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傳播過程;傳播學理論對提高大學生校園文化效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提高傳播者素質、促進文化育人,研究傳播對象、提升需要層次,營造和諧環境、構建科學合理的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模式,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校園文化;傳播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4-0103-03
當前,知識化、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發展與普及,對經濟、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信息的生產、加工、貯存和傳播不僅是經濟領域的關鍵活動,而且對政治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甚至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安危與生存。這使得校園文化關注傳播活動和傳播學成為一種可能,同時又使得運用傳播學原理研究校園文化成為一種客觀趨勢。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審視校園文化,把傳播學的科學理論與方法應用于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的過程。它在一定經濟形式的承載下裹挾著精神、價值、信念等文化因素的交流,給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也給文化安全帶來了隱患。突出表現在文化領域中科學與謬誤并存、精華與糟粕共生、各種性質與形態的文化錯綜復雜,共同構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觀?!敖洕蚧貏e是市場經濟全球化促使那些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價值和政治評價標準的全球化?!蔽鞣絿覒{借其經濟和科技強勢,強行推行文化霸權與文化殖民主義,加緊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美國官方意識形態謀士理查德·加得勒宣稱:“決定美國資本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是意識形態,而不是武裝力量”,“要與我們的對手展開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要在全世界“宣傳美國的理想”,“向全世界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念”。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徹底改變;人口總量繼續增加,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眾多問題。大學生從相對封閉的校園走向開放的社會,在內外環境的雙重擠壓下其價值取向發生了急劇變化,追求個人理想為重,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意識較弱;政治觀念淡漠,疏離主流意識形態;對主導的校園文化帶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緒等。因此,我國高校校園文化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
學校是孕育高校校園文化的搖籃,并通過各種形式去傳播自己孕育的校園文化。在教學、演講、交談、文藝活動、形勢報告、學術交流、社團活動中,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一般都是直接交流,并且由于傳播者在社會權力結構中的優勢地位,使得傳播活動基本在傳播者的有效控制下進行,較多地體現了傳播者的意志,而較少考慮受眾的覺悟層次和理解能力。現代大眾傳播的發展,相當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一般受眾的信息接受心態,這使依靠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等傳統校園文化傳播方式受到冷落。尤其是影視及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豐富了社會信息的傳播形式,也給校園文化如何適應教育對象的思想覺悟和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課題,即校園文化既要考慮傳統教育形式如何與變化了的教育對象相適應,又要考慮利用大眾傳播形式進行的校園文化如何與受眾的特性相適應,同時還要研究這兩種不同形式之間傳播內容的協調問題,以期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二、 傳播學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傳播的過程和特點
傳播學理論認為,信息就是能夠給人們帶來新知識的消息、新聞情報、資料、數據、圖表、密碼之類的東西。傳播作為一個系統,一般由六大要素構成,即傳播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反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則是指高校校園文化信息通過一定的符號和媒介在校園內外的傳遞、接受、交流、分享和溝通的過程。它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輻射性、反復性、間接性等特征。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由傳播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反饋等要素所組成。高校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就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過程;沒有傳播,也就不可能有高校校園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我們把校園文化看作是一種傳播活動和方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從傳播活動的基本構成要素來看,教師、職工、學生個人或團體都是這一傳播活動中的傳播者。傳播者在傳播活動中,采取適當的形式和手段,把具體的內容傳遞給受眾。內容就是主要的傳播信息。第二,從行為過程來看,校園文化的過程,就是組織者和受眾通過活動內容中介進行的以認識活動為主的雙邊活動系統,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信息交流與反饋的雙邊活動過程。組織者是傳播過程的起點,他首先選取信息,在確定好要傳授的內容后,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來發送、傳遞信息。而接收者作為這一過程的終端來參與和接收信息,在收到信息后,對傳播者的信息傳遞做出反饋。組織(傳播)者在發送、傳遞信息的同時接受來自受者的反饋信息,這就是校園文化的基本過程。
當然,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會出現信息失真現象,即所謂的噪聲干擾。根據系統科學的原理,不能把噪聲看作純粹的壞事情,“一切噪聲信號都來自某種真實的過程,可以通過它來了解該過程的狀態、特性、規模、方向等,對于研究該過程的人都是信息。可見,信息與噪聲作為兩個矛盾方面,同樣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這里也就存在噪聲的識別、控制問題。
三、 傳播學視閾中促進校園文化發展的對策
校園文化過程不只是一個實踐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特殊的、主體性很強的教育傳播活動,要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取得更佳的校園文化活動效果,如何張揚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輻射功能,是涉及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主體、受眾、傳播媒介、通道及效果等的問題,也是校園文化傳播與控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為此,必須加強對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研究,建立科學的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系統,力爭達成更好的傳播效果。
(一) 提高傳播者和受者素質,促進文化育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者是校園文化傳播系統中信息的傳播與導控者,一般是指大學里的教師、學生、職工、管理者,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團體。高校校園文化傳播者不僅決定著高校校園文化傳播過程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質量與數量、流量與流向,甚至決定著高校校園文化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校園文化傳播的目的在于使受者的態度、行為、情感等方面產生傳播者所期望的變化。這不僅與傳播者的自身素質有關,也與受者的素質有關。研究表明,對于同樣的傳播內容,來自不同的傳播者和針對不同的受者,其傳播效果往往不一樣,甚至大相徑庭。這主要與傳播者、受者的自身因素,以及傳播的環境相關。
傳播者的自身素質包括:一是傳播者對于傳播內容有關的知識、學術活動的知名度。如果傳播者在受者的心目中是知識淵博、才能出眾或有關問題的專家,那么,在特定問題上傳播者就會比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更容易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二是傳播者的信譽、人格。信譽包括是否誠實、客觀、公正等品格條件,它作為傳播者在受者心目中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一種良好感覺,也可以增強可信性和傳播效果;人格既是校園文化傳播者的內在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又是具有動力性的行為傾向,它對人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可以在人際交往中通過一定的行為表現而影響另一種相關的人格。三是傳播者的社會地位、權威性。對于相同的傳播信息,地位高的傳播者,其傳播效果一般大于地位低的傳播者。這就要求傳播者既要注意創造“精品”質量,又要樹立“品牌”效應,以改善傳播質量,提高傳播效果。
受者是傳播信息的目的地,又是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因而受者的素質也影響著傳播效果。受者的素質是指受者主體接收、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受者應具備以下基本素質:一是積極的參與態度。由于校園文化傳播活動的認知信息的特殊性,它有著相應特殊的傳播媒介和渠道,因而就要求受者必須具有相應的興趣和積極的參與態度,否則會使受者產生置身事外的感覺。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因為受者接收信息后,要對信息進行解讀,還原為一定的意義,才能變成現實的信息,成為受者意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則,只能作為一個潛在的信息而存在著。三是在傳播信息與理解之間、接受與批判之間保持相應的思維張力。
(二) 研究傳播對象,提升需要層次。高校校園文化受者是指高校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的接受者,亦稱受眾,包括書籍、雜志的讀者,報告、講座的聽眾,電視、電影以及種種校內競賽的觀眾。受者并不是對所接收到的傳播內容都完全予以接受,他更多地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去辨別、判斷,進而吸收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不同的受者對相同的文化信息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反應,并產生不同的影響。受者的反應和評價是檢驗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效果和效能的客觀標準。因此,校園文化活動應當正確地誘導受眾者的需要,貼近其生存和發展需要,制定長期規劃和整體安排,而不是裁剪生活,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由于受者知識或能力所限,有時對于先進的文化一時還看不到其重要意義,而且受環境影響變化也比較快。因此也存在提升需要層次和提高思想認識的問題。因此,傳播者一是要搞清楚受者有哪些現實的需要,需要的迫切性、時限性、社會性及需要受環境轉換影響的程度是怎樣的。二是結合社會的要求分清哪些是合理需要、哪些是不合理需要,采取不同方法對待受者的需要。對于正當且合理的需要,傳播者要善于“激發”,使之成為提高受者積極性、創造性的驅動力;對于不合理的需要,傳播者要善于引導和調控,誘發受眾確立正確的需要動機。三是抓住主導性需要,提升受者需要的層次。
馬克思曾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等三個層次;馬斯洛也曾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五個層次。他們認為,只有當下一層需要相對地滿足了,才會有高一層次需要的提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清楚地認識到受眾者的合理需要是處于哪一個層次,哪個需要占主導地位,并通過引導,使之將需要提高到為集體、為國家的思想境界上,正確處理好個人需要、集體需要、國家需要之間的關系。學術性需要、創造性需要和娛樂性需要的統一,應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特點,成為區別于其他類型文化的一個突出標志。
(三) 培養和發展雙向“主體”,實施平等交流。校園文化的主體性包括:一是尊重傳播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二是尊重受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這不僅成為校園文化本體論的焦點,而且成為現代傳播學研究的重心。人們對傳播者主體性的認識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傳播者是整個校園文化的組織者、發起者,他不僅知識較淵博、經驗較豐富,而且由于其社會責任和目的,在校園文化傳播中是一個有目的、有組織、有能力的“始動力量”。實際上,在傳統的校園文化傳播中,這種對“傳播者的主體性”的認識是片面的。傳播者只是校園文化傳播中的“顯性主體”。從某種意義上說,“隱性主體”比“顯性主體”更重要,更具主體性。
真正意義上的傳播者的主體性,是通過反思批判、平等對話、意義建構,調動和激發受者主體性來確證自身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發展水平,使教育生活真正成為促進自身發展的手段;另外,他通過深刻認識和把握“隱性主體”的內容、機制及其運行規律,努力擺脫主體自身創造物的絕對支配。校園文化傳播活動是傳播者與受者之間的認知與情感信息雙向互動交流活動,受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是不容懷疑的。
要培養受者的主體性,一是傳播者要以人為本。即在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不是以我為出發點,而是以受者為出發點,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積極創造有利于進行互動交往的情境,并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方法,引導他們發現自我、改造自我、實現自我,從而培養其主體性。二是傳播者應尊重受者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將其視為一個獨立自主、自由發展的人,而不是把他當成“知識容器”,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校園文化傳播活動的目的不應僅僅滿足于受體的適應性接受上,而應把校園文化的著力點放在提高受體選擇性接受能力上。能否提高受者的選擇性接受能力,是今天衡量校園文化工作效果優劣的基本點。三是傳播者主動引導,合理激發受者的主體性。對受者的愛與尊重并不意味著對受者放任不管,而是在愛與尊重的基礎上,對其主體性加以正確引導、合理激發和有效利用與保護。
(四) 充分利用載體,研究傳播模式。載體是傳播信息的承載者,是聯絡傳播者和受者的橋梁,它必須能夠溝通人們的思想,傳遞傳播者的意圖,并且能夠吸引受者的反饋意見。靈活運用相應的傳播技巧,充分利用傳播載體來組織傳播信息,影響受者,校園文化建設就會產生理想的效果。因為正確的主張必須和良好的工作手段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因此,校園文化活動要把信息寓于一定的載體中。目前的校園文化活動已經使用了錄像、幻燈、VCD、電影、晚會等載體,另外,還要特別注意使用多媒體、網絡、信息高速公路等現代化的教育傳播技術,制作更多、更好的課件,開辟校園文化網站。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各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傳播者、信息、媒介、受傳者這四大要素。綜合其他相關要素,我們提出如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模式(見圖1)。
傳播者通過一定的媒體將傳播內容傳播給受傳者,受傳者又會通過一定的途徑將自己對信息內容的態度和反應反饋給傳播者。傳播者針對不同的傳播對象在選擇傳播媒體和傳播的內容時,可能會思考一個問題或遵循一個原則,即如何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受傳者并不是被動接受傳播者傳遞的信息,他要在眾多的信息中判斷選擇一些適合自己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的有用的信息。傳播者有選擇和組織傳播內容的權力,即哪些信息內容可以傳播別人,哪些信息內容又不能傳播別人,傳播者有主動權,但傳播者又要受到自己是否占有了這些文化信息的制約。傳播者與媒介的關系也是如此,傳播者擁有選擇傳播媒體的權力,但要受到客觀條件——是否占有這些媒介的限制。受傳者有接受或拒絕媒介傳播的內容的權力,但客觀上還必須受到傳播媒介的影響與約束。

圖1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模式
(五) 降低“噪音”,內外協調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微觀文化,它必然受到社會宏觀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計劃體制下,信息來源單一,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方向相同,內容一致,最終都來源于黨和政府,學生的思想很單純、劃一;改革開放之后,信息來源趨向多元化。國際互聯網為大學生打開了信息之門、知識之海,他們與親友、同學、同鄉、社會等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形勢報告、黨課,老師的談心,都只是學生信息流的一部分,而且方向和內容往往不一致,甚至格格不入。因此在信息傳播中,就存在降低失真、識別和控制噪聲的問題。
信息控制指對社會文化和亞文化產生“有害”影響的文化信息進行過濾、封閉甚至隔絕等方式的控制。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傳播媒介的發達,要想嚴格控制各種文化信息傳播已變得很困難,但信息控制還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有選擇地傳播某些有利于鞏固主導文化統治地位和有利于維系原有文化格局的信息,抑制某些誘導人們反叛傳統或動搖主導文化統治地位的、容易造成人的思想混亂的信息,還是可能的。大學成員來自天南海北、各個地方文化圈和各個社會階層,各種文化信息的交匯是構成多彩多姿校園文化的重要因素。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各種控制方式均有不同的適用面,都有其長處與短處,在使用的過程中控制者需要采用多種控制手段,方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信息來源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必然使青年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大學生想的是兼顧個人與國家利益,兼顧事業和金錢,在有矛盾的時候,則表現出較大的動搖和困惑。學校應該自覺地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地調整高校校園文化,使二者和諧一致。
參考文獻:
[1]何增科.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4.
[2][美]理查德·加得勒.在意識形態領域推銷美國[N].紐約時報,1983-3-20.
[3]列寧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