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沒到過非洲,但非洲木雕、銅雕那種夸張、變形與抽象的藝術造型一定會喚起你對非洲的遐想。在彌漫著濃厚宗教氣息的非洲大陸上,非洲的藝術,曠遠悠久而又神秘隱晦。自古以來,非洲就有另一種語言,非洲人一直在用這種語言訴說著,向周圍的人訴說,向下一輩訴說,向世界訴說。這就是非洲的藝術。也許,讀懂了這種語言,便真正認識了非洲。——編者
漫游馬普托工藝品市場
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看到,莫桑比克是非洲南部印度洋西岸的一個國家,南北長,東西窄,首都馬普托幾乎位于國家的最南端,瀕臨印度洋。馬普托是一個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市區的半邊被長長的濱海大道環繞,好像鑲嵌了一條綠色的花邊。城里街道整齊,街道兩旁主要是造型各異的獨棟住宅,從高處俯瞰,整個城市掩映在綠樹從中。如果把馬普托比作一位女人,那她就是一位天生麗質、不施粉黛的美人。
在馬普托市區,有一處名叫6·25廣場的地方,平時這兒僅是人們停車散步的休閑場所,每到周六則熙熙攘攘,成為工藝品交易的跳蚤市場,故又稱“星期六工藝品市場”。這里的工藝品攤位相對集中,無須交稅和租金,商品以中低檔為主,故價格也是全市最低的(不砍價者除外)。同東非其它地區一樣,市場上出售的各種手工制作的工藝品中,木雕一直占據主角位置。
在莫桑比克文化領域,馬孔德人是一個值得可圈可點的藝術群體,由他們創作的東非木雕,是莫桑比克同時也是非洲傳統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工藝品。馬孔德人居住在莫桑比克北部馬孔德高原和坦桑尼亞南部的拉馬烏谷地,寬闊的魯伍馬河穿流其中,將這個民族分成兩個國家的居民。這兒的地理位置非常偏僻,馬孔德人的文化不易受到外界侵擾并得以世代傳承。因此,不論是他們的民風習俗諸如紋面、紋身、面具舞還是雕刻、雕塑、制陶等均與其他民族明顯不同,進而折射出馬孔德人是一個非常有個性、有文化底蘊的民族。
相傳東非木雕即起源于馬孔德人,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可謂是歷史悠久,由部落長者向青年人口述本族文化和傳統,也傳授木雕雕刻技藝。木雕的原料基本上取材于非洲熱帶硬木,例如紅檀、紫檀、黑檀(烏木)、橡木、花梨、雞翅木等,其中烏木質地堅硬,紋路細膩美觀,顏色烏黑透亮并略顯暗紅,雕出的作品最負盛名,在陽光照射下,會泛出一種金屬般的光澤,在工藝品市場上售價不菲,暢銷不衰。與木雕同樣馳名的還有馬孔德匠人精湛的技藝,他們沒有精良的制作工具,沒有提前繪好的圖紙,也無雕好的成品作為參考模型,而是因材用工,即興創作,精心打造,在表現手法上不拘泥小節,全憑藝人各自的技法和價值觀,因而成品很少有雷同之處。這些木雕體形夸張,造型生動,個性鮮明,具有超時代的特點,成為非洲人藝術領域內一朵瑰麗的奇葩。而今,馬孔德絕大多數的木雕藝人已不再沉寂于過去傳統的生活方式,紛紛外出打工,進入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和南非等同首都及各大城市的工藝品作坊或工藝品市場,以雕木為生,賺取外匯。現在,東非和南非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吸引了全球越來越多的觀光客,當他們到達時,木雕是必選的旅游工藝品之一,當他們離開后,又把木雕的聲名帶至世界各地,東非木雕因此漸漸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馬普托市場上的木雕是莫桑比克北部馬孔德族匠人所雕刻,作品中除了一些反映馬孔德人的民俗風情、神話傳說、開常生活等內容,更多的木雕卻以馬賽人為雕刻對象。馬賽人是生活在坦桑尼亞以北、肯尼亞以南的一個驃悍的民族,以前以游牧為生,而今以半農半牧為主,男人蓄發留細辮身披“束卡”,女人剃光頭戴項圈耳垂洞穿并懸掛超重耳環直至雙耳垂肩,這些馬賽人的裝束特征均會明顯地反映到木雕成品中。所以,購買木雕前,如果能對選購的對象略懂一二,也就避免了一些盲從和隨意,挑到更為滿意的上乘之作。
購買木雕時:
一是選攤位。同一種商品,質量大致相當,馬市本地的攤主要價相對較高,從北部過來的攤販售價較低;最好先走馬觀花看一遍,從心里圈下兩、三家售價合理質量中意的攤位。二是選材。木雕的選材一般取自于非洲熱帶硬木,其中黑檀(葡語:Pau—Preto,也稱烏木)最為馳名。黑檀的外表呈灰色,質地相對稀松,唯有中問的木心才是真正的烏木,烏木制作的木雕,檔次極高,具有收藏價值,同時它還是非洲木雕的典型代表,在國際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紫檀(葡語:Mangul)樹一般長得較為粗壯,由紫檀雕成的木盆,既是工藝品也可實用。檀香木(葡語:santolo)制做的木盒,在市場上也很暢銷。紅檀、花梨、橡木等硬木都是木雕的優質原料。另外,由輕木精工雕琢的面具、寵物貓,鳥類等工藝品形態逼真,易于運輸,但不及硬木直錢。
三是挑選。假若你圈定某個攤位,目標選定為烏木雕,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辨認木雕的真偽及其質量。烏木雕呈黑色,但也有其它材質的黑色木雕,地攤上常以假亂真、以次充好。首先,黑檀與水的比重為2:1,前者比重大,置于水中絕不會漂浮水面,屬于“沉木”之列,重吞吞或沉甸甸是烏小雕最明顯的手感特征,輕木或相對而占并小算重的黑木雕并非烏木雕。其次,烏木雕黑得發亮,并透出絲絲暗紅,在太陽光下一照,表層會反射出細微的金屬般的光澤,而其它假貨是用皮鞋油蹭亮,或被漆成黑色,可用硬物在木雕的底座下擦劃來檢驗真偽。另外,烏木雕質地堅硬,拿在手中崩手指敲打,會發出非常清脆的“梆梆”聲,而假貨敲出的聲音較為沉悶。還有,烏木雕材質細膩,紋理清晰美觀,可以精雕細琢,雕成精品,神形俱備,令人愛不釋手,而假貨怕比,多看幾眼就可認出是大路貨,質量難上檔次。最后,仔細察看木雕是否為整木雕成,是否有拼接或干裂或縫隙等瑕疵部位。部分人物木雕尚有弓箭、矛、盾、耳環等小件飾物,可以拆卸,易于運輸,購買時若發現缺失,應當場索取。
四是砍價。對于選中的工藝品,一定要砍價,一般說來。這個工藝品市場上的木雕價格相對低廉,但問題是攤主一看是外國游客,第一口的價格絕不會低,甚至是天價,所以,盡量不打無把握之仗,先看看別人成交的價格,做到心中有數后才去爭價,講價時不要對半砍,先從出價的二分之一處砍起,再見機行事。大致說來,半米高的普通烏木雕每尊約值人民幣100元左右,精品為150元,鑲有象牙片的要在200元之外了,越大的越值錢,但購買時要考慮體積和重量等運輸條件的限制,畢竟登機前行李箱是限重的。順便提一句,木雕帶回中國后,每三月擦一次油、橄欖油、色拉油或皮鞋油均可,以防木雕出現干裂現象,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尤當注意。
玳瑁是深水海龜中的一種,恐怕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由玳瑁片制成的工藝品很受人們的青睞。莫桑比克東瀕印度洋,海岸線長達2,500多公里,有5—6種各類海龜游弋在近海處。6·25工藝品市場上普遍的海龜殼常有,價格也低,玳瑁殼卻不常見,只能碰運氣,而由玳瑁制成的飾件則充斥市場。
對于外國游客而言,市場上的象牙攤位可謂是風景這邊獨好,有象牙制成項鏈、耳環、手鐲、戒指等裝飾品,有以大象、鱷魚、犀牛等野生動物為原型的象牙作品,有半米至1米多高的原牙,也有已經雕成的整根牙雕。戒指售價合人民幣15元左右,寬手鐲在100—200元之間,原牙及其雕成品因其長短、粗細的不同價格有高有低,從幾十美元到幾百美元不等。總之,象牙及其工藝品擺到地攤上,價格相當低廉。但是,對于大件象牙雕刻品,只能將其當成一道風景權作觀光,不要動念頭去買,一是因為象牙交易在此屬于非法買賣,別看莫桑比克人在此擺攤幾十年沒問題,但作為外國人的你一旦被警察發現購買大件象牙成品,問題也隨之而來;另外,1989年10月在瑞士洛桑召開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大會,通過了關于把非洲象作為瀕危野生動物,其象牙及其牙制品嚴禁國際貿易的規定。我國也是《公約》成員國,當你轉機或回中國時,這些違禁品同樣難進國門,這種行為也屬違法行為,將面臨高額罰款、甚至蹲監的危險。
除上述列舉的木雕、玳瑁、象牙制品外,另有其它近百種工藝品,形形色色,琳瑯滿目。例如,有千奇百怪的海洋各類貝殼、有大小尺寸不等的布染畫、有包括孔雀石在內的各色石雕、有木琴等一些民族樂器,等等。這里是認知莫桑比克的一扇窗口,從中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民俗風情、歷史傳說、宗教文化、動物百科、音樂舞蹈、服裝飾品等社會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和見多識廣的經歷,說不定從中還能淘到一、二件頗有價值的珍寶呢。
莫桑比克國家美術館之行
一個天色陰晦的下午,我來到莫桑比克國家美術館。美術館位于馬普托市胡志明大街(Avenida Ho Chi Min)1233號,僅有兩層展廳,除星期一外,每天下午2至6點免費對公眾開放。
進入館內,展廳陳列室空無一人。這不奇怪,雖然美術館是這個國家藝術的最高殿堂,里面陳列著一些不僅在莫桑比克同時在國際上也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畫家或藝術大師們的作品,但莫桑比克畢竟仍是一個落后的非洲國家,在物質文明尚欠發達的國度,就別苛求高雅藝術會有一定的市場或有較多的民眾來捧場,所以,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冷意與空曠油然而生。
二樓展廳被分隔成兩間陳列室,最外面的一間較小,樓梯口上方掛著一幅巨大的馬蘭卡塔納·恩戈文亞(Malangatana Ngwenya)的油畫,非常醒目,其余四周是一批中青年畫家于2003年和2004年新創作的10幅油畫和繪畫作品。與其它陳列室不同的是這間畫室內除馬蘭卡塔納的1幅油畫外,其余作品全部對外出售,價格在幾百至上千美元不等,給市民一個收藏或進行文化投資的機會。
二樓靠里是一間較為寬敞的展覽室,陳列著莫桑比克最著名的藝術家們的經典作品。門內右邊懸掛著包括“一位母親的哭泣”(A Mother’s cry)在內馬蘭卡塔納的4幅油畫,占據展廳黃金位置。馬蘭卡塔納是莫桑比克藝術領域內一位高產的權威畫家,不但以其油畫、繪畫和水彩著稱于世,而且在雕刻、陶藝、掛毯設計、雕塑和壁畫創作也頗有建樹,同時,他還在詩歌、舞蹈、演藝和作曲等方面也留下藝術軌跡,被國人認為是莫桑比克甚至也是整個非洲最好的藝術家。
陳列室中央位置擺放著阿爾貝托·希薩諾(Alberto Chissano)的2件名為“無題”的木雕作品,他是莫桑比克偉大的雕刻藝術家,享有一定的國際聲譽。希薩諾的雕刻材料一般取自于優質硬木,但有時也使用鐵和石塊,他習慣于采用樹干進行創作,因而成品或高或寬,一看就是大手筆,所有作品均以“無題”來命名。
展廳的南邊一字排開掛出的7幅大幅油畫占滿了大半個墻面,作者均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在國際畫壇上享有一定聲譽的女畫家——貝爾蒂娜·洛佩斯(Bertina Lopes),她的油畫作品在美術館內展出的數量也是相對最多的。貝爾蒂娜的作品以油畫為主,有時也制作陶器、蝕刻畫和青銅畫,在歐洲各國展出的次數最多。她是莫桑比克國家美術館成員,作品被世界各地特別是葡萄牙、意大利、美國及莫桑比克的公共機構和私人所收藏,現常住羅馬。
看完二樓展廳,我下到一樓,一樓分為大廳、兒童作品展覽室和藝術品展廳三部分。大廳一側放有兩個柜臺,出售工藝品、T恤衫和美術書籍,唯一的一名售貨員同時還擔當照看整個美術館的重任。樓梯旁擺放著希薩諾的2件“無題”木雕,其中一件高達3米左右,這名工作人員介紹說它是用一段名為Umbila木的樹干雕成。兒童展覽室陳列的全由兒童創作的繪畫,面向小觀眾,非常稚嫩,對我來講并無看點,而另間藝術品展廳很大,陳列著莫桑比克藝術界重量級人物的作品,為館內主要的展區之一。一進門,便可看見拉菲爾·恩卡屯加(Rafael Nkatunga)的木雕作品,他是莫桑比克北部出名的馬孔德族人,他的木雕明顯的帶有Ujamaa式的風格。美術館內共展出20件馬孔德族人的雕刻藝術品,這也說明他們的作品不但在工藝品市場上聞名遐邇,而且在該國的藝術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樓展區內還陳列了6件雷納塔·薩迪巴(ReinataSadimba)的陶器和其他知名畫家的20幅油畫,如維克多·索薩(victor Sousa)、納圭貝(Naguib)等。展區內另隔出兩小間作室,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見到藝術家們是如何進行創作的。
(責編 郭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