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每一只腳掌,除了足趾外。共有12塊小骨。統稱為跗骨。它們由韌帶、肌肉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座前寬后窄的微型拱橋——足弓。寬的一頭有兩個主要支點,分別在拇趾和小趾的后方,窄的一頭支點是足跟。除了前后方向的足縱弓外,還有從內到外的足橫弓。兩弓構成的“拱橋”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身體重量傳遞到足弓后,即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三個支撐點,同時發生輕微變形,吸收震蕩。保護腦、脊髓和胸、腹腔器官。同時,足弓還協助維持身體重心平穩,利于直立行走(見圖)。
足弓前部,也就是微型拱橋的橋面,主要是由5根跖骨并排組成的。跖骨較細長。位于腳趾后面的跖骨頭明顯鼓凸,因此,整根跖骨看起來有些像鼓槌。跖骨之間的縫隙,有神經分支走行,分布于足底內側和腳趾底面。
由于跖骨頭粗大,跖骨頭之間縫隙比跖骨干之間縫隙狹窄。經過此處的神經分支易遭受損傷。有些人天生足部狹瘦,韌帶松弛;中老年婦女身體老化,骨質疏松,肌肉力量變小,韌帶、筋膜彈性下降,足弓連接松弛,可發生塌陷。另外,體重突然增加。或病后軟弱骨間肌萎縮無力等,都可以導致足弓塌陷。以上原因,加上勞動時劇烈活動、局部外傷、站立行走過久、負重過多,或鞋幫過硬、鞋跟過高等,跖骨頭部位軟組織易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癥。反復刺激,會引起神經增粗,形成結節,周圍組織增生等。
這時,病人感到前足底部疼痛,感覺異常,影響站立和行走。鞋襪不適時尤其明顯。疼痛較為局限,也可向足趾放射,以第3、4足趾根底部最為多見。常為刺痛、刀割樣痛或火燒樣痛。劇烈時病人無法忍受,只得停止站立或行走,脫去鞋襪揉搓止痛。
跖痛癥又稱跖神經痛、跖神經瘤或者摩通綜合征或mor-ton綜合征。為減緩疼痛,病人應適當休息,減少負重,避免過久站立和行走,穿鞋宜寬松、柔軟,忌穿高跟鞋和硬底鞋。在鞋底相當于跖骨頭后方可釘上一條橡皮橫條,這樣可以重新分配足部負擔,減少跖骨頭負重(見圖)。每晚用溫熱水泡腳半小時。自我按摩前足底部,或將患足踩在某些光滑的凸物上,滾動摩擦前腳。月球車、足底按摩器等保健用品都可使用。疼痛嚴重者,可選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如吲哚美辛、芬必得、扶他林等。同時配合理療、封閉、熱敷、中藥外洗,促使癥狀緩解,嚴重不愈者可以實施手術治療。
(編輯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