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jīng)意間,上世紀70年代后、80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人,逐漸跳上了潮頭,占據(jù)了橋頭堡,成為了社會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他們也是時下消費的中流砥柱。于是有關“70、80”的話題被各路人馬炒得沸沸揚揚,而一則題為《奔奔族(1975~1985年出生的人)中國社會壓力最大、最水深火熱的族群》的帖子更是引爆各大網(wǎng)站論壇,“奔奔族”被稱為“當前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
“奔奔族”一路向我們奔來。或許有人覺得“奔奔族”小資與他們無關,中產(chǎn)更像夢話,領導還輪不上他們做,時尚又是小一輩的事,大他們十年的認為他們叛逆,小他們十年的覺得他們保守。 但是,毫無疑問,“奔奔族”成長于一個承前啟后的年代,于是,“奔奔族”不可否認地做了現(xiàn)在這個社會的中堅,因為五六十年代的長輩要領導他們,八九十年代的孩子還需要享受他們的勞動。 “奔奔族”的年齡層正是踏入社會,處于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階層,對于他們來說,年輕沒有失敗,他們中大多數(shù)都是有理想、有志氣的好青年,他們在從容不迫地為房子、愛情而努力,腳踏實地地工作,堅信未來屬于努力的他們!劉翔是“奔奔族”信仰偶像,劉歡《在路上》則是“奔奔族”的精神寫照:“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在路上,只為伴著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在路上,只為溫暖我的人,溫暖我的人……”
很幸運,“奔奔族”趕上了最好的時候,文革結束后撥亂反正,是全新的科學化、理想化教育的開始,也是傳媒文化還沒有盛行的時候。“奔奔族”是融合了20世紀所有光榮與夢想的一代,在他們身上既有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又有對后工業(yè)時代滿懷激情的迎接,浸染了中西方的文化碰撞,于是成就了跨進新世紀門檻的新一代人。“奔奔族”是被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學術名著和三聯(lián)書店的西方現(xiàn)代學術名著滋養(yǎng)起來的,1975年以前出生的人看著大字報識字,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從麥當勞文化里了解西方文明,同60年代人相比,他們顯得更加朝氣蓬勃,相比85后,他們又不是那樣地新新人類,他們既有知識分子,也有新銳傳媒人。被稱為“王小波第二”的“憤青”胡堅、把考試比作“三重門”而退學寫作的韓寒,還有春樹、蔣方舟、天仙妹妹、后舍男孩、非常真人、二月丫頭等都是他們的代表。
“奔奔族”特立獨行張揚自我,對布波族的所謂小資情調嗤之以鼻,嚴重鄙視布波族“豬鼻子插大蔥裝象”的面具化生活,穿著打扮不追求所謂體面、身份的名牌,而是追求休閑、適合自己,對于布波族渾身上下名牌伺候的原則,“奔奔族”譏諷是“就知道花冤枉錢的傻冒”。面對女人“你有車嗎?”“有房嗎?”“有錢嗎?”等提問,一男子只是聳聳肩,雖然深知女人天生就應該寵的,但“我憑什么寵你?”“你陪我打拼過嗎?”“你陪我吃過苦嗎?”“你曾為我擔心流淚嗎?”是他的反問,如果以上皆NO,那么拜拜!這就是“奔奔族”的一個代表。自視甚高的“奔奔族”不希望將就,寧缺毋濫、一個人同樣精彩的觀點彌漫他們憂傷的心靈,愛情的貶值、一夜情泛濫讓很多“奔奔族”隱隱作痛,這也是社會上出現(xiàn)大批剩男剩女的根本原因。
有網(wǎng)友列舉“奔奔族”七大特征:1 、草根是標簽:草根是網(wǎng)絡時代最拉風的詞匯,即使名人也自稱草根以表達自己與大伙打成一片的愿望。“奔奔族”對所謂的名牌大學學歷不齒,把“海龜派稱為海帶”是他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笑話。2 、為網(wǎng)絡而生:網(wǎng)絡是“奔奔族”最重要的DNA,依靠網(wǎng)絡聯(lián)絡朋友、戀愛、找興趣愛好者,事業(yè)上靠閃亮的創(chuàng)意和激情,催生無數(shù)的“奔奔族”網(wǎng)絡財富新貴,其成功背后離不開風險投資的背影。3 、玩命和享樂:“奔奔族”是典型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雙面夏娃,現(xiàn)實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在事業(yè)上使出渾身解數(shù),高薪、發(fā)展空間成為“奔奔族”最關注的焦點。事業(yè)上的巨大壓力導致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致使出現(xiàn)“過勞死”,因此他們高度重視健康,是健身、FB的鐵桿狂熱分子。4、壓力面試:“奔奔族”處在臭名昭著的三高時代:房價高、車價高、醫(yī)療費用高。要想享受生活必須要頂住三座大山的壓力面試,職場經(jīng)驗的匱乏,人際關系的處理和麻煩,腰包的脹脹癟癟,這些都讓“奔奔族”體驗到奔跑中的酸甜苦辣和人情世故。5 、財務法則:“奔奔族”除少數(shù)依托網(wǎng)絡迅速完成原始積累外,絕大部分仍然處于“在路上”的事業(yè)長跑階段,雖然荷包不夠豐滿,但靈光的腦袋不是吃素的,信用卡讓“奔奔族”能夠提前享受物質生活,互相刷卡曲線提現(xiàn)、甚至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投資基金是他們的拿手好戲。6 、愛張揚自我:特立獨行、張揚自我是“奔奔族”深入骨髓的性格特質,惡搞、整蠱、利用博客展示自我成為“奔奔族”揚名的終極武器。他們自視甚高,理想遭遇現(xiàn)實挫折而破碎時,勇于拾起破碎的心繼續(xù)奔跑,繼續(xù)高舉著叛逆、張揚、自由的大旗一路嚎叫。7 、香煙加可樂:“奔奔族”愛香煙加可樂,重視自己的感受,奉行“I am what I am!”的信條,穿著打扮追求休閑,追求“只買對的,不選貴的”。
“奔奔族”走紅網(wǎng)絡,成為現(xiàn)代城市最“時髦”的族群,同時他們又是中國社會壓力最大的族群,身處于房價高、車價高、醫(yī)療費用高的“三高時代”,“奔奔族”甘當草根、為網(wǎng)絡而生,他們玩命工作,痛快享樂,卻由于承受巨大壓力,不得不提前預支,享受生活。與已經(jīng)打拼多年、事業(yè)有成的布波族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奔奔族”自身青春的護照,或許,就像越是生長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生物的生命力越強一樣,“奔奔族”至少具備了很強的適應和生存能力。
在歷史的進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代人,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往往超越了時代本身的進程。通俗地講,就是他們占據(jù)社會主流的時間更長,影響更深。他們往往形成于社會的大變革和思潮的大交鋒時期,看著一個舊時代的遠去,并在新時代形成的關鍵時期恰好成熟,從而形成強勢的一代。譬如美國的“迷茫一代”、“雅痞一代”等等,而對于“奔奔族”是否能成為主流的一代,《經(jīng)濟觀察報》主筆、1976年生人的許知遠有著堅定的信心,“我們比前一代更深刻地意識到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市場經(jīng)濟,什么是每個人從底層奮斗上去的獨立意識,這些都深深地打進了這一代人的思維里面,這些會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更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