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時代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理想信念的集中表現,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榮辱觀整合多元價值,重申主流價值,豐富了道德觀的時代內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內涵;價值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4-0186-03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民族性、針對性和實踐性。反映了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辟概括、繼承和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價值,是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前提。
一、 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時代的產物,它契合了當今時代環境的特征。從國際方面看,一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較量激烈。社會主義從產生之日起就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并在與資本主義的較量中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各種原因,社會主義事業一度遭到嚴重的挫折,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矚目成就,但世界范圍的社會主義事業處于低潮這一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竭力以各種方式在世界范圍內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影響,特別是將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向世界輸送,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受到了這些消極因素的干擾;二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和廣度日益擴大和加深,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交換的程度日益提高,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國際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經濟發展態勢,國家的經濟、科技、人才等資源越來越大地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配置,國家主權、民族獨立的意識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一些人的國家、民族觀念逐漸淡化。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西方社會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 以各種方式滲透進來,形成東西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與激蕩,進一步催化了價值觀念的多樣化。為了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旗幟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重塑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從我國國內情況來看,我國正在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等價交換,互通有無,公平競爭,平等互利;但由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市場經濟還不夠成熟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法制建設相對滯后,市場經濟的贏利原則和競爭原則難免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被用到社會生活領域便會出現急功近利,人際關系功利化,政治權利商品化等消極腐敗現象。使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榮辱、是非、善惡、美丑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實質上也就是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這就需要在新的形勢下,旗幟鮮明地提出新的道德規范,“八榮八恥”正是新形勢下的產物。
二、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涵
(一) 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榮辱觀的基本內容
榮譽與恥辱是對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的一對重要的倫理范疇;其實際內容是反映善惡價值的一種形式。榮辱觀一直是我們民族傳統倫理中最基本的范疇。中華民族的傳統榮辱觀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我們的祖先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形成了一種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民族道德人格,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為世界做出了杰出貢獻。今天,這些可貴的精神和品質更應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加以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八榮八恥”榮辱觀的提出,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新覺醒,它凝聚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精髓,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傳統精神和當今時代特點結合的產物。它體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要求,體現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要求,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結合,是時代發展趨勢和人民意愿的結合。
(二) 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勵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八榮八恥”中“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強調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個人的利益,要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地服務祖國和人民,維護與實現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求每個公民都應該牢固樹立熱愛祖國的觀念,堅持祖國利益高于一切,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對祖國的熱愛化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無窮力量,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運動中去。
(三)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理想信念的集中表現,是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具體體現
理想信念,是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準則。是人的最高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黨的性質決定了廣大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作為“三個代表”的忠實踐行者,不僅要有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本領,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思想素養。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我國社會當前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所應該確立的理想與信念。在改革開放的復雜環境下,一些黨員之所以是非不明,榮辱不分,關鍵在于發生了“信仰危機”。思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就要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把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上,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奮斗當中,堅決抵御不良風氣、不良信息、不良習慣的影響,明榮辱之分,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黨的先進性,理應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保持先進性,一方面必須健全黨內法規,另一方面必須注重道德自律。
三、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價值體現
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是時代的產物,同時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反映,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弘揚,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 社會主義榮辱觀順應時代要求,整合多元價值,重申主流價值
價值取向是價值觀的內核,決定著人們的行為選擇。當前,我國正處于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歷史起點上;正處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時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目標邁進。許多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這個時期正是社會矛盾的高發期、凸顯期,同時,從中國的實際來看,價值多元化是這個時期最鮮明的特征,不同的價值選擇都獲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間。多元的價值一方面擴展了國人的選擇自由,很多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無需背負很大的思想壓力;一方面也在價值折中和多元妥協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許多主流價值被遮蔽和消解,絕對價值被相對主義所顛覆,基本的是非、善惡、美丑界限被雜亂無章的多元價值混淆了。如果沒有一元的、科學的價值導向,人們就會由于主導價值觀的失落引起思想上的失范與行為上的失控,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基于對現實中國國情和未來發展的清醒認識,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整合了當前存在的多元價值取向,建構起社會主義正確的一元價值導向,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 社會主義榮辱觀豐富了道德觀的時代內容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生存、發展都離不開正確道德觀的指導和調節,道德觀不僅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密切相關,更直接聯系著人們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道德觀,道德觀體現價值觀,二者是內在統一的。道德觀對人們行為起影響和干預作用,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主要以善惡評價的方式進行,借助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個體的良心力量自覺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道德觀調節人們行為在空間上具有廣泛滲透性,在時間上具有長久永恒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又需要確立起全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形成維系社會和諧的高尚精神紐帶和良好道德風尚。熱愛祖國、與時俱進,科學文明、團結友善是中國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這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然而,社會上一些人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把腐朽當神奇,把謬誤當真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與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相背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榮辱觀科學的價值導向,深化了道德觀的時代內涵。道德觀主要包括道德判斷、道德評價、道德選擇、道德標準以及善惡、正義非正義等道德觀念多方面內容。利益關系的調整主要是對個人與社會集體的利益關系的調整,道德調整利益關系的特殊性在于:當個人與社會集體、與他人發生利益矛盾時,通常情況下,一個有道德的人總是優先考慮照顧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利益,即“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在必要的時候,一個有道德的人還會為社會集體和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從古到今,在各個社會成員彼此競爭的情況下,一個社會要能夠穩定、協調、健康地發展,相當程度上要依靠道德具有的這種特殊的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的功能。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導向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對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本質在于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集體的辯證關系。盡管集體由個人組成,集體依賴于個人的作用和奉獻;但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個人更需依賴集體,沒有集體就沒有個人利益及其發展。因此,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特別強調集體利益原則,個人利益要自覺服從集體利益。社會主義榮辱觀從本質上講,它所倡導的“八榮”是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導向;所批判的“八恥”是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導向的。
(三)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關于社會發展方向、發展內涵、戰略目標、實現途徑、評價標準、最終目的等一整套有關發展的理論,實現了我們黨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上的理論創新。要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明白:發展的最終目標不僅是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物質利益問題,而且要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抓住了影響人們道德觀念的重要環節,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實現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還可以為全社會的科學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和諧社會體現的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穩步協調發展的社會,就是要讓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成員,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文明進步。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化解人民內部面臨的各種矛盾,而化解矛盾的方法有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等多種手段,但道德對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重要作用。榮辱觀,滲透在整個社會生活之中,不僅影響著社會的風氣,體現著社會的價值導向,標志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而且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個社會有穩定的內在秩序。“八榮八恥”倡導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集體的思想,引導人們努力營造各得其所、心情舒暢、社會安定的氛圍,這必將有力地促進全社會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