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喧鬧的互聯網領域,中國制造網是一個更貼近“傳統”的企業。
20 07年1月9日,外貿B2B電子商務平臺中國制造網與擁有129年歷史的瑞士通用公證行(SGS集團)在北京簽訂了排他性合作協議,在其平臺上正式推出了一項名為“認證供應商”的服務。至此,B2B類電子商務在誠信認證方面又多了一個探索方向。
一直以來,誠信問題始終是制約電子商務領域發展的一道關卡。大量供應商的紛紛涌入,讓這一市場變得魚龍混雜。在此之前,業界在誠信方面的做法以阿里巴巴的模式為主。早在2002年,阿里巴巴便推出了“誠信通”服務,通過幾家來自國內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對會員提供的企業信息內容進行核實。這一服務后來被證實不僅從一定層面促進了阿里巴巴會員及交易數量的增加,而且還成為其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誠信通的會員費為每年2300元人民幣。
而一直著眼于國內貿易、發力于企業商情咨訊的慧聰網,也在通過大力發展核心平臺“買賣通”來發展付費會員。這項集成了IM的線上線下綜合服務,逐漸對阿里巴巴的誠信通服務體系構成了威脅。
但是,類似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對于外貿類B2B電子商務而言,許多海外的買家很難通過簡單的企業信息面的認證,來了解一家國內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持續的質量記錄等方面的信息。過去,常有外商到中國實地進行考察,而這種做法無疑是成本巨大的。
認證的新方向
在這個背景之下,中國制造網新推出的這項實地認證服務,顯然為業界指出了一條新路,在試用的幾個月時間中,就受到了來自海外和國內的密切關注。這種新的做法,也為整個電子商務業界提供了一個新的誠信樣本。
中國制造網推出的“認證供應商”服務,是一種非強制性審核認證服務。與該行業內其它電子商務公司采取的非0即1的認證方式不同,該認證并無“通過”和“不通過”一說,而是較為全面系統地對一個企業進行實地調查,通過一份詳細報告的形式,對企業的各項能力進行總結。也就是說,不同的企業在報告上呈現出的內容是有差異性的。
無疑,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SGS為這一認證增添了很多砝碼和權威性。據中國制造網負責銷售的副總裁許劍峰介紹,這項服務推出后,將由SGS的專家到企業處進行實地認證。除了進行基本面信息的確認之外,還將對該企業的生產能力、外貿能力、持續質量問題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能力認證。“認證的內容并不受企業本身或中國制造網控制,即并不等于說企業交了認證費就會‘萬事大吉’,而是會展示給采購方一個全面而真實的分析評估報告。”此外,SGS還將根據其多年與采購方打交道的經驗,指導供應商們步入一個更新的臺階。
這樣的報告顯然是遠隔重洋的采購方十分樂見的事情,這一消息一經傳出,就有許多來自國外的買家在其網站上留言表示贊同。而出于對SGS的信任,他們甚至不介意為每份報告支付一定的下載費用。這一對買家收費的模式在業內還屬首創。許劍峰表示,作為一項新的增值服務,該服務將在中國制造網的高級會員中推出。無疑,這也將為該企業打造一個新的收費渠道。
低調賽手
在外貿行業內闖蕩了11年、做外貿B2B電子商務平臺已8年的中國制造網,行事低調而樸素。在非業內人士的圈子中,極少有人知道這家位于南京的老牌互聯網公司的名字。
在當前B2B電子商務也開始像搜索引擎、網絡游戲一樣火爆之際,中國制造網的過分“安靜”似乎有些“不合情理”。與如今喜歡炒作自己、并借此而提高聲望及市值的眾多互聯網公司風格大不相同,中國制造網的“謹小慎微”使其看上去更像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公司。很少在大眾媒體上做宣傳,也從未陷身于有關B2B發展的口水戰之中,而只是悶頭做著自己的事。

“我知道我們跟現在的一些互聯網公司相比,顯得不太一樣,甚至有點另類。”沈錦華笑著說。而回顧這家公司的歷史,幾乎每走一步都與用戶需求的推動有關。1996年,沈錦華和他的創業團隊在南京創立了焦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那個互聯網剛剛興起的年代,這家公司一開始主要著眼于為外貿公司建立網站提供技術服務。但很快,他們發現外貿人員由于與國際客商交流的關系,很早就通過接觸電子郵件認識到了互聯網的價值,他們開始調整了方向,把自己定位于為外貿出口企業服務。1998年,中國制造網(made-in-china.com)正式創辦,從此踏入B2B領域。
正是因為專注和務實,中國制造網目前的注冊會員人數已經超過100萬,其中海外會員量占據過半;而用以衡量實際營收的收費會員數也已近萬。這樣的規模在外貿類B2B電子商務平臺當中,實力已不可小覷。“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用戶是否選擇你。”中國制造網總裁沈錦華如是說。
來自用戶的信心
“我們活得很踏實。”在用戶大會上,一些真正從B2B電子商務中獲益的中小企業主發自肺腑的感謝,讓沈覺得很踏實。蘇州一家連續3年續約的外貿公司,在中國制造網推出TopRank服務之后,做成了三四十筆訂單,金額達到100多萬美元,把腳手架賣到了中東和歐洲。而據介紹,類似的例子在中國制造網上數不勝數。正是這些用戶堅定了中國制造網的信心。
沈錦華對于中國制造網的管理風格似乎顯得有些保守,但卻如同靜林間的細雨一樣,無聲潤物。“從2003年開始,中國制造網已經開始實現收支平衡和盈利。而此后的每一年,我們幾乎都是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長。”許劍峰如是說。
現在看來,外貿類的B2B電子商務絕對是一塊肥沃的土壤。據易觀國際最新《2006年第3季度中國B2B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B2B市場2006年第3季度市場規模為4.51億元,比上季度增長16.48%,其中外貿細分市場達到3.11億元,比上季度增長15.97%。而根據2007年1月9日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0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6.9億美元,前10個月私營企業的出口達到了1357.2億美元,同比增長達50.6%。
在這樣的圖景襯托之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對手瞄準了B2B的市場,其中不乏資本背景雄厚的競爭者。但一向沉穩的中國制造網對此卻并不感到擔心,“這個行業的用戶是有忠誠度的,需要長期積累。不是拋出一個概念,放些誘人的內容來吸引眼球就可以獲得用戶認可的。用戶很現實也很穩定,現實是因為他們只看服務商能不能給自己創造價值,穩定是因為他們從不輕易放棄一個能給自己創造價值的平臺”。沈錦華笑言:“如果現在從頭再來,我們都沒有信心能夠再做出一個中國制造網。”另一方面,B2B的門檻也在逐漸變高。在阿里巴巴、中國制造網這些先行者們的共同努力下,行業的服務標準事實上已經形成。如果不能達到同樣的運營品質,后來者很難找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