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和老鄭是多年的老同事,退休前兩人是工作上的好搭檔,退休后經常相約釣釣魚,聊聊天,感情頗是深厚。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去年年底,兩位老先生先后查出了晚期癌癥:老馬得的是前列腺癌,老鄭得的是肺癌,因為都已發生了骨轉移,所以都有嚴重的疼痛癥狀。但是,在是否止痛這個問題上,他們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老馬認為止痛藥是“毒藥”,能不用就不用,能少吃就少吃;老鄭則按醫生的意見,足量、按時用藥。大半年過去了,老馬已經被疼痛折磨得不像樣子了,對治療越來越沒有信心;而老鄭則依然精神飽滿,積極接受治療,看上去完全不像一個身患晚期癌癥的病人。
★癌痛:不能承受之重
在癌癥病人的自覺癥狀中,以疼痛發生率為最高。據統計,至少有30%~60%的癌癥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至少有80%的晚期病人伴有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中近半數的病人沒有得到滿意的緩解。癌痛給病人增加了痛苦,不僅明顯地降低了其生存質量,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產生癌痛的原因是:①由癌癥本身引起的疼痛,如腫瘤在局部或轉移部位侵犯或壓迫神經所造成的疼痛。②由治療引起的疼痛,如手術后疤痕的慢性疼痛,化療后的口腔炎等。③由生活能力喪失引起的疼痛,如便秘、褥瘡等。
★規范止痛的“三階梯”
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癌痛的“三階梯療法”,并逐漸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和推廣。實踐證明,規范用藥能使絕大多數病人擺脫癌痛。
根據疼痛程度不同,單獨或聯合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一級止痛)、弱阿片類藥物(二級止痛)和強阿片類藥物(三級止痛),由弱到強,逐漸加量。一般從第一階梯開始,只有當標準的前一階梯治療無效時,才開始下一階梯治療。也可根據病情直接使用二級或三級止痛。一級止痛藥物可分別與二級、三級配合使用。
一級止痛主要針對輕度癌痛,代表藥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扶他林等。尤其對骨轉移癌病人的疼痛有效。二級止痛主要針對中度癌痛,代表藥物有曲馬多、可待因和強痛定等。三級止痛主要針對重度癌痛,代表藥物如美施康定或美菲康(即嗎啡控釋片);若不能口服,可經肛門給藥。也可選用芬太尼等。
★正確給藥的三原則
口服給藥。各級止痛均有相應的口服藥物。口服給藥不受時間、地點和人員限制,便于應用,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能應付各種多發性疼痛,效果滿意;副作用小,可使病人免受注射之苦,避免醫源性感染;可將耐受性和生理依賴性減少到最低程度。如不能口服應考慮直腸或皮下給藥。
按時給藥。下一次給藥應該在前次給藥效果消失之前進行。不要等病人需要時才用,而是有規律地按時用藥,以維持有效血藥濃度,減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降低機體耐受性和生理依賴性。
個體化給藥。根據每個病人的疼痛程度、既往用藥史等情況決定給藥級別和劑量,不受所謂的用藥“極量”限制(注:一級止痛有“極量”限制),而以達到完全止痛為目的。若隨著治療疼痛好轉,也可以逐漸減量和降低級別。
★不要使用杜冷丁
杜冷丁(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體激動劑,止痛作用只有嗎啡的1/10,止痛時間只能維持兩個半小時至三個半小時。該藥在體內代謝為去甲哌替啶,它有中樞神經毒性和腎毒性作用。癌癥病人在大劑量用此藥后必然會造成積聚,出現中毒,可出現震顫、幻覺、抽搐、肌痙攣和癲癇發作等癥狀。此外,注射杜冷丁后血中與隨后腦內濃度迅速上升,容易產生欣快感。因此,癌痛盡可能采用口服阿片類藥物的控釋制劑,使血藥濃度保持恒定于鎮痛水平。
★不必擔心“成癮”
不少病人和醫生都擔心應用阿片類會出現“成癮”,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所謂“成癮”是指心理依賴性,這時病人會不由自主地和不擇手段地渴望得到藥物,常常以損害身體和家庭幸福為代價而尋求藥物。它與耐受性和生理依賴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兩者是用藥過程的正常現象。
現代臨床研究發現,阿片類藥物在規范化使用的情況下,病人出現“成癮”的病例很罕見。原因是疼痛在體內沿神經通路上行的過程中,生成了特殊的阿片受體,這些受體“中和”了進入體內的藥物,避免由于腦內阿片受體被激活而產生“飄”的感覺;而正常人由于不存在疼痛刺激,所以應用之后直接刺激腦部阿片受體,導致“成癮”。
因此,癌癥患者只要按醫囑規范用藥,必能遠離癌痛。
(編輯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