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嘴的外面都有“兩塊皮”,這就是唇。唇有上唇、下唇之分別。而上下唇圍成的嘴巴,醫學上叫作“口裂”。
唇的內面是粘膜,外面是皮膚,內外接壤的區域色澤紅潤而鮮亮,此謂“唇紅”。唇紅的長短、寬窄、形狀,又決定了嘴的大小與格式,從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唇型,如薄型、中等型、厚型、極厚型;細分還有癟上型、口角上翹型、口角下垂型、尖突型等。黑種人的嘴唇較厚,白種人嘴唇較薄,黃種人則介于兩者之間。唇型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征的標志之一。
2005年,國外媒體在回答“我們為什么有嘴唇”問題時說道:“嘴唇相對于嘴就像手指相對于手,它讓我們更準確地控制食物。嘴唇的感覺也很敏銳,有助于我們分辨食物的質地并銜起很小塊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嘴唇再現了舌頭的某些功能,而嘴唇和舌頭的合作會大大增加我們口腔的靈活性。
唇紅與望診
人體如有不適,唇紅部位常有所表現。它那既非皮膚,又非粘膜的特殊結構,使得嘴唇易干、易裂、易脫屑,也易水腫、起皰及出現潰爛,是個多事之區。故醫家望診時往往對之多加關注。事實表明,一個人健康與否,唇的色澤榮枯變化是可以顯現出來的。
人的嘴唇一般不該出現青紫,如果有,那往往是缺氧的表現,這表明心臟或肺部可能有些麻煩;患有肝膽疾病時,嘴唇會呈蒼黃色;嘴唇發黑者多的消化系統問題,如便秘、腹瀉、食欲不振等;唇色深紅者常見于發熱;貧血的人,唇紅會變得沒有血色,人也常感乏力;唇起小皰,常為疹瘡病毒的影響,往往與免疫問題有關。常用舌舔可引起嘴唇開裂,維生素B、維生素C不足會導致口角裂紋……有經驗的醫生常常在一望之下就能大體心中有數。
“兔唇”與補唇
嬰兒要用雙唇來吮吸母親的乳汁,表明了唇在生存中的重要作用。但有些孩子生下來就有嘴唇豁裂殘缺,這就是所謂的“兔唇”,因為有些唇裂與兔子的唇結構相似,故謂之。迷信的人認為這是媽媽懷孕時看見兔子后引起的,其實是胚胎時期因這樣那樣的緣故使唇部發育受到障礙而形成,其中包括遺傳因素。民間又將有這種缺陷稱作“豁嘴”。往日書上還有叫作“狼咽”的,實際上這種畸形并非發生在咽部。由于兔唇常與腭裂同時存在,腭與咽緊鄰,故有此定位上的誤會。兔唇的醫學名稱是唇裂或唇腭裂。它有全裂與不完全裂兩型,又有單側裂與雙側裂之分。全裂,尤其是雙側裂的,不僅影響容顏的美麗,更會妨礙新生兒的吮乳,應及時就醫治療。2004年2月,南京市的一家醫院為出生僅1小時的嬰兒做了唇腭裂修補手術且獲成功。據說,這是我國進行此類手術的最小患兒。
在我國,每年出生有唇裂、腭裂的孩子4萬名左右。專家認為,有這種病的人宜適時治療:一般說,單側唇裂于生后3個月為最佳手術修補年齡;雙側唇裂于生后6~12個月為最佳手術修補時期,而腭裂的整復則在兩三歲時修復最好。不過,由于種種因素未能早期修復的,長大后仍可進行。國際“微笑行動”就是專為貧困孩子免費手術修復的。我國已有數以萬計的年齡已好幾歲、十幾歲的孩子受益。
我國古人稱唇裂為“兔缺”。補唇手術在我國也早就有了。《晉書·魏詠之傳》載:他“生而兔缺”,非常苦惱。在18歲時,聽說當地荊州刺史帳下有名醫能夠治療,于是專程去求治。醫師說:“可割而補之,但須百日進粥,不得語笑!”經割補,魏詠之的“兔缺”終于消失了。
“微反唇”遭殺身禍
說話時要動用多種器官,其中包括嘴唇。為了不說話,干脆縫嘴唇。在2006年,塞爾維亞有個匪徒就自縫嘴唇企圖逃避法庭的審判。可有時,盡管不說話或以為別人聽不見,“智者”仍會從唇動中知道你在說什么、想什么。
杰西卡精通讀唇術,多年來,英國皇家檢察院聘請她作為惟一的“官方讀唇證人”。她可以根據警方提供的監控錄像帶,“讀懂”嫌犯的談話內容,并作為定罪證據。杰西卡的年薪超過25萬英鎊。杰西卡說:“即使只能看到部分嘴唇,即使隔著40~50米遠,我也能通過嘴唇讀懂他們說了什么。我甚至能讀懂別人的方言。”但是,有位教授在幾個場合對她進行測試后發現,她的讀唇本領不太理想。英國政府就于2005年把杰西卡解雇了。然而,即使杰西卡有時成績“不太理想”,也是不簡單的。
嘴唇能夠表達情感。譬如,孩子不高興時往往會將嘴唇撅起。反唇,也就是翻唇、撅嘴的意思,人們常用來表示內心有所不服。而且反唇還往往與“相稽”(相譏)聯系在一起。漢《賈誼傳》中的“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即是一例。
《史記·酷吏列傳》中記有這樣一件事:有個名叫顏異的人,因為對朝廷新造的鹿皮幣有意見,只不過來了一下“微反唇”,竟被處死。定他的罪名是“嘴里雖不說,可肚子里反對朝廷(‘不入言而腹誹’)”。俗話說“禍從口出”,而顏異則是“禍因唇動”,況且僅僅是微微一動。這等迫害真是殘酷極了,酷吏的暴行令人發指。
唇的奇聞
唇紋破案。20世紀50年代,美國紐約市發生了一起強奸案:一名年輕的女郎被一伙暴徒劫持到轎車上施以強奸。女郎在掙扎時無意中將唇紋留在了車壁上。后來,警方根據女郎提供的線索在轎車上發現了隱約可見的唇紋。經比對為女郎所留,由此而抓獲了罪犯。有位日本醫生曾經收集研究了數百名從6歲到57歲的日本人唇紋,發現:即使在孿生子中也找不到相同唇面的人,所以,現在唇紋已與指紋一樣成為一種偵破手段了。
嘴唇帶電。這是英國姑娘天娜特有的怪事。有一天,她談情說愛時情不自禁地去吻男友。誰知她的嘴唇一碰到男友的臉頰,男友就大叫一聲,頭發直立并產生劇痛。以后也是如此,男友只好棄她而去。
以唇還唇。索馬里有兩位女青年在大打出手時,拉荷咬掉了艾莉下嘴唇一塊肉。當地法庭根據回教法典判拉荷接受等同的懲罰;讓艾莉也咬掉她的部分下唇。又恐艾莉多咬,故決定先在拉荷的嘴唇上用筆畫好記號,然后由執法者用刀片割下她的一塊下唇,糾紛就此了結。
(編輯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