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收入分配理論在新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下,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系統化的過程。收入函數工具、動態研究方法和政策研究等內容對于解釋和改進當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收入函數;職業分布模型;人力資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4-0161-04
一
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實踐,證明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市場連續出清假設與現實不符,美國政府采取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也并未消除經濟的周期波動。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思考產生這些經濟問題的根源及相應政策的選擇,并對市場機制表示懷疑,新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新凱恩斯主義的基本政策主張是政府必須干預經濟。由于市場經濟中調整過程過于緩慢,如果出現了將導致持久效應的巨大沖擊的話,那么政策干預就是必要的。除了強調并解釋名義工資和價格的剛性外,新凱恩斯主義還特別重視經濟體系在其它方面的不完全性。例如經濟中存在的工資和價格的實際剛性、不完全競爭、不完全市場、異質勞動以及不對稱信息等。這些都是新凱恩斯主義用來解釋宏觀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這些重要因素在這一時期美國具體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20世紀90年代美國勞動者的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民人口不斷減少成為長期趨勢。鋼鐵與鞋子之類的產品已不再是美國制造業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計算機及其運行所需的軟件。異質勞動這一因素在職業與行業工資差別的研究中顯得尤為突出。自1980年以來,學者們對行業工資差別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試圖確定這些差別是否與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相一致,試圖為其它的工資決定理論提供支持(Alan B. Kreuger and Lawrence Summers,1998;William T. Dickens and Lawrence F. Kats,1987)。Erica Groshen(1991)總結了行業之間與行業內部存在工資差別的各種跡象,并總結了五個原因,包括能力、補償性差別、隨機變化、效率工資和議價。Sattinger(1996)研究了勞動力市場如何把工人分配到不同崗位這一經濟問題。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工資不僅僅是對擁有能力或人力資本等要素的回報,而且也是在經濟中起著分配作用的價格體系。Edward Funkhouser(1998)認為,由于工資差別的存在,對不完全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考察有必要沿著Heckman and Sedlacek的實證Roy模型的方向對勞動力市場作出詳細說明。這一任務是由Th. Magnac(1991)來完成的,但是他的研究并未對競爭問題做出最后定論。當然,在不同行業存在不同的工資均衡這一事實并不表示勞動力市場是競爭性的;它只不過使問題的決定更加復雜。Paul J. Devereux(2000)指出,公司內部的任務分配會反映商業周期波動。工資函數既取決于工人的分布,也取決于職業的分布,所以職業分布的變化會改變工資函數和收入分配。Robert Shimer(2005)研究了異質工人在異質工作之間的分布。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匿名性,工人在申請工作時會采取多種策略。兩個工人可能會申請某一個職位,而一個完全相似的職位卻可能沒有人去申請。這一模型會產生相稱的配合,使合適的工人與公司類型之間處于一種積極但并不完全的關系。它預計工人的工資會隨生產力水平提高而增長,公司的利潤會隨其員工的生產力提高而提高。
教育與收入之間的關系成為這一時期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重點。James Heckman, Lance Lochner and Christopher Taber(1998)建立了一個把不同集團、需求變化和人力資本積累結合起來的模型,并利用該模型來對變動的工資差別作出解釋。這一模型認為工人特征是由教育投資選擇內生決定的,克服了分配模型的主要缺點。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可測量的工資率并不反映經濟中的技能價格。因此可測工資中的技術差別既是對投資的反映,也是對需求變化的反映。測量和模擬表明該模型的估算結合了包括技能偏見的技術變化,符合近期大學——高中工資差別與不平等的實際。Andrew Weiss(1995)對教育與工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評論,試圖找出表現兩者關系的證據是符合人力資本理論還是信號模型。他對分類模型(信號模型和過濾模型)是如何解釋這些證據的、分類模型的替代理論以及經濟學家們對分類模型的批評都進行了研究。Orley Ashenfelter and Cecilia Rouse(1998)使用從兩人研究中得出的數據再次審視了能力與學校教育對收入的影響。他們的模型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擁有大致相當的能力的個人也有著同樣的教育投資。他們估算出學校教育對能力相同的個人的平均回報率約為每年9%。
此外,學者們還著重研究了家庭、組織和社區等非市場因素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家庭結構也是不平等和貧窮的決定因素之一(Lynn Karoly,1993;Sheldon Danziger and Peter Gottschalk,1993)。首先,妻子收入與丈夫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會增加家庭間的不平等。但是,Marcia Cancian,Sheldon Danziger and Peter Gottschalk(1993)發現妻子收入的凈影響趨于一致。更多的婦女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中來,減少了已婚婦女之間的不平等,增加了女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份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已婚男性間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就是子女的數量,這通常用福利比例以及家庭規模和構成一定的條件下家庭收入與貧困線的比率來表示。女性主導家庭的增多也會導致子女的貧困和不平等。這在美國被稱為“貧困的女性化”。Robert I. Lerman(1996)指出,在1971至1989年間,子女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有一半是由結婚率的下降引起的。Dennis Snower(1998)指出,很多分配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組織的變動。在“組織革命”的大標題之下,Snower提到了“生產組織、產品設計或營銷組織以及企業內部的權威組織的變動”。物質資本的變動包括多用途機器、程控制造設備、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等。其它的變化包括信息技術、人力資本、偏好與勞動的劃分。結果,“組織革命”增加了對一系列新的勞動特征的需求,導致收入愈益分散化,提高了教育工資津貼。Steven N. Durlauf(1996)通過引入“社區效應”發展了代際投資的人力資本模型。“社區效應”的產生是因為當地的稅制會影響學校的財政,諸如有錢人和榜樣力量之類的社會因素會影響以后的收入,而且父母會對居住的社區進行選擇。貧民窟和高檔社區的劃分會持續很長時間。在美國,公共教育由當地出資,所以社區的收入水平會影響當地公共教育的數量和質量。Raquel Fernández and Richard Rogerson(1998)對減少人力資本投資差異的教育財政改革進行了研究。由州財政而不是當地財政來出資辦教育會使公共教育經費均等化,這會使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更有效,也會減少人力資本積累中的不平等。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聯系比以往更加密切。美國優勢領域的高科技產業工人情況很好,但勞動力總體成本低廉的國家帶來的競爭會損害美國傳統制造業的工資水平。Adrian Wood(1994,1995)認為,與發展中國家日益頻繁的貿易是不平等增加的起因。例如,低技術含量產品的進口會減少對低水平勞動的需求,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則會增加對高水平勞動的需求,這會帶來更大的技術工資差別。Wood指出,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會使對低水平勞動的需求減少20%。Jeffrey G. Williamson(1998)通過研究全球化和人口統計在長期里對不平等的影響,從新的視角研究了Kuznets假說。Williamson首先研究了人口統計變遷(不同時點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對人口增長和勞動力人口比例的影響,并把這些因素與東亞奇跡聯系起來。從非熟練工工資與每個工人的全要素報酬之間的比例關系中,可以觀察到全球化(通過貿易和大規模移民)的不平等效應。Daniel Chiquiar and Gordon H. Hanson(2005)使用墨西哥和美國的數據(1990-2000)來檢驗Borjas的反向選擇假說。這一假說認為非熟練工趨于從技術收入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流向技術收入不平等較低的國家。他們的研究發現,在美國的墨西哥移民比留在墨西哥本地的墨西哥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更高。
以上具體收入分配理論的發展是美國經濟實踐的一種反映。克林頓政府為減少財政赤字,推出了全面增稅的緊縮政策,主張對富人征稅進行再分配,增稅的范圍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在美國有史以來最長久的經濟增長中,美國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都隨之提高,貧困率下降。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人力資本和要素分配產生了影響。增長帶來的股市高漲增加了資本的收益。工人從傳統制造業流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行業與職業間的工資差別日趨明顯。公共教育已經成為與收入分配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
二
布什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與自由主義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政策:既要求通過政府干預來刺激景氣,特別是通過大幅度減稅來增加消費者開支和企業投資,勞動經濟增長;又注意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放松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和限制,削弱市場壟斷,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和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位家庭收入在布什時期是下降的,勞工報酬總額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同上世紀60年代一樣低。當前,在對抗不平等的呼聲愈益高漲的美國社會,學者們關于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兩種趨勢:一是正在由經濟學研究對象向作為全部社會科學學科研究對象轉型,其代表人物為Amartya·Sen;二是在對收入分配政策的實踐性研究中,把理論問題與影響不平等水平的可行措施聯系起來了,其代表人物為Assar Lindbeck。
Amartya·Sen的平等觀,是對一個深刻的經濟倫理的探討。他認為平等觀需要面對兩個重要問題:為什么要平等?什么方面平等?而后者應當是平等問題的核心。把“什么方面的平等”提到核心地位,顯示了分析平等問題的方法論轉變。衡量平等實質上是一個“空間”選擇問題,亦即從各種變量(收入、財富、效用、基本善、資源、福利、自由、權利等)中選擇比較的基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爭論不在平等本身,而是由于選擇不同變量所引發的。Sen的關于衡量尺度的多元性觀點,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深層次差異——人們對個人利益概念的多樣化,以及人們價值目標的多樣性。既然平等是多樣化的,于是Sen提出了自己的平等標準:即用功能和能力來看待個人利益和衡量平等。功能就是一個人能夠做什么和能夠怎樣生活,包括營養良好、身體健康、避免疾病等最基本的功能,還包括像快樂、自尊、受人尊重、可以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等復雜功能。所謂能力就是在各種功能組合中所能選擇的組合,也就是說能使功能得到發揮的力量。Sen的能力觀拓寬了對個人利益概念的理解,超過了收入、效用、福利的狹隘性,將信息基礎擴展到能力,豐富了我們對不平等和貧困的理解。Sen的能力觀還促使我們重新理解政府行為和公共政策。他認為政府對消除不平等和貧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效的公共政策存在與否影響著人們的福利。另一方面,與以往較多關注個人物質利益不同,Sen主張政府的公共行為應該更多關注個人能力或自由的提高,比如基本教育、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男女平等政策等等。Amartya·Sen的平等觀的最大特點,就是從具體的、經濟學中常見的分配平等出發,上升到哲學平等的高度,再從哲學平等的高度來反觀經濟學意義上的分配平等。
政策與收入分配之間的作用方式有多種。政策傾向于調整收入分配,或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從屬于其它目的(如失業保險)。政策可能會對當前的收入分配產生直接影響,或通過人力資本與其它財產的積累來間接影響收入分配。Assar Lindbeck研究了在收入不平等與經濟效率之間可能出現的交替。這種交替是減少不平等的政策會帶來的后果之一。他的文章綜合了大量與實際問題和分配政策的副作用相關的研究成果,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晚期以來不平等就開始逐漸擴大。這種擴大歸因于“教育與技術之間的競賽”(Jan Tinbergen,1975)。與需求和供給的變化相適應,美國的工資彈性帶來了低工資率而歐洲的工資僵化則帶來了高失業。Lindbeck研究了六種使收入分配平等化的具體政策:提高最低工資,更好的教育及對技術水平低的人進行培訓,減少雇傭低技術水平工人的費用(通過減少薪金總額稅),公共部門就業,增強弱勢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議價力量以及資本收入分配均等化。這些政策中混雜著優點、缺點和降低效率的抑制效應。Lindbeck還研究了可支配收入與要素收入分離的情況,包括稅基和救濟金體制在內的范例對效率或增長會產生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他提出三種類型的改革措施來減少經濟效率的流失。第一,采取更強硬的和更完善的措施來增加低工資工人的可支配收入。第二,實施有利于提高再分配安排的收益——成本比的結構性變動。第三,為支持弱勢群體而減少中產階級的收益。按照Lindbeck的觀點,處于道德上的考慮,增進效率的革新措施應該與對無勞動能力的個人的、更廣泛的再分配結合起來。盡管與當前的方案相比不需花費很大的成本,但是Lindbeck對這樣的一個計劃能否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存在懷疑。
稅收、轉移支付和政府救濟金系統為調整收入分配提供了直接手段。布什的連任將使年收入在20萬美元以上的人繼續獲得較大的稅收優惠。布什政策所依據的理論依據,與里根時期供給學派所主張的“利益逐層滲透”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種理論認為對大公司和大資本實行低稅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布什還把醫療保險制度列為他的重要施政方針,提出用稅制刺激引導人們去購買享有高額課稅扣除的保險單。在養老保險方面,布什曾發誓在他的第二任期要把部分養老保險私有化。就經濟政策而言,布什奉行的是親資本的、新保守主義政策。
三
美國收入分配理論的發展,既具有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一般特征,也反映了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Dorothy Ross提出了“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指出北美獨一無二的歷史環境、政治結構和地理條件使得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不同于歐洲發達國家。二戰結束時美國所處的經濟、金融和技術地位、使美國的優勢得以維系的科學為整個社會所接受、政府和基金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壯大發展,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戰后美國的經濟學。A.W.Coats總結了美國歷史學家對美國學術思想和知識分子的一般特征的評價:厭惡“純粹的”理論和推測性想法,熱衷于“實踐的”或“應用性的”思考;對構建精密的教義理論體系既不感興趣也無能為力;缺乏原創性,尤其是在基礎學科方面。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一直是西方經濟理論發展和政策演變當中不斷沖突、較量的兩大思潮。美國的市場經濟是一種典型的自由競爭與國家壟斷相結合的現代市場經濟。隨著美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愈益成熟,市場經濟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也有所發展和創新。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對收入分配制度進行了相應調整。
在解釋收入分配時,有兩個問題是必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尋找決定個人收入的因素。西方學者們認為,可能的影響因素包括教育、培訓、經驗、生產能力的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等。這一分析的結果通常用統計的收入函數表示出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運用和改進收入函數的數理表達方法并以此為工具來對個人收入分配進行解釋,成為美國收入分配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近年來的研究中,職業、行業和教育對工資的影響逐漸成為收入函數研究中的重點。我國學者的相關實證研究,對資料的收集和統計難以做到最新最全,從而在原因分析中往往僅涉及到其中的一個方面。收入函數作為一種較為直觀的分析工具,有助于我們在掌握了詳實資料的基礎上,對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和原因作為更為系統、全面的分析。第二個問題是對整體收入分配的解釋。在這個問題中,個人收入分配的外在決定因素就成為經濟中整體收入分配的內在決定因素。這些決定因素包括工會、交易、分隔的勞動力市場和其它市場或非市場現象。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收入分配研究在解釋整體收入分配時,在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收入分配的動態研究。在收入分配研究中,一旦引入時間維度,與流動性和長期分配相關的問題就提出來了。無論是通過引入“社區效應”來發展代際投資的人力資本模型,還是研究全球化和人口統計(如移民等)在長期里對不平等的影響,都進一步推進了對收入分配的動態研究。在我國,研究收入分配代際變動的相關資料和分析還極其缺乏,有待進一步補充完善。研究收入分配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改進收入分配,政策研究便成為收入分配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策可能會對當前的收入分配產生直接影響,或通過人力資本與其它財產的積累來間接影響收入分配。對社會項目的評價必須把它對不同收入水平上的異質集團的多方面影響結合起來。當前,與教育相關的人力資本積累政策成為美國學者的政策研究重點。無論是信號模型還是過濾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政策的效果是積極的。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提高教育的公平度才是治理貧困的根本辦法。
當前美國的收入分配理論除了運用收入函數和其它模型,也試圖在分配決定理論中說明各種分配是什么的問題。雖然可以認為福利經濟學標志著西方經濟學中對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進入了制度化研究以及制度實踐的階段,但是這種制度化研究仍然不同于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定量化與技術化仍然是研究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分配論是價值論的引申。要素價值論指出了收入分配的歸位問題,解決了要素分配特別是資本要素分配的合理性。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分配理論研究居民提供生產要素后所得到的收入,其理論核心是研究生產要素的價格如何確定,收入分配決定理論轉化為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理論。影響要素價格的因素多種多樣,機制研究再次被轉化為由函數和模型所反映的要素研究。研究的結果被用于政策,以進一步促進社會分配關系的合理化。馬克思的收入分配決定理論從對剝削與否的研究中得出了價值判斷性結論,現代西方經濟學界從影響因素分析中尋求政策依據,這體現了兩種研究思路不同的研究目的。要對當前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進行解釋,必須把這兩種研究思路結合起來:既要運用制度分析方法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和性質進行研究,也要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掌握我國收入分配的各種數據指標;既要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堅持按勞分配在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中的主體地位,也要正確地看待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經濟剝削,結合按要素分配等手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Michael Sattinger. Income Distribution(VolumeⅠ-Ⅲ) [M].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USA,2001.
[2]Gary M.Walton,Hugh Rockoff.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M].South-Western,Part of The Thomson Corporation,2005.
[3]Malcolm Rutherford.The Economic Mind In America[M].London:Routledge,1998.
責任編輯 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