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針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指出課程教師應參與學生的實習過程,并與相關人員建立和維護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搭建實習共同體行動學習及研究的平臺,著重闡述了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設計原則和系統架構。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實習專題網站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2—0061—03
一、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建設的現實意義及功能
1、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構建的必要性
高師《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一般包括了解教育技術的基礎理論、熟練使用各種媒體、多媒體課件制作、設計制作網站、熟悉信息化教學設計等幾大模塊的學習。其中多媒體課件制作、信息化教學設計等模塊的教學,很有必要結合平時學生見習、實習進行教學,并構建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真正使學生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
一方面是因為《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一系列的討論、反思、嘗試和內化過程中,革新學生思維,體現課程的教學實踐價值。另外一方面由于高師學生見習、實習相對分散,實習過程容易造成信息不暢,實習資源成果流失現象相當嚴重,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建立將有助于實習共同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并在技術的支撐下有效管理教育實習。
由此看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師很有必要參與指導實習生的見習、實習,師生一起進行行動學習及行動研究,與相關人員一起構建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提供師生、生生交流、探討的平臺,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與基礎教育銜接。
2、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功能定位
專題網站是圍繞某門課程或多門課程密切相關的學習專題而展開深入研究的資源學習型網站。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模塊中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是以師范生教育見習、實習等真實任務為驅動,借助網絡平臺,將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學等相關課程學習與基礎教育實踐融為一體,體現《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多員參與、行動學習、全面滲透的原則,促進高師與中小學之間的交流、科研合作而架設的資源整合型學習網站。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平臺,構成了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師、專業老師、實習指導老師,中學教師、實習同伴,學院下一屆學生、實習學校等實習共同體,有利于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沉淀出優秀教學案例、匯成大量的動態的資源庫,這些資源不僅直接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所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學院下一屆師范生學習的參考,這種來自實踐的真實案例,縮短了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距離,形成《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習的良性循環的教學模塊,實現課程教學與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無縫焊接,也為師范生本人增添了鮮活的電子學檔材料。
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模塊中教育實習專題網站設計原則
1、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可以按專業進行分類,構成良性的知識管理體系
由于對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按專業進行了分類,體現網站的相對“專”,專題網站對相關專業的師范生就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和學習交流價值。一味地追求網站展現知識的海量,不是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建立的宗旨。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最關心的是學生在教育見習、實習過程遇到的困難,信息技術與相關專業課程整合的典型案例分析、微格教學、見習、實習實況轉播、實習最新動態的追蹤、記錄等。實習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可以利用在線論壇、專題論壇等手段獲取事實、聽取意見、發表建議。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內容的組織形式絕不是單一的文字簡單搬家,而是將一系列教育實習的所見所得加以有目的的資源收集,并進行處理和利用,并將這些資源轉化為顯性或隱性的相互之間網狀聯系的知識集合,并對這些知識提供開放式管理,以實現知識的生產、利用和共享,由此形成科學的知識管理體系。[3]
2、創建實習在線交流平臺,充分實現信息的共享、互動
網絡技術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提供展示的空間以外,其最大的特點應該是其及時、交互、共享性。利用網絡通訊工具,可以將教育實習相對分散的人員,通過教育實習專題網站,使用教育實習公告欄、實習博客、實習論壇進行同步或異步的交流、開展討論,共享實習活動成果,使得實習既有真實的課堂為依托,又有隱形人物的幫助和指導。實習是與大學課堂完全迥異的一個學習活動,它提供給實習生一個真實的實踐環境,實習生要經常與中小學、指導老師交往――給中學生、小學生上課、接受指導老師的言傳身教。因此,他們會在中小學校環境下,通過師生的交往來運用和檢驗自己在大學課堂上、網絡上了解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術、教育學知識,并積累更多的實踐工作經驗和方法,而這些經驗、知識和策略的學習離不開實習生的反思與他人的交流。教育實習網站的建立目的就是提供實習共同體一個學習、運用和交流的空間。無論你在哪兒見習、實習,教育實習專題網站聯系著每一個實習生,讓他們抒發情感、分享困惑、展示成果,并將學習、見習、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虛擬社區暴露出來。這里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就不僅僅是《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與運用,更重要的是提高師范生學習能力、信息素養、教學能力的交流園地。
3、教師精心設計表現性任務,使網站評價模塊過程化、智能化
為了提高專業引領作用,課程教師要注意分散安排教育見習,把見習、實習貫串高師教育的全課程,應該較早的、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表現性任務,要求師范生在見習時就轉換角色,以教師的身份認識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及規律,了解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安排他們著手大膽設計關于本專業的教案,然后在最后的實習中得到運用和檢驗。要求他們不間斷的通過FTP文件傳輸,把相關的信息化教案設計、見習、實習網志不斷上傳到教育實習專題網站服務器相應的目錄里,及時得到教師的修改意見,這無疑可以觸動學生平時就要對Internet的相關協議、文件傳輸、目錄共享等信息技術技能的熟練掌握,發展自己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另外,由于有了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分類,就能將這些信息分門別類進行歸檔,在數據庫中自動記錄評價結果,最后一并放入學生的電子學檔中。這種多元的學習評價手段,改變了過去的單一考試模式,實現了個性化、網絡化、智能化、實踐化的全新課程評價。具有挑戰性的見習、實習任務,用全面衡量學生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表現性評價模式與之配合,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其他模塊學習的評價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無論是平時的在校學習,還是見習、實習,學生在網絡的應用、信息的獲取、傳遞、分析等方面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會明顯提高。
三、教育實習網站的系統架構
筆者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在對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功能定位與內容板塊進行了前期的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系統框架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系統主要框架是按實習專業(物理、外語、化學、地理、生物、計算機、數學、體育、文學、政治、藝術、教育、歷史、電教)設置網站目錄的。每個子目錄分別含有實習新聞、教學理論、教學教案、管理規定、實習論壇,整合優秀案例分析、教學論文、實習網志 實習博客、在線評價、實習采風、實習電子雜志、在線專題學習、在線研討、電子學檔(個人教案、見習課題、實習課題、調研報告)等。這些子目錄的資源會聚成數據庫,并進行整理形成科學的知識管理體系。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構建旨在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借助網絡,強調師范生見習實習的過程和體驗
一般的專題學習網站都是一種基于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系統。教育實習專題網站除具備一般學習網站的特點外,它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教育實習專題網站上每一個專題研討或課題研究都來自于學生在見習、實習中遇到的課題,都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教師安排的表現性任務也扎根于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也是為他們的實習試講及以后工作鋪墊。要完成這些實踐性任務,不僅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苦練基本功,而且要求學生平時就要到中小學進行見習,利用假期走訪中小學,善于觀察和思考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意識地要求他們將平時所學的理論與基礎教育銜接,較早地為自己的實習進行規劃設計。而且經過在職教師與師范生的共同努力制作的信息化課件、教案課程設計等優秀成果,可以直接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服務,也為下一屆師范生的學習案例。緩解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中教學案例較少的形勢。
由此可以看出:學習、互動和運用是專題學習網站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始終給予實習共同體極大的人文關懷、功能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正確方向的指引,在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中體悟信息技術應該如何與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的有機融合。
2.利用實習網志等技術,提高網站生成性、交互性
為了體現學生個體知識管理的特征,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系統中可以采用實習網志技術工具,實習網志是一個有價值的記錄實習經歷、反思實習心得的寫作工具,它以日志的形式允許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記錄他們見習、實習的整個過程,包括情景問題的產生,實踐體驗和表達交流,并以電子檔案的形式呈現在教育實習網站中,這樣既能讓實習者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長的歷程,同時也能讓教師較容易跟蹤管理師范生的學習、見習、實習、進展。[4]它不僅可以促進見習生、實習生理解、反思指導老師寶貴的默會教育知識、而且有助于他們在應用、檢驗、質疑顯性教育理論知識基礎上揭示、分析、批判自己的默會知識,形成巨大的關于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做一個優秀教師等方面的各種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的思維流,促進師范生個體知識管理能力的提高,課程教師也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數據庫進行整理和分析,不斷反思自己的課程教學。
3、重視評價模塊,全面收集教育見習實習資料
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在評價這一塊,需充分考慮到《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技術性、
實踐性、參與性的特點,讓課程的評價不僅僅局限在對基本知識和簡單操作技能的簡單測試上。它更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將自己所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如何與自己的專業相融合,利用信息化環境,更好地學會學習、學會教學、學會評價等。這些對作為未來的教師---師范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所接受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到他們自己以后對學生的評價。所以,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在對學生的評價模塊上可以采取表現性評價方法,在評價中把實習與理論探究進行統整,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評定過程中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各種表現和活動,如研究報告、電子作品、信息化教案設計和實習成果等。另一方面,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完整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到評價中。而教育實習網站評價模塊中更關注師范生將自己的所學所思考的現代教育技術創造性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習中去,在實踐中進行再創造的能力。
四、結論
教育實習專題網站并不是到最后實習時才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循環過程,所以網站的生成性功能就較其他專題學習網站強大,在構建和維護過程中,發揮了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學專業教師、學院實習辦公室、實習指導教師、專業教師各自特長。定期的見習、實習也避免了學生從書本、課堂中、基于網絡中學到的呆滯的、抽象的知識。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構建可以一改以往教育實習過程中信息交流不暢,各校實習生之間、實習生與指導老師之間,實習生與課程老師一般只局限與同一個實習小組的實習伙伴和本校的指導教師交流。基于網絡的交流平臺――教育實習專題網站的建立有助于實習共同體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在技術的支撐下有效的管理教育實習。從而真正體現了在行動中學,行動中研究的思想。
參考文獻
[1] 李崇愛.反思與期待:教師專業化背景下的教育實習[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4):95-96.
[2] 郝丹 曹風余. 關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2006(6): 5-11
[3] 祝智庭,閆寒冰.以整合的思想構建網絡時代的師范信息技術課程.GCCCE2002
[4] 陳天 余勝泉.知識管理與網絡學[J].中國電化教育. 2002(5)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