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詢中,常常會發現一些非常奇怪的病癥,看起來是那樣讓人費解。王女士的“怪病”就是這樣。
幾年前,王女士50歲左右的時候,經常心情壓抑,茶飯不思。這一天的晚飯時,突然感覺吃不下飯,就離開了飯桌。家人不知如何是好,趕緊照顧她先睡下了。這是王女士多年來第一次先于家人睡了一個安穩覺。
誰知,從此以后,王女士竟然再也不能正常進食了,坐到飯桌前也無法下咽任何東西。只有晚上睡到半夜突然醒來時感到餓了,朦朧中才能吞咽一些流質食物。但是,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一旦王女士清醒過來,就又不能進食了。因此,家人對王女士格外地照顧,不再讓她操持家務。除了給她生活上的照顧外,也去醫院做了檢查,醫生說食道沒有什么不正常。于是,家人也就沒太在意,覺得沒有太大的問題,很快就會好,多給一些照顧就是了。誰知,幾年下來,王女士的“怪病”竟然一直沒好,經歷的各種檢查不下幾十次,診斷結果沒有一次不是正常的。于是,家人每天吃飯時,王女士就坐在旁邊看,雖然也想吃一些,可食物一到嘴邊卻咽不下去。幾年下來,王女士的體重嚴重下降,從原來的50千克降到30多千克。
如今,心理咨詢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家人意識到,是不是王女士的心理出了毛病。于是,王女士開始了心理咨詢。
在心理咨詢中,心理醫生了解到王女士性格內向,凡事都喜歡追求完美。她感到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她自己一直沒有正式工作,丈夫又在幾年前下了崗,操持一個小買賣,也沒有多少進項。由于結婚晚,孩子小,同齡人的孩子都長大了,她的孩子中學還沒畢業,家庭經濟負擔也很重,這讓王女士感到生活壓力非常大。最艱難的時候,王女士感到幾乎難以承受了。本來王女士就經常茶飯不思,身體經常鬧病,但她覺得只有鬧病的時候,才感到心里暫時輕松一些。開始感到不能吃飯的那段日子,正為考入高中的女兒準備學費。偏偏那幾天又趕上丈夫感冒,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嚴重了,正在醫院輸液。就在王女士愁苦難言的時候,“怪病”就開始了。
心理醫生指出:王女士的進食障礙,從心理角度分析屬于“軀體化障礙”。所謂“軀體化障礙”,指一個人在遭遇生活困境,面對心理壓力時,出現的對挫折或壓力的焦慮反應的軀體化,表現為某種身體的癥狀。這些身體癥狀通常與自主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有關,因為長期的緊張焦慮,導致這些系統出現障礙,這是人的一種心理自我防衛機制。通俗點說,所謂軀體化障礙,就是心病不知不覺地跑到了身體上,比如因為心理壓力而惡心嘔吐等。用形象的說法,叫作“扮演病人”,但不是故意裝病,而是在人潛意識里不知不覺發生的。
身體患病了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與關照,于是,就可以暫時在心理上逃避所面臨的壓力。就是說扮演病人可以得到好處。由于得到好處,扮演病人的行為無形中就被強化了,逐漸鞏固而成了習慣。但是,由于到底是心病,所以內科檢查又沒有任何異常。軀體化障礙的癥狀沒有心理上的選擇性,而有生理上的選擇性,即心病跑到身體的哪個部位,是由身體本身的生理狀況決定的。生理上哪個器官或部位存在弱點,往往心病就會跑到哪里。
王女士的軀體化障礙就是源于心理壓力。一是生活困境。家庭經濟條件不好,還要拉扯孩子,這是來自生活的壓力。二是人格特征。同樣的壓力,如果性格外向可以有較多的宣泄機會,而內向的人往往比較難于化解心理壓力。同樣的現實,如果比較善于接納現實的人會樂觀地看待生活。而具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就難于接受現實,對壓力的主觀體驗更強烈。三是年齡特征。50歲前后正值更年期,會出現較多的消極心理狀態,這又加劇了心理壓力。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心理壓力難于承受,不自覺地開始扮演病人,心病跑到了身體上。于是,心靈逃避了壓力,而且還得到了家人的照顧。家人的照顧又鞏固強化了軀體癥狀。她的心病之所以反應在喉嚨上,一來,“吃不下東西”是人們面對心理壓力時的自然反應;二來,可能她的喉嚨當時正有些不適。至于半夜醒來可以短暫進食,是因為睡眠狀態下不用扮演病人了,朦朧中心理自我防衛機制停止了工作,而一旦真正清醒過來,心理防衛機制便恢復工作,于是軀體癥狀又出現了。
通過心理咨詢,王女士對生活的認知得到了調整,能夠以積極的眼光看生活,心理壓力減輕了,她終于擺脫了“怪病”可以正常進食了。
這個案例給我們很好的啟示。軀體化障礙在所難免,有時還有利于人們暫時的心理調節。但是,如果不適宜地長期進行心理自我防衛,不僅無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還會平添許多人為的煩惱和痛苦。因而,正視現實生活,了解心身關系,重視心理調節,及時緩解心理壓力,是避免軀體化障礙導致痛苦的良方。當然,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也是必要的。
(編輯 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