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網絡就不能生存?那有可能是你的企業出了問題。
短短1個月,因中國臺灣地震導致部分海底電纜受損,所引起的互聯網和通訊中斷成了網絡上最熱門的查詢關鍵詞,這倒進一步加劇了網絡的擁擠。正如4年前的那場SARS使人們見識到了網絡的力量,網絡教育、網絡醫療等各種互聯網應用受到廣泛歡迎一樣,這場地震又使人們回過頭來認識到數字化生存的窘迫和局限,下一步會引起什么連鎖反應呢?
讓我們首先從技術方面考量。《華爾街日報》分析道,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近年來全球光纜投資放緩有關。20世紀90年代電信業熱潮時期,電信企業大量鋪設光纜,但實際需求遠遠沒有達到預想的程度,有些企業因此破產,光纜投資也隨即放慢下來。言下之意是,這場危機終于使人們認識到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恰如“9.11”之后,存儲業被高度重視一樣。這對電信企業適用,而一般的IT企業,則無力承擔這樣的責任,面對的是 “在既定的道路上如何跑車”的問題。
這次斷網,最頭疼的是MSN,而最受益的是QQ和Gmail。MSN自不必說,因為服務器遠在美國,線一斷,連線的風箏也就斷了。QQ也不必說,在被網絡隔斷的“大局域網”里,它當然是有效的,只要不與國外聯系。最神奇的是Gmail以及Gtalk,短暫的延遲之后,很快就恢復了正常。據Google的一位中國工程師介紹,這得益于其設計原則和理念。Google歷來是一切東西都要自己造,包括操作系統、計算平臺。這次Gmail就是得益于Google自行設計的分布式文件系統,Gmail在全球有多個存儲結點,任何一處發生問題,另一處就會即時備份并替代,從根本上解除了地域之憂。
按常理而言,互聯網的誕生是為了防止冷戰,最基本的網絡協議TCP/IP原本就是按分布式設計的。但自從有了WWW之后,山頭林立的網站成了互聯網的主體,門戶成了最時髦的、最受網民歡迎的實體,大量的互聯網流量涌向一個特定的IP地址。一旦發生大事件,大家都訪問不上。之后P2P開始泛濫,流量逐漸占據了一半以上,但又局限于下載這樣的非典型應用,主流的應用仍然是集中式的。這種狀態如千年蟲一樣,解決它是需要耗費不少精力的,斷網事件對未來的CIO如何規劃分布式還是集中式的網絡,應該是上了最好的一課。
對于CEO而言,所引起的思考更有啟迪意味。和幾年以前還需要推廣互聯網不同,現在的新生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恨不得把所有的業務都一股腦搬到網上來,因為網絡便宜、方便,業務的網絡依賴癥越來越嚴重。很多企業,如果離開網絡,甚至正常的業務也不能開展。斷網又給他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很多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已經建立了穩健的模式,甚至經常不想被稱做“互聯網企業”。最典型的比如攜程,90%以上業務依靠電話,而它的核心競爭力是流程和服務,而不僅僅是網絡工具。在業務的發展方面,也有典型的例子,比如早期的3721和阿里巴巴,他們每個小縣城、每個樓房的地毯式營銷,雖然看起來很煩,但從另一方面看又給了那些完全不懂互聯網的中小企業一次培訓的機會,相比省力、時髦而簡單的網絡營銷,他們的模式無疑更適合國情,也更加健壯。
路漫漫其修遠兮,派船出海,把光纜撈上來,再修好,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企業都可以進行反思。IT技術正是在這一次次反思中發現機會、得到改進、從而改進商業本身。當年數字革命到來之時,曾經有人搞過“72小時網絡生存試驗”,而現在是需要搞一次“網下生存試驗”的時候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歷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