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理。從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閾下分析,構建和諧社會反映無產階級的執政本質和神圣使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邏輯必然;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實質上是逐步消除國家與社會的對立和矛盾、協調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作用。
關鍵詞:國家與社會關系;和諧社會;社會管理職能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4-0043-03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立足于中國發展實際,展望社會發展未來,做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深得民心,舉世關注。考察和分析和諧社會的視角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從現實的社會發展要求出發來分析其必要性,也可以從未來的社會發展方向出發來研究其重要意義和內在要求。本文試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論視角來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 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論簡介
(一) 國家根植于社會,國家決定于社會并反作用于社會
社會是以共同的物質資料生產為基礎的相互聯系的人類共同體,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社會理論的抽象性和神秘性,揭示了黑格爾關于國家決定社會的唯心史觀。指出,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應該從歷史和現實的過程中去把握,國家的本質問題歸根到底應從“物質生活關系”中而不是從理念中得到解釋。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本質根植于市民社會,國家不是社會的主宰物,而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決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制約和決定國家”。[1]國家產生于社會,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顯著表現為,國家以表面上的調停人的身份,以公共權力的力量管理社會,作用于社會。國家對社會生活具有強大的影響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這種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 [2]國家對社會的反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統治階級維護的公共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二) 國家是“從社會中分離出來的并且日益同社會相分離的管理機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對立矛盾是階級社會的普遍屬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盡管國家在表面上代表全社會的公共利益,以一種共同體的形式出現,但是,它畢竟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代表,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除了階級性以外,國家還具有一切階級社會所共有的一般屬性,即國家本身同社會相互矛盾與對立的基本屬性。恩格斯指出:國家是“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3]p170這種脫離的力量的根源在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階級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以一種虛幻的形式即國家,代表整個社會利益(實質是統治階級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發生對抗。事實上,只有在這樣的對抗下,也就是在剝削和壓迫社會的基礎上,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在階級社會,利益關系的對抗性決定了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與社會的公共利益實現本質上的一致時,也就是在無產階級國家,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和對立才能消除。
(三) 國家未來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消亡,而國家的消亡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態的消亡,社會主義社會是國家走向消亡、回歸社會的過渡階段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產生于社會,最后又回歸于社會。國家是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并為一個“以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為基礎的、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彼?。國家的消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國家由產生到最終消亡,“社會由此經歷一個無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無國家社會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4]但是,國家的消亡是以階級的消亡為前提的,這意味著將有一個階級被消滅,另一個階級將承擔起實現生產者平等自由并按照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任務。這個任務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的肩上。因此,國家的消亡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態的消亡。在無產階級國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國家利益與階級利益之間沒有根本性的矛盾和對立。公共權力逐步由少數社會成員手中轉到大多數乃至全部成員手中并為其自覺運用,最后,“國家又將實現與社會的結合,國家將僅僅作為一個管理機關服從于社會和服務于社會”。[5]
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邏輯必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發展綱要的提出,從現實的政治選擇來看,是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健康發展的要求,是處理和解決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對策選擇,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從反映的階級本質上看,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了無產階級國家的性質和無產階級的執政使命。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主張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直接反映該階級的本質屬性和國家的性質。無產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取得革命勝利成為執政黨以后,承擔著實現生產者人人平等自由并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任務,她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執政使命與無產階級的崇高任務在價值本質上是一致的,反映了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
從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上看,構建和諧社會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邏輯必然。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消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國家的消亡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態的消亡。無產階級必須承擔“實現生產者人人平等自由并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任務”,為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國家最后走向消亡、回歸社會創造條件。我們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體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其價值目標與馬克思提出的人類自由人“聯合體”是不謀而合的,在本質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構建和諧社會,實質上是為國家最終回歸社會、走向消亡做準備,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
(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協調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過程
建設美好家園,追求社會和諧,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實現人與人和睦相處,實現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健康運轉,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我們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為了實現永久統治,也企圖國家與社會的長期穩定與和諧,然而在利益對抗的階級社會里,這是一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愿望。只有消除利益對抗,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這種愿望才有可能成為現實。也就是說,只有在無產階級國家,才能為社會和諧創造條件,才能使這種理想追求變成現實。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被消滅,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這決定了社會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兼容性和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無產階級國家還屬于過渡型的“半國家”形態,還帶有一些原來意義國家的性質,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問題還依然存在。如果不加以防范、限制和克服,就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會嚴重破壞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進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國家的使命就是逐漸消除國家與社會的矛盾,為實現國家回歸社會創造條件。
我國當前提出的和諧社會,從社會學意義上講,“就是構成社會的諸要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6] 其中,當然也包括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健康運行。因此,必須把消除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協調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首先,構建和諧社會,協調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必須堅持人民主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代表無產階級、廣大勞動人民和其他各革命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消除現存制度中一切與人民主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抵觸的東西,保證國家制度的實際體現者始終是人民,保護人民主權、人民根本利益不受任何侵犯。其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公平公正原則,保證人民公平共享改革的成果。通過利益協調機制,協調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的關系,妥善地處理好國家與個人,集體與個人的各種矛盾問題。再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目標,堅持“國家有所不為,社會有所作為”的方針,一方面,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有效政府”,提高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的作用,擴大社會的自我管理的領域和管理職能,提高社會自治能力,為國家權力最終回歸社會創造條件。
三、 構建和諧社會要充分發揮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與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作為社會的管理機構的國家對社會生活具有強大的影響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這種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在階級社會,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為統治階級服務。在無產階級國家,國家代表公共權力領導和組織社會,其使命不在于怎樣完善自己,而在于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逐步消除國家與社會的對立和矛盾,為國家最終回歸社會創造條件??梢?,發揮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作用,是無產階級國家實現其崇高使命的基本條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需要動員包括國家力量在內的各種力量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要求,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讓社會的各種力量都參與到和諧社會的構建上來,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國家行使社會管理職能的作用。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政府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偉大歷史任務。至少有兩個方面使我們有信心相信我們黨和國家政府有能力管理好社會,并最終實現和諧社會。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國家行使社會管理職能所維護的利益與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高度一致。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增進共同福利,不是為了完善自己,而是為了完善社會。另一方面,堅強有力的國家政府為有效管理社會,實現社會和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社會還未發展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強有力的國家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協調社會關系,組織管理社會生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強大的政府不是我們的目的,它只是在社會發展不成熟期間管理社會的有力工具和手段而已。它存在的理由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而不是強大自己。隨著社會發展的成熟,具備自我管理的自治能力時,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也將逐漸退出政治舞臺而回歸社會。正如恩格斯所說:“國家再好也不過是在爭取階級統治的斗爭中獲勝的無產階級所繼承下來的一個禍害;勝利了的無產階級也將同公社一樣,不得不立即盡量除去這個禍害的最壞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會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有能力把這全部國家廢物拋掉”。[7]p13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認識國家的作用,旗幟鮮明地反對那種認為國家將走向消亡,于是可以拋棄國家作用的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同時,也要反對那種認為國家無所不能,包辦一切的做法。既要破除“對國家以及一切與國家有關的事物的盲目崇拜”,又要擺正國家的地位,充分發揮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作用。只有到最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時候時,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才能最終回歸于社會,無產階級國家才能算完成它的使命。
參考文獻: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4][5]王滬寧.政治的邏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鄭杭生.和諧社會與社會學[N].人民日報,2004-11-30.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