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動是網絡課程建設的關鍵,它實現參與教學活動各個要素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文中就網絡課程互動交流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地分析,旨在快速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對網絡課程學習的適應性,加速網絡課程的建設。
【關鍵詞】網絡環境,互動,網絡課程,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2—0081—03
一、引言
網絡教育教與學分離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網絡教育實踐的關鍵是如何實現教與學的再度整合,而以媒體為中介的交互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門課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高質量的交互是必要的,然而實踐經驗和研究數據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網絡教學都是成功的,不是有了先進的網絡雙向交互技術,就能實現教學所期望的高質量的互動,互動是網絡教學中的靈魂,它的實現形式豐富多彩。本文對我國網絡課程的交互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得到改進。
二、互動的概念
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互動的本意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我們也常把它理解為交互(interaction),既指抽象意義上的雙邊的傳播與反饋,也指具體意義上的相互作用;從教學層面出發,互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instructional context),[1]引用加涅的話,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Instruction is a deliberately arranged set of external events designed to support internal Learning process[2]。這與行為主義理論不謀而合,行為主義認為,外部刺激對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網絡教學中的互動也是在一定網絡學習環境中由傳者用教學信息刺激受者而引起受者的反饋。基于傳統的教學環境(多是在教室中進行的)我嘗試對網絡教學環境中的互動給出一個新的定義:基于網絡,學習者與內外環境進行的教學信息交流,以達到認知、技能、態度技能的改進。對此定義,需做如下解釋:
1、教學關系內的互動:通過網絡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的互動(交互)有很多,比如在聊天室中聊天,在搜索引擎中查找需要的資料,網上購物等等,這些與實施教學是有區別的,我們在這里講的互動(交互)僅僅是建立在教學信息傳播過程中。
2、基于網絡的交互:教學關系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但主要是以教室為主),但是網絡教學環境中的交互必須在抽象的網絡環境支持下才是我們討論的對象,所以有必要事先對它做一些限定。
3、這些交互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一是交互對象的不確定,也就是指交互雙方互不明確情況,比如性別、年齡和具體地點等,唯一的共性僅僅是有著共同的學習目標;二是交互時空有不確定和偶然性,比如學生、教師的疑難解答和留言等等的交互,教師的反饋與學生對答案的再反饋時間可能是不確定的(除非此網絡教學有很好的課時安排,這對于目前的網絡學習環境較難實現,在某一程度上也違背了隨機學習的理念)。而網絡課程中的互動正是基于網絡環境的交互[3]。
三、網絡課程中的互動分析研究
網上交互是學習者、多媒體課件、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及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的多邊互動;學習者(主體)通過多媒體課件及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情景”、“協作”、“會話”條件完成知識建構,實現個體化學習;教師(主導)主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揮主導作用,設計和構建學習環境[4]。網絡課程利用網絡工具實現互動,而且現在大部分網絡課程通過以下工具來實現。
1、網絡課程中利用電子郵件互動交流
電子郵件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郵件信息系統。作為異步互動工具,可傳遞文本、圖片和文件等信息。隨著網絡的普及,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上網。從時間和速度上,電子郵件是異步交互系統,但是它的速度遠遠大于郵政通信。一封郵件可以在幾秒鐘或幾分鐘之內到達對方的信箱。電子郵件的信息是通過計算機鍵盤輸入,避免了用筆手寫,便于修改和保存。電子郵件系統是永久信息交互系統。電子郵件系統可以支持同一封郵件同時發送給許多人,因此,它是一點對多點的交互系統。電子郵件系統是完全開放的交互系統,只要你知道對方的電子郵件地址,就可以將郵件發送到他(她)的信箱。在網絡普及的地方,電子郵件已經成為遠程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交互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師利用郵件系統發送已經批改的作業,學生利用電子郵件向教師提問,教師利用郵件系統給予解答。電子郵件是過去網絡課程經常采用的交互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用在網絡課程互動中逐漸減少[5]。
2、網絡課程中利用聊天室(包括視頻與音頻聊天室交互)進行互動交流
聊天室常用在網絡課程中進行實時交互,因為聊天室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交互系統。它支持文本、圖形、聲音和視頻信息,在文本和簡單圖形的交互中可以實現在互聯網上的準實時互動,因此,聊天室是準實時互動系統。聊天室支持一點對一點的交互和公開的信息交流,即多點對多點的交互。從研究中發現,聊天室是學生間個人交往的重要系統,聊天室內的交互內容,主要是與學生生活和態度相關的信息,不是非常專業的學術內容。聊天室內交互對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很少有學生在聊天室討論深層次的學術問題。盡管部分聊天室經過設置可以將交互的信息存儲在計算機內,但是,聊天室通常作為即時信息交互系統被使用,在網絡課程中使用聊天室互動,主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群體互動,對于學生交流產生重要的作用[7]。
3、網絡課程中利用QQ、MSN等即時通信工具進行互動交流
即時信息交互系統現在越來越被廣泛應用,例如早期的QQ、MSN、UC等,到目前形形色色的即時信息交互系統,在網絡課程中,可作為同步的實時交互工具,實現實時的多媒體交互,更接近面對面交互,拉近學生、教師之間的距離,有時時刻刻在一起的心理感受。
4、網絡課程中利用論壇系統進行互動交流
論壇主要是指BBS系統,BBS討論區也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系統。以BBS為核心技術的討論區有各種各樣的界面和形式,但對交互的本質意義基本是相同的。BBS討論區支持文本、圖形和多媒體的交流,可以實現在互聯網上的準同步交互和異步交互,討論區可以作為準同步交互系統和異步交互系統使用。在網絡課程中通常作為異步交互系統使用。與聊天室不同,討論區不支持一點對一點的交互,如果需要一點對一點的交互,討論區引進電子郵件實現一點對一點的交互,討論區只支持多點對多點的交互。與聊天室一樣,討論區是完全開放的系統,對所有有權進入討論區的人完全開放,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言,基于BBS的討論區是無控制系統。討論區上發布的內容可以長期保留在討論區,學生和教師可以反復閱讀討論區的內容,討論區屬于永久性信息交互系統[6]。
5、網絡課程中利用留言本進行互動交流
留言本系統在網絡課程中經常使用,學生將疑難問題通過留言本留言,教師通過留言本疑難解答。一般在網絡課程中作為異步互動系統使用。留言本上發布的內容可以長期保留,學生和教師可以反復閱讀留言內容,屬于永久性信息互動系統。
6、網絡課程中利用虛擬技術進行虛擬環境智能互動
虛擬現實系統中的人機交互是一種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僅可以利用電腦鍵盤、鼠標進行交互,而且能夠通過特殊頭盔、數據手套等傳感設備進行交互。計算機能根據使用者的頭、手、眼、語言及身體的運動,來調整系統呈現的圖像及聲音。使用者通過自身的語言、身體運動或動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對虛擬環境中的對象進行考察或操作[7]。在網絡課程中利用虛擬技術實現人機交互,比如虛擬實驗等系統。
7、網絡課程中利用協同工作系統進行互動交流
計算機協同工作系統也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交互系統。它支持在不同地方的人可以用同一軟件對同一文件進行編輯修改,每個用戶都可以看到文件被實時編輯的過程。網上協同機制使不同地方的學生可以像現在的同班同學一樣合作完成某個作業或某項任務,在網絡課程中常見有作業管理系統、在線測試系統等[8]。
網絡課程建設是為教學和學習提供資源和環境(教學環境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互動是教學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策略或者說方法。我們可以說互動是環境建設中的靈魂,足見互動功能的實現對一個網絡教學環境來說是多么重要。互動的形式比較多,一般如何在網絡課程中實現互動呢,應該根據其特性和課程需要來設計,如下表。
四、結束語
總體來說,我國大多數網絡課程采用了不同工具進行互動交流,但網絡課程中的交互質量不高,交互活動缺乏設計,忽視交互策略的運用。這還有技術上的原因,也與我國日前對交互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缺乏對實踐有直接指導作用的理論有關,所以在網絡課程中應該提高交互開發水平,開發功能完善的交互平臺;以建構主義為指導,對交互活動進行教學設計;正確認識交互規律,建立交互質量評價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 Bartlett, L. (1987).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historical narrative,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vol.7, no.1, 1-6.
[2] Hillman, D. C., Willis, D. J., Gunawardena, C. N. (1994).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8(2), 30-42.
[3] Wagner, E. D. (1994) In support of a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8, No.2, 6-29.
[4] Bates,A. W. (1995). Technology, Open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5] 錢萬正,李藝. 遠程教育課程的交互性評價[J]. 開放教育研究,2004,(4).
[6] 陳麗. 遠程教育中交互規律的認識脈絡和研究現狀[J].中國遠程教育,2004,(1).
[7] 李爽. 陳麗. 鄭勤華. 基于網上教學的案例研究──對網絡交互質量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 2001,(7)
[8] 陳麗.“術語‘教學交互’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J]. 中國遠程教育,2004,(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