PKM)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人來講,有不同的含義。但其實質(zhì)都是為了提高個人學習或者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資源,提高個人的競爭力。一般來講,個人知識管理就是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幫助個人有效地管理飛速增長的信息,建構個人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以促進個人知識的利用和擴展的策略。概括地說,個人知識管理就是關于個人知識獲取、存儲、創(chuàng)新、交流和利用的管理過程[3]。
在自主學習中進行個人知識管理,不僅可以整合自己的資源,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個人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從長遠意義上講,更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個人終身學習,增加個人的競爭力,獲得更高的個人價值。
2.知識成長和知識過程
知識根據(jù)是否可以被表達或表示出來,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是指可以用文字、圖像、聲音、符號或這些形式的組合表達,可以以印刷或電子等一定的方式記載,供人們交流和使用的信息。由于顯性知識容易獲得、便于保存,且可編碼、易于表達等特點,所以顯性知識很容易在個人之間溝通和共享。隱性知識是指難以表述清楚,隱含于過程和行動中的知識,隱性知識具有高度個人化和難以溝通的特征,不易實現(xiàn)個人間的共享。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并且在相互轉(zhuǎn)化過程中互相促進和增長。Nonaka和Tadeuchi的知識螺旋理論對這種轉(zhuǎn)化做出了很好的解釋(如圖1所示)。
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主要分為四個過程,即:
(1)社會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實現(xiàn)隱性知識的社會化共享,主要通過觀察、模仿、親身實踐等形式來學習。師徒傳授是典型的隱性知識共享形式。
(2)外在化:指內(nèi)在的隱性知識外顯化,產(chǎn)生顯性知識的過程,主要通過類比、暗喻或假設的形式實現(xiàn)共享。深度交談可以有效地促進隱性知識的外在化。
(3)組合化:使零散的顯性知識片斷組合為系統(tǒng)的、可利用的知識架構的過程,主要通過建立個人知識地圖,分類存儲,構建個人知識倉庫等方法實現(xiàn)。
(4)內(nèi)化:實現(xiàn)顯性知識轉(zhuǎn)化為隱性知識,主要通過親身練習、試驗、實踐等形式來實現(xiàn)。促進顯性知識內(nèi)化為隱性知識是個人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
通過以上四個過程,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不斷相互轉(zhuǎn)化,完成一個螺旋向上的知識成長過程。知識成長過程簡稱為知識過程,就是知識生產(chǎn)、知識分享、知識應用的過程,而整個過程中又貫穿著知識的創(chuàng)新[4]。知識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是在對現(xiàn)有知識進行管理的基礎上,根據(jù)新的學習目的,吸收新知識,然后進行知識交流、共享、擴展,最后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的過程。自主學習中的個人知識管理,并不僅是對知識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對知識過程的管理。只有把握好個人知識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個人知識的成長和管理。
三、自主學習中的個人知識管理
在理解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zhuǎn)化及知識螺旋增長的過程后,結合個人知識的過程,就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促進知識的成長。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應主要把握好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1.知識獲取,構建個人知識倉庫
要進行個人知識管理,首先要具有大量的知識去管理,不擁有知識也談不上知識管理。因此,自主學習中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根據(jù)自主學習的目標去獲取有價值的知識,然后隨著自主學習在時間上的持續(xù),個人知識在數(shù)量上不斷增長,就需要建構個人的知識倉庫去容納這些積累的知識。
(1)個人知識需求分析
知識需求分析是個人知識管理的基礎,如果沒有知識需求分析,那么個人知識管理將會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學習目標、學習主題確定要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應該采取哪些途徑和方法,以及應該怎樣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精力。
(2)收集信息,獲取知識
明確個人知識需求后,個人可以應用多種途徑和方法來收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一般來講,個人收集信息主要通過人際關系網(wǎng)、媒體網(wǎng)絡、和計算機網(wǎng)絡三種途徑。基于計算機網(wǎng)絡的自主學習主要依靠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收集信息,要求個人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種能力:
I.檢索信息的能力。
個人要掌握各種檢索信息的技巧,熟悉各種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快速高效地從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與自己學習主題相關、有一定價值的信息。
II.評價信息的能力
對收集到的信息的質(zhì)量進行評價,判斷與學習主題的相關度、對自己學習的利用價值。在當前信息過量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評價信息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III.分析信息,轉(zhuǎn)化為個人知識的能力
在這方面,存在著一個由“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的轉(zhuǎn)化過程,具體如下圖所示:
通過對大量數(shù)據(jù)的分析、校對,提煉得出對學習有用的信息,實現(xiàn)了數(shù)據(jù)的增值。但是得到了信息并不代表得到了知識,根據(jù)心里學的研究,在信息向知識的轉(zhuǎn)化過程中存在間斷點。只有在個人的知識背景下,加入個人的理解,信息才會發(fā)生質(zhì)變成為知識。這也就是知識沉淀的過程,是獲取知識的關鍵。
(3)組織知識,構建個人知識倉庫
當信息轉(zhuǎn)化為個人的知識后,知識積累的多了,個人就要對自己的知識進行管理。這是個人知識管理最直接的工作。在進行具體的知識存儲之前,個人要先建立一個符合個人的知識系統(tǒng)架構。所謂知識系統(tǒng)架構,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儲藏知識的框架。有系統(tǒng)的知識架構,將有助于個人知識有系統(tǒng)的儲存與未來快速的擷取,缺乏系統(tǒng)化的分類架構,將造成日后擷取與整合資料與創(chuàng)造知識的大量時間浪費,達不到通過知識管理提高個人學習效率的目的[5]。在具體操作時,個人可以通過對知識進行分類,建立知識地圖,進而完成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知識分類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依據(jù)“當需要某項知識,怎樣才能最快找到它”的原則進行層級分類[6]。例如某位文學愛好者要對自己的文學方面的知識進行管理,他首先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分為小說、散文、詩歌、筆友、資源網(wǎng)站等幾個方面,然后每個下面可以繼續(xù)再分。
個人知識經(jīng)過分類后,就可以建立個人知識倉庫,把分類的知識按目錄分批放入知識庫中。目前廣泛流行的網(wǎng)絡日志(Blog),是建立知識庫可以借鑒的方案。Blog以個人為中心,極具人本主義,可以方便地進行訪問、管理,而且還可以廣泛地進行共享和交流,非常適合自主學習過程中個人知識庫的構建。
在知識經(jīng)分類并存入知識庫后,為了今后能快速查找、高效利用存儲的知識,應該建立知識地圖。知識地圖本身并不會存儲知識,它只是給出知識的來源,描述各種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的聯(lián)系,構建知識網(wǎng)絡,方便知識的按“需”查找。當個人需要某方面的知識時,可以根據(jù)知識地圖“按圖索驥”,快速地找到需要的知識。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知識庫不是資源庫,傳統(tǒng)的資源庫具有一個靜態(tài)的、相對固化的結構,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斷堆砌,而知識庫則是從知識流的角度來認識,它具有動態(tài)的、不斷深化的結構,關注知識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隨著積累的知識量的增多,以及個人知識管理能力的提高,個人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對個人知識庫進行管理和維護。例如:對個人知識結構的調(diào)整,添加新的知識類別和知識,對過期的、無用的知識進行更新和刪除等等。
2.知識的共享與交流
根據(jù)知識管理轉(zhuǎn)化理論,通過知識的共享與交流,其一,個人可以吸收更多的顯性知識充實到自己的知識庫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其二,個人可以把自己的隱性知識表述為顯性知識,進行分享,完成知識的外化;最后,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個人可以從其他人那里獲得啟發(fā),感悟出新知識,增加自己的隱性知識。
知識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得到發(fā)展,也只有通過交流使用,才能從知識中派生出新的知識。知識的交流越廣效果越好,共享知識的人越多,知識的擁有者獲得的收益就越大。下圖充分地說明了共享的作用:
從公式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知識管理是在信息技術將人與知識充分結合的過程中,通過分享,知識的積累和沉淀會呈現(xiàn)指數(shù)倍的效應,即如果分享深度、廣度、速度越大,知識管理所成就的價值就越大[7]。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xiàn)知識的共享和交流,獲得收益。
(1)建立個人知識門戶,共享自己的知識
所謂建立個人知識門戶,就是建立個人知識發(fā)布系統(tǒng),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知識共享出去。如果個人技術有限,可以免費申請個人Blog,簡單易行,技術要求較低,無需經(jīng)濟費用,而且借助二級域名可以實現(xiàn)個人知識的全球共享和交流。對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個人,可以制作個人網(wǎng)站,既發(fā)布自己的知識和又構建了與他人交流的平臺。
(2)利用網(wǎng)絡的各種交流平臺,去共享他人的知識
個人不僅要建立自己的門戶去共享自己的知識,還要走出個人的知識圈,到網(wǎng)絡上去共享和吸收他人更為廣泛的知識。一般來講,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求,積極融入網(wǎng)絡上的學習型組織,參加專業(yè)BBS論壇,和網(wǎng)絡上的其他學習者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知識的共享和討論交流,吸收他人的知識,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3.知識的實踐應用
學以致用,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當中時,才能檢驗其正確性,才會產(chǎn)生價值,知識學習和積累的出發(fā)點就是對知識的使用。根據(jù)知識轉(zhuǎn)化理論,通過知識的實踐應用,可以增長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經(jīng)驗,有效地促進顯性知識轉(zhuǎn)化為隱性知識,完成知識的內(nèi)化。另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觀察、模仿、體驗,一方面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寶貴的隱性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把個人的隱性知識傳授給別人,從而完成了知識的社會化。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應用一般采用歸納法,即學習者通過對個人擁有的大量知識進行分析和歸納,找出事物間的規(guī)律,然后應用于實踐,通過實踐驗證歸納的規(guī)律是否正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正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應摒棄一味積累的作法而應將所學知識及時、有效、充分地運用到工作當中去,使所學知識充分創(chuàng)造價值,讓所學知識成為個人發(fā)展的重要能力。知識的使用原則已經(jīng)成為知識經(jīng)濟時代個人知識管理的核心原則[8]。如果僅僅一味的積累材料,而不去品味、理解、應用和反思,對個人來講是沒有多大的價值和效益的。
四、小結
個人知識管理(PKM)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逐漸被應用,以提高個人學習的效率。但是由于個人知識背景、學習條件的不同,采用的具體方法因人而異。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個人要不斷進行總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本文只是在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步驟上做了些探討,關于知識管理具體的技術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Zimmerman,B.J., Martinez-Pons,M.(1986).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3,614-628.
[2] 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年(6)
[3] 陳天.信息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E]. 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http://www.vschool.net.cn/english/
gccce2002/lunwen/gccceshort/603.doc
[4] 張洪彬,沈治洪.論個人知識管理[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年(1)
[5] 田志剛.個人知識管理讓你不再無“知”[E].http://www.ccw.com.cn/applic/zl/htm2003/20030827_15YJ7.htm
[6] 黃娟.信息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探微[J/OL].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5年(3)
[7] 莊秀麗.網(wǎng)絡學習系統(tǒng)思維進階[E]. http://blog.online-edu.org/zxl/cat_auiae.html
[8] 賴純勝,盧澤輝.個人知識管理方法的初探[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