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保存著歷史。那天上午,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USCEast Asian Library),我無意間翻到一本舊書,引出若干線索。
書是陳紀瀅寫的《胡政之與大公報》,香港掌故月刊社1974年出版。館藏的這一冊是陳紀瀅題贈給陳錫恩的,扉頁上寫著“錫恩先生夫人伉儷教正,弟陳紀瀅(印章)拜,一九七五(六四)年六月廿八日於臺灣”。這冊書自入東亞館后從來沒人借閱過,寂寞地躺在書架上,已經有些年頭了。
胡政之是中國著名報人。他1926年在天津與吳鼎昌、張季鸞三人共同重組出版新記《大公報》。在后來的幾十年內,該報在國內的影響非常廣大。胡政之時任報社總經理兼副總編輯,全面主持報館經營活動,深度參與編輯領導工作。在《大公報》后來的歲月中,他是三人中堅持時間最長,參與工作最多,相對出力最大的。他1889年出生,1949年因肝病在上海病逝。
陳錫恩(Theodore Hsi En Chen)是南加大的著名華裔學者,1938至1974年任南加大教育學和東亞研究教授,是南加大首任東亞語言文化系系主任,出版過《毛澤東的教育革命》(The Maoist Educational Revolution)等多種有影響的著作。他后來將私人藏書捐給東亞圖書館,成為該館中文館藏的主要來源之一。
陳紀瀅是新記《大公報》舊人,也曾是報社中活躍的年輕骨干之一。抗戰期間,他曾主編過《大公報》有影響的《戰線》副刊,在漢口參與籌備“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后被選為理事之一。1949年去臺灣后,參與政界活動。他在《大公報》的采編活動帶有幫忙的性質,屬于“私底兼職”,因為他當時一直在郵局有正式和穩定的工作,不算報館正式職工。他對《大公報》也一直以“客卿”自稱。陳后來寫過三本有關《大公報》的書,自認為《胡政之與大公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本,“最足以反映那個驚天動地的大時代”。平心而論,就總體來說,該書的分量和價值,并不像陳紀瀅自詡的那么高,不過書中也提供了一些細節和情況,比如他如何受報館委派進入當時的偽滿洲國調查,采寫“九一八”兩周年特刊的情況,《大公報》編輯部夜班運轉情況紀實等。書中特別提及胡氏遺孀后來的一些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內容。
陳的文章1973年先在臺北《中華日報》上連載,后又在《掌故》月刊上刊發,然后才正式出書。胡政之的遺孀胡顧俊琦在美國看到這些連載文章,給陳寫來了信。胡夫人的來信前后總共四封(1974年2月27日、4月18日、6月6日、8月22日),時間跨度6個月。該書1974年12月正式出版時,陳將四封來信收入題為“胡夫人的四封信”的代序之中。
據胡夫人的信講述,胡政之1949年4月14日病逝于上海后,她于1951年春只身出走香港。當時上海里弄組織監管很嚴,她佯作上街散步,趁無人注意跳上電車,直開南市火車站;在那里購一張普通車票來到廣州。當時臥鋪票需預定,而且須接受查問。她從廣州又設法到了香港,沿途細節沒有講,后來又輾轉到了美國。因系偷逃,她當時除帶少數川資之外,身無長物,胡的所有手札書籍皆拋棄了。
顧氏是胡的續弦,抗戰初期成婚。她是民國外交界耆宿顧維鈞的內侄女,出身名門,接受過高等教育。陳紀瀅說她“氣質不凡,端莊蘊藉,受人尊敬”。但也有其他人的回憶文章說,她婚后“使家庭不和,在報社也引起了許多糾紛”;“嗜權貪錢,與胡前妻之女胡燕拼爭《大公報》股票”,“胡當時重病于床,聽她們日夜爭吵,備受折磨”。這些不論真偽,皆成過去。
顧氏與胡政之育有一子,她出走時小兒德生只有八九歲。后托請友人幫助,將其幼子帶出,在美國接受教育,再工作結婚育子,自立家業。顧氏當時一人獨居紐約,在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前中國銀行)做一雇員,自言“聊資糊口而已”。
胡政之共有五女三子,除德生在美國,其他子女都留在國內,顧氏與他們沒有通信聯系。胡政之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其弟選之全國解放時在上海做些生意,“三反五反”后斷了音信。其兄一直住在成都老家,原有田產百畝,土改時被分掉,幸未受到很大沖擊。
胡政之死后,其遺孀的情況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和關心,在臺灣也是如此。陳紀瀅接獲顧氏來信,也感到非常意外。顧氏在信中自述,當時身體患胃病及膽結石,飲食減少,體重短期內驟減20磅,雖身體精神狀況皆差,但是因工作關系不能休息。6月中旬,她人院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因術中麻藥過量,傷及肺部,高燒不退,轉入急癥病房救護,三周后方才見好,轉回家中休息。出院時仍有高熱,一段時間后才逐漸退去。8月中旬,她雖身體虛弱,但已支撐上班。
顧氏是在紐約中國城書鋪中偶然購到有關連載文章的中文報刊,當時距胡政之去世已經有二十年多了。這些文字引發了她的回憶和感慨。她在信中說:看了文章,“回憶往日情景,歷歷在目,撫今追昔,倍增傷感!加以賤軀近常鬧病,體力日衰,猶能及時讀到先夫往日事業之片斷,頗感告慰。”七十年代初,正是中國內地“文革”如火如荼之時,大陸是沒有人敢寫胡政之的。從那時到現在,30年又過去了。中國國內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胡政之紀念文集》也已于2002年在內地正式出版。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在該書序言中寫道:“胡政之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上不會也不應該被忘記的人物。胡政之和與他同時代的邵飄萍、成舍我等一樣,都稱得上是新聞事業的全才和新聞工作的多面手”。看來,內地學界業界對胡氏的評價正愈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