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求解決歷史認識問題的最佳對策,2002年3月,在由韓中日共同舉行的南京國際學術大會上,通過了編寫引導開創三國和平未來的歷史教材的決議。此后,由韓中日的歷史學者、市民團體等組成了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經過數十次會議討論,終于在2005年出版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本文作者梁美康(音)為《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一書的編纂者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了該書的編寫過程,并對其宗旨和意義進行了總結性的闡釋和反思。
編者
一、背景與目的
為了共同應對日本的歷史歪曲,韓中日三國的研究人員和市民團體于2002年1月在韓國召開了準備會議。兩個月以后在中國南京召開了第一屆名為“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的大會。南京大會是韓中日三國市民團體間的最早的連帶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南京大會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克服了韓中日三國每年只能召開一次論壇年會的局限性。為了開展更緊密有效的連帶活動,大會決定韓中日三國共同編纂以韓中日青少年為對象的近現代史歷史教材。大會結束以后,又計劃了其他的活動。例如針對如何強化今后的連帶活動召開了懇談會。懇談會上韓中日三國的參加人員達成了共同編纂三國都能使用的歷史教科書的協議。首先從韓中日三國都容易接近的近現代史開始,讀者對象是中學生。
2002年3月在南京達成了編纂韓中日共同教科書的協議,4月編纂工作正式展開。2002年雖然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最新日本史”(明成社)被指責有非常嚴重歪曲歷史的地方,但是在韓日共同舉辦世界杯的氣氛籠罩下沒有受到重視。日本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最新日本史”其實是早在1982年就在韓國備受指責的“新編日本史”的后續版,在這本教科書里標明獨島是紛爭地區。“亞洲歷史連帶”為了使被世界杯的氛圍所掩蓋的歷史歪曲問題得到關注,決定去往日本開展韓日共同活動。同年8月在韓國召開了韓中日三國共同參加的第一屆國際會議。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韓中日三國的委員們第一次碰頭的時候談到了很多問題。
2002年12月在日本召開了第二屆國際會議,會議上針對上次三國的委員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雖然中國沒能參加,但是韓國和日本的委員針對時代劃分等很多方面的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和見解,通過對相互之間的差異的了解,增進了彼此的理解。同時日本針對韓國編纂委員們基本是男性這一點提出了要求女性參與的建議,這也給韓國委員會擴充力量提供了機會。這之后的三年零兩個月間共召開了十四次國際會議和四十多次的國內會議,韓國委員會之所以能克服這期間的種種困難,還是得力于編纂委員的共同努力。無論多么困難都互相鼓勵,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互相信賴,更重要的是對“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一腔熱情,這一切使教科書的編纂成為可能。
韓國和日本從市民運動的角度出發,出版過以特定主題為中心的共同教材。德國和法國的國家間共同教科書編纂活動也于2006年7月出版了三冊書中的一冊。德國和波蘭也編纂了教師用手冊。但是韓中日三國共同編纂歷史教科書,這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因為有了這些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奮斗的編纂委員,這項工作成為了可能。完成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力量來克服相互之間的差異,這就是追求“和平與人權”的最普遍的價值觀,從以前只停留在批判日本歪曲歷史的水平擺脫出來,通過三國的共同連帶活動共同敘述歷史,使其反映在教育中的積極熱情的意志和毅力。
二、構成與意義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從三個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一,這是最早的東北亞共同歷史教材,具有重要的意義。《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是韓中日三國共同計劃、共同執筆、同時出版的最早的東北亞共同歷史教材,是在過去的四年間三國編纂者面對面地認真探討每一個單詞和每一個句子的結果。第二,自始至終帶著和平與人權的意識來執筆,為了實現未來和平,深刻反省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的歷史,面向民主主義的東北亞未來。如果東北亞三國的人民都不忘記歷史真相和教訓的話,日本一些人的歷史歪曲就無處落腳。第三,以開闊的視角看待歷史。擺脫了狹隘的沙文主義,堅持互相尊重共存的未來指向。從受壓迫的女性、少數人、民眾的角度來看待歷史,而不是書寫勝者和強者的歷史。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由六章組成。
◆序 章
◆第一章 開航與近代化
◆第二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與中韓兩國的抵抗
◆第三章 侵略戰爭和民眾的受害
◆第四章 戰后的東亞
◆結 章 為了東亞和平的未來
序章簡單介紹了開航以前到十七世紀以后東亞三國的相互關系以及國內情況。第一章的年代劃分是開航以后到1910年,第二章是1910-1920年,第三章是1930-1945年,這三章中按照年代順序對近代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地支配,戰爭所誘發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敘述。第四章中指出1945年以后雖然三國整頓相互間的關系,并在建交后確立了新的國家關系,但是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過去的清算并不徹底。結章相當于本書的結論,提出了為了實現東北亞的和平未來必須解決的幾個課題。
結章的單獨列出充分說明了本書編寫的目的。本書是為了應對日本扶桑社教科書歪曲歷史的問題而編寫的,因此書中對圍繞韓中日三國問的歷史、歷史認識、歷史解釋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力圖摸索出對此的解決方案,結章的意義也就在于此。因此結章由各個小主題來構成,對尚未解決的個人補償和賠償問題、日本軍“慰安婦”問題和女性人權運動、歷史教科書問題、靖國神社問題等進行了探討,最后對韓中日三國的青少年交流、反戰和平運動和市民運動、東北亞的和解與和平問題等進行了探討。在《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編纂過程中存在很多爭論焦點。首先從同一個視角和觀點來進行統一的敘述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三國間的有些解釋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也導致了三國編纂委員之間的矛盾。
有關爭論焦點例如,對開航以前三國的相互關系從什么觀點來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怎樣敘述日本的戰爭侵略行為,怎樣解決日本的歷史清算問題等。
這些爭論焦點雖然是在韓中日三國沒能完全消化掉的問題,但是通過這期間的激烈討論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也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三、評價與課題
這本書出版經歷了很多困難。十一次的國際會議每次都存在很多關口,那個時候真是懷疑這本書是不是不能出版了。但是經過了這些關口,我們所看到的是三國的54位編纂委員充滿了克服歷史矛盾,達成歷史共識的使命感。2004年11月,初稿幾乎要完成的時候,韓中日三國間的見解差別還是不能縮小,甚至有人提議說要拋棄各自的觀點。這時會場里一片沉默。沒有多久大家還是認為不管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將三國間的觀點和意見進行調和,達成統一。由此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達成歷史共識的必要性。韓中日共同合作編纂,為了達成共識共同努力,這就是韓中日共同歷史教科書編寫的原動力。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編寫過程是回顧歷史、面向未來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也是韓中日三國互相增進了解和理解的過程。對韓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太極旗”對日本和中國來說是陌生的,這通過他們的眼光我們看出來了。雖然是隔海相望的近鄰,但是對他們的歷史沒有學習過也沒有興趣,通過這次編寫也反映出來了。我們從小時候就在歷史書中學過全琫準是韓國的改革運動家,但是對中國的康有為和日本的中江兆民我們從未聽過也從未學過,這就是我們的現實。
編寫《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縮小三國間的觀點差異上。兩年間對目次進行過無數次協議,這之后的兩年間在執筆和修改過程中,各國完成相關主題的稿子,然后向其他兩國分別發送進行修改,修改進行了無數次。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同意,文章就不能使用。這項工作真是需要很好的耐心。只靠每年召開的三四次國際會議來調解三國委員間的意見是非常困難的。大量的電子郵件和電話也是交流意見的手段。同時語言上的困難也是一言難盡的。翻譯和校對也需要相當的時間。尋找各類語言歷史領域的相關翻譯專家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比起韓中日三國間的觀點差別來都不算什么。各國的表達方式是最主要的問題。
良好信任是韓中日三國能夠共同合作的重要財產。以這一信賴為基礎,除了編寫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以外,韓中日還共同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和共同研究,另外由韓國主辦的韓中日青少年歷史體驗夏令營活動,現在由韓中日三國共同舉辦。
韓中日三國是不同的,但是現在正慢慢相似起來。執筆過程中互相討論、爭辯,力圖達成一致,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所變化。三國頻繁召開的國際會議成了互相確認差異、理解對方文化的會議。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編纂過程中記憶最深刻的要數馬拉松會議了。11次的國際會議大部分都是從上午9點開到晚上10點。2003年11月在韓國召開韓中日國際論壇的時候,從上午9點到晚上7點開完會以后,因為時間關系,晚餐就在會場吃了盒飯然后接著從8點到10點又召開了共同教材會議。翻譯們幾乎癱軟,參加者們也都快散了架。中國參加者們自始至終堅守崗位開完了11個小時的會。這以后接到邀請去濟州島大家都很高興。濟州島環境好大家都喜歡,但更重要的是能夠暫且讓因馬拉松會議而疲憊的身心休息一下。現在中國人都說那時候會議雖然很辛苦但是學到了不少東西。這之后在中國召開的會議也是日本和韓國式的,從早上一直開到晚上。
韓中日三國在漫長的四年中共同奮斗,現在想起來還有一些遺憾。雖然為了在內容上達成協議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封面和版型上沒有達成一致,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遺憾。封面和版型因為考慮到各國的出版和銷售情況,最終沒有達成一致,對此我們也都作了反省。另外為了趕在2005年5月結束,編纂有些太倉促。《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出版是定好了的。2005年4月讓韓中日關系緊張的日本歪曲歷史的教科書“扶桑社教科書”通過了審定,在這一情況下,《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作為一種對應策略必須得在那個時候出版,所以一定要遵守5月的出版日。在“遵守出版日!”這句話的號召下,委員們無法說沒有時間,只好熬夜工作。另外中國臺灣和朝鮮沒能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也是一大遺憾。朝鮮沒能參加第一屆南京大會,南北韓沒能聯合起來,中國臺灣也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參加。我們當時希望朝鮮和臺灣都一起參與進來。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發揮其重要作用的時候就是2005年。日本的“扶桑社教科書不采用運動”正火熱的6月,以“亞洲歷史連帶”為首的韓國市民團體大舉訪問日本,和日本的市民團體聯合起來轉遍了日本全國,特別是訪問每個地區的“教科書采用教育委員會”的時候,《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是單純去反對扶桑社教科書,而是將對應策略一起奉上,這給教育委員們很大的壓力。市民運動不是停留在口號和活動上,而是提出了具體的對策,作了解決歷史矛盾的具體模型,這本身具有相當大的說服力。同時在日本各地區召開論壇會議的時候,主題也是和《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聯系起來,這也充分說明了本書所起的對應策略的作用。
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仍然有很多課題。在這不短的四年時間里,我們雖然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和共感,但是還有好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要對這本書進行補充和修改。補充現代史部分,同時為了能讓學校里也能使用,還要編寫課程指導。另外整理一下迄今為止的爭議焦點,深化韓中日的共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還要探索韓中日三國市民社會共同發展的路子,開展更活躍的交流。韓中日三國的市民運動應該跨越國家這個框架,為了東北亞和平共同奮斗,怎樣來實現這些目標,要摸索出一條路子來。現在我們正站在實驗臺上,《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是讓我們確認這一可能性的重要過程和結果,我們將會把這一重要財富繼續發展下去。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6月版,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