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追捧為提高互聯網訪問速度的好事,在地震后突然變得敏感起來。
中國臺灣海域的地震風波尚未止息,互聯網上的一次小余震又襲來。一則“美國公司監視中國網民”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在這個話題中,域名管理公司Verisign的名字反復地被提及。2006年12月,這家公司宣布與中國網通合作,在中國建立一個根鏡像服務器。然而,原本被媒體追捧為提高互聯網訪問速度的好事,在地震后,一夜之間成了一樁帶有政治意味的事件。的確,一次由中國信息產業部與美國商務部推動的商業合作,多少帶有些政治意味。早在2004年,Verisign就與信產部就建立根鏡像服務器的計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然而,互聯網的脆弱與此無關,因為Verisign帶來的只是一臺域名解析的鏡像服務器,而維系我們和大洋彼岸物理聯系的仍然是海底光纜及衛星通信。根鏡像服務器解決的問題是,使我們能夠在國內完成部分域名解析,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國發往美國的數據請求,提高互聯網的訪問速度。仔細想來,網民們所討論的“安全”,似乎悄悄地被偷換了概念,從普通人使用網絡的可靠性變為了國家的信息安全:根鏡像服務器中的日志文件和程序文件都要由Versign從美國直接管理,中方沒有管理權限。
兩個層面的“安全”并非孤立存在,但國家的信息安全隱憂也不是由外國人運營中國的根鏡像服務器所帶來的,而是自互聯網誕生便已存在的。我們又繞回了互聯網的控制權這個爭論多年仍然無法落定的問題。在互聯網領域,美國擁有天生的霸權,因為它原本就是美國軍事研究的成果。目前全世界共有13臺根域名服務器(DNS),其中美國10臺、歐洲2臺、日本1臺,由美國商務部投資設立的準獨立公司ICANN進行管理,即使Verisign這樣的頂級域名運營商也要受制于它。
在層級式的域名解析體系下,網絡請求最終仍需到達根服務器。中國尚沒有DNS,但已有兩臺根鏡像服務器,分別由國際互聯網協會ISC和瑞典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建立,由一家美國的商業公司再設立一臺根鏡像服務器,安全隱憂并不會比過去更大。我們一直希望改變互聯網世界的美國單極格局,但這最需要的是DNS,而無關根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