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媒體教材的制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習者的注意特性,運用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字】多媒體教材,注意,界面,文本,聲音,動畫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2—0036—03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學,多媒體教材的編制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編制多媒體教材的過程中,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是,充分考慮多媒體呈現的優勢和學習中的認知規律,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調動好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心里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1]。任何教學活動,如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都是在注意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進行的。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上,長時間的注意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保證。因此,在編寫多媒體教材的過程中,應當很好地利用和保持注意的穩定性,以便于提高教學質量。
屏幕是多媒體教材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畫面語言這支“筆”將多媒體教材表現的淋漓盡致。多媒體畫面語言中的“圖”、“文”、“聲”、“像”以及他們的組合構成了多媒體教材的“元素”。那么,如何在多媒體教材中合理利用這些元素,保持學習者注意的穩定性呢?本文就從圖、文、聲、像這幾個方面對多媒體教材的設計進行分析。
一、界面設計
注意的穩定性主要與人的積極性有關,因此多媒體教材的設計應本著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的原則,使多媒體教材的界面設計更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觀察圖像時視線首先集中在左上角,其次是左下角,然后是右上角、右下角。這就為畫面布局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2]。因此在制作多媒體教材時,應盡可能按照從左上到右下的順序排布教學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習者能夠立即捕捉到教學難點,從而節省不必要的視線轉移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如(圖1)所示,將通過試驗得出的正確結論放置在屏幕的左側,這樣,學習的重點內容會首先進入學習者的視線,引起學習者的注意,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同時,在進行界面設計的過程中,不要一味追求畫面的美觀,引入過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息,否則留給學習者的除了最初的新鮮感之外,剩下的更多的是疑惑。適當的有益刺激,可以緩解視覺疲勞,但太多的信息干擾,會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甚至會使學習者產生“抵觸”情緒,造成相反的結果。在色彩運用上,太多的顏色會增加學習者的反應時間,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夸張的色彩變化,又會使學習者產生不真實感,不但不會引起對色彩變化熱烈興奮的感覺,反而會使人眼花繚亂,產生厭惡的心理反應,不利于注意的保持。色彩只是一種表現手段,過分地強調色彩的運用及變化,吸引了學習者大量的注意力,勢必會對內容的掌握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多媒體教材的制作過程中,要注意色彩的協調性,以適應學習者的視覺需要,避免疲勞,增強注意的穩定性。
二、文本設計
文本是多媒體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準確高速傳遞知識信息的特性,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進行多媒體教材的設計時,應避免對文本選用的盲目性。
屏幕畫面以圖形、圖像表達見長,文本的易讀性差些[3]。因此,在多媒體教材中,用文本表達時,首先應注意文本的排版問題。根據注意廣度的特性,在同一時間內,人能清楚地看到的東西,其數量是有限的。視覺的注意廣度大約是“7±2”個,因此,用文本表達時,字數不宜過多,排版不宜過密。過多的教學信息超出了人的注意范圍,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轉移注意力。此外,注意對象的單一,也會影響注意的穩定性。 因此,對于字體、字號、字間距等的選擇也要有一定的規范。在保持整體風格一致的前提下,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字體,做到縱向有層次、橫向有呼應。如(圖2)所示,文本與圖形的有效結合,既彌補了文本布局的單一,又有效地實現了畫面的縫合。還可以對文本進行一定的特效處理,使他們更具感染力,延長注意的保持時間。但不是字體越多、越花哨越好,那樣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對文本的運用,應遵循統一中找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原則。這樣既可以刺激學習者的視覺,引起注意,又不會使畫面顯得雜亂無章,破壞畫面的和諧。
此外,為文本增加顏色可以使多媒體教材變得更加引人注目。為了區分文本傳達的不同信息,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塊將其加以區分,但字體的顏色數目不宜過多、過雜。正文的色彩應該與背景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裝飾性文本的色彩應該與背景色調和,避免喧賓奪主。這樣將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內容上,又使畫面看起來自然、舒暢。
三、聲音媒體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聲音媒體在多媒體教材上的應用日漸廣泛,主要以解說詞、背景音樂和音響效果三種形式出現。畫面上的聲音媒體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恰當的運用,會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反之,如果運用不當,則會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在三種形式中,解說詞是主體,起到表“意”的作用,配合畫面主體工作[4]。對于大段文本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習者長時間注視屏幕,這就要求注意的對象要有所變化,引起學習者的無意注意,解說詞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可以將內容的重點或難點念出來,起到強化學習效果的作用。但配音要求音色美、韻律美,語氣和語調要掌握好分寸,切忌生硬說教。根據人們對聲音的聽覺習慣,也要避免使用“小孩腔”或蒼老的腔調。解說詞要用的恰到好處,否則會使學習者產生厭煩情緒[5]。由于存在注意的起伏現象,即人的感受性不能長時間地保持不變,總有間歇地加強和減弱,因此背景音樂的應用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在長時間地注意屏幕的同時,背景音樂的引入可以渲染氣氛、刻畫心境、調節情緒,但在選擇的過程中,切忌盲目運用。不同章節的內容要根據情況選擇不同旋律的背景音樂,但各章節的旋律又要彼此協調,形成統一的音樂曲式。舒緩的音樂可以使學習者的注意力準確地集中于教學內容上,積極學習;過分新奇的音樂反而會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起到消極的作用。此外,對于人們太熟悉的流行樂曲,也不宜用于背景音樂,否則會吸引學習者去欣賞音樂,分散了對教學內容的注意。此外,要配有“控制音量”按鈕以及“靜音”按鈕,如(圖3),當解說詞和背景音樂同時存在時,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關掉背景音樂,以免影響解說詞的效果,切忌喧賓奪主。同時,學習者還可以關掉解說詞,選擇自己看屏幕學習??傊?,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樂曲,要體現層次感,避免“千篇一律”
四、運動畫面
根據注意的規律研究表明,如果注意的對象是變化的、活動的,注意就容易穩定。因此,在制作多媒體教材時,可適當借助計算機的動畫制作手段,采用一些動畫、特技變換等方式表現教學內容。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不適合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講解,如機械的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圖4),我們可以運用計算機模擬實物,使學習者能夠深入到內部,更好的理解機械的工作原理。這樣,既有真實性,又形象生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提高了注意力,而且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識。
此外,表現運動的教學內容,還可以采用視頻圖像的表現方案。如歷史課只憑借文本表達和教師講解,會使學習者感到枯燥,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這時,可以借助視頻再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學生從具體、生動、立體的歷史畫面中尋求感知,建立表象,激發想象。在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的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趣味性也是一種提高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使之不感到視覺疲勞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在運用運動畫面時,不要一味地追求畫面的“生動活潑”,運用了過多的動畫,反而使畫面顯得過于雜亂,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五、總結
注意本身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經過一段時間后,注意便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客體。根據注意的這一特性,在制作多媒體教材時,運用文本、聲音、動畫、音效等各種手段,將所謂抽象、枯燥的內容轉化為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內容,不僅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很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真正發揮多媒體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多媒體教材的制作,要做到盡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參考資料
[1] 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5] 徐淑英.掌握“注意”規律,編好多媒體教材[J].高等農業教育,2002:(8)
[3][4] 游澤清.多媒體畫面藝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