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經理人的挑選過于講究“職業化”,而沒有將在中國的業務開展作為創業來做,可以說是諸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失意的一個癥結。
在IBM公司迄今已經工作了39個年頭,在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的職位上一干就是11年零4個月,周偉在2007年正式進入半退休狀態,留下的是這樣一個令人驚嘆的紀錄:從一而終,一輩子的全部職業生涯都在一家跨國公司里,也許算得上是華人中在跨國公司最“長壽”的職業經理人了。
這些年,職業經理人的跳槽、下課紛紛擾擾,像娛樂新聞一樣熱鬧。在這樣的背景下,周偉的經歷算得上是個奇跡。據周偉自己說也不是沒有“厭煩”的時候,但“慢慢體會到,你轉換工作和留在一家有舞臺供你施展的公司,實際是一樣的。”而最重要的是,在得到擔任IBM中國區總裁的機會后,周偉將“幫助IBM在中國建立起未來全球最重要的一部分市場”看成了自己的一項充滿成就感的事業。
在IBM有一個傳統,工作超過30年的員工,名片上才能夠印上深藍的立體IBM徽章,作為對他們忠誠和貢獻的彰顯。對于一個經理人來說,與其在喧嘩和騷動中不斷尋找自己的位置,不如像周偉這樣,光榮退休的結局也未嘗不是一種值得自豪的功成名就。
職業經理人的穩定性看起來與一個企業的歷史長短和文化厚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從這些年的案例來看,最動蕩的總是那些年齡不超過30歲的年輕公司,最穩定的總是那些百年企業。
惠普的孫振耀1982年進入惠普,從普通工程師做到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工齡也已有25個年頭,在中國區總裁的位置上已經7年,大有趕超“周前輩”的架勢。
而年輕的跨國公司往往進入中國的時間總共不過十來年,擔任過中國區總裁的人選,數數卻有一長串。中國區總裁的職位一兩年一換,如日中天之如微軟、甲骨文這樣的公司,其中國公司也一度成為令人談虎色變的“職業經理人的泥潭”。這倒是和公司的年少氣盛與急躁非常合拍。
伴隨這些年國際互聯網巨頭在中國紛紛折戟沉沙,這些更年輕的跨國互聯網公司取代微軟、甲骨文成為了最動蕩的職業經理人戰場。其中國區總裁的更迭速度更是縮短到了一年甚至幾個月。2006年10月,謝文在雅虎中國總經理的位置上甚至創下了僅僅停留了1個多月的紀錄。
和微軟、甲骨文相比,互聯網公司是新的“暴發戶”,Google在誕生后的第8個年頭,市值就超過了老牌的IBM公司。2007年1月12日,其股價已經攀升到505美元,市值高達1546億美元。在火箭般的成長速度下,公司往往會變得更加自負,中國區總裁要想根據中國的國情作出適當的圓通,說服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要面對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和挑戰,在中國面對的競爭對手是本土的野心勃勃的創業群體,如果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只能按照全球總部的意思一板一眼地照貓畫虎,怎么可能是這群“土狼”的對手呢?
如家連鎖酒店的CEO孫堅不喜歡別人稱他為職業經理人,而自稱為職業事業人,在他看來,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后者要有創業者的無私心態和主人翁情懷。其實,跨國互聯網公司需要的恰恰是這樣的人。對職業經理人的挑選過于講究“職業化”,而沒有將在中國的業務開展作為創業來做,也可以說是諸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失意的一個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