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是社會的組成單元。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指標體系為建設和諧社區提供了一個參照標準,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有力工具。本文首先梳理了和諧社區的理論背景,總結了社區建設的基本理念;然后分析了國內外社區建設的指標體系,提出了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最后,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指出了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功能。
關鍵詞:社區;指標;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4-0025-0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和諧社會注重以人為本,強調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生活在社區之中,整個社會的和諧必須建立在和諧社區的基礎之上。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社區實際情況的指標體系對構建和諧社區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國際視野下社區指標體系和給出一個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框架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研究了一個被人忽略的問題:社區指標體系如何發揮作用,能對社區居民產生什么影響?
一、 和諧社區的理論背景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關于和諧、和合的思想和觀念。《中庸》里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禮記中描繪了一個美好和諧的理想社會。東漢鄭玄解釋說:“同,猶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與“太平”,也就是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經數千年來各種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出的和諧共生理想,已成為以‘和’為核心,兼顧多元、和諧有序、包容開放的一套哲學倫理體系。”
當前中國人民建設中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宏觀的角度說,“和諧社會”涵蓋整個社會,國家層面的經濟、社會政策從這個宏觀層面來協調和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從微觀角度來說,“社會”指的是人類的生活環境,如社區、學校、工作單位等。社區建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民生之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和諧社區理論是社區理論和和諧發展理論的有機結合。而社區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近百年的歷史。
社區(community)概念最早出自滕尼斯(F。Tonnis)。1933年在翻譯帕克(R· Pack)的論文集時開始使用“社區”來反映“Community”的社會學含義,基于帕克的定義,社區用于表示有地域范圍的、人們在地緣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群體。“社區”有別于在血緣基礎上形成的親屬群體,也有別于在業緣關系上建立的企業、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羅伯特·M·麥基弗指出社區是一個“精神的聯合體”。麥克米蘭分析了社區意識的形成及其積極意義。
社區研究日漸成為社會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對社區的定義很多,但其中大都包含三個要素,即:共同的地區要素、共同紐帶和社會交往。《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對于社區要素的歸納為(1)人口;(2)地域;(3)經濟;(4)社區的專業分工和相互依賴關系;(5)共同的文化與制度;(6)居民的凝聚力與歸屬感;(7)為社區服務的公共設施。
國際視野下的社區建設更多的是使用可持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一詞。可持續發展社區運動強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問題在社區層面的有機結合,以此促進社區的整體福利增長,進而保證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社區發展運動融合了健康社區和生活質量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可持續社區的概念是寬泛的,綜合性的。社區發展運動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和定義,每個社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氛圍不同,由于社區的異質性,每個社區選擇不同的發展優先目標是在所難免。這些目標能涵蓋以下方面:廢氣減少,垃圾回收,能源效率和再利用,空氣質量,綠化,污水處理,交通,土地使用規劃,居住條件,經濟發展,政府服務,公眾參與等。在自然環境、資源、人口稟賦、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氣候條件等方面都各不一致的情況下,社區層面的發展計劃當然應該有不同的政策和實踐以適應自身的需要。社區建設中的民主參與至關重要,普通民眾和精英之間關于社區發展的對話和討論是讓社區發展運動獲得普遍支持的關鍵因素。
社區的概念在1986年首次被中國民政部采用,1989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委會組織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2001年3月,“社區建設”列入國家“十五”計劃發展綱要。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現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社區建設已經成為學術界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問題。和諧社區的理論的實踐都在與時俱進。從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視角,社區建設都已經成為研究重點。下表總結了目前國內外關于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理念。
表1: 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

二、 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構建
指標的作用在于提供描述性的、定量的數據。指標能夠描述現狀,發現趨勢,尋找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為政府和大眾提供清晰有效的定量數據和分析,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所以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指標的運用日趨廣泛,在經濟、政治、環境和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重用,甚至成為一種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指標運動”(the social indicators movement)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在國際層面,聯合國制定并定期發表人類發展指數(HDI)和千年發展目標(MDG)報告,涵蓋多個領域多個指標的國際比較,世界銀行每年發布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tors)。在國家層面,各國都會定期公布各項統計數據和資料,其中廣為人知的是GDP、物價發展指數等經濟發展指標。實際上,統計指標已經涵蓋社會經濟生活的幾乎每個方面。而在城市和社區層面,指標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聯合國人類定居中心(United Nation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 UNCHS)與世界銀行在1995年的合作計劃中,為比較世界各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概況,提出一套評價都市發展的指標體系(Urban Indicators Programme, UIP)。目前已有許多城市、私營部門與社區加入UNCHS,利用UIP指標定期監控各地區發展、并評估各項政策,以促進各地區的可持續發展。2000 年, 歐盟和英國分別制定了社區指標體系, “走向社區可持續發展——歐盟公共指標”和“社區生活質量指標”。
表2:和諧社會指標體系

在美國,可持續發展社區指標的一個代表是“Sustainable Seattle”,早在1996年“可持續西雅圖”就獲得了聯合國“社區指標最佳實施獎”。Seattle 市在本市發展戰略中開發了一系列享有盛譽的可持續社區指標。指標參考了社區成員的建議,獲得了當地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學術支持,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分別提供了部分經費,并且還定期研究反饋結果,修訂指標體系,發布年度報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區規劃指標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如California, Colorado,Florida,Washington等地區都紛紛制定當地的指標體系,定期發布評估成果。
現在,中國的社區建設已形成了“沈陽模式”、“武漢模式”、“上海模式”等社區建設的模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建設類型。各種和諧社區指標體系也應運而生,如深圳社會科學院起草設計了“和諧深圳評價體系”;南京玄武區提出了構建和諧社區評價準則,從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6方面,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辦法規定了和諧社區的評價要求;武漢市“社區建設883行動計劃”制訂了具體的《考核驗收評分標準》。
在參考目前國內外各種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到中國社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指標體系的綜合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本文嘗試從社會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環境和社區參與和認同五個方面來構建和諧社區指標體系。表2給出了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上述的指標體系重點關注的是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和社區認同和參與,以客觀指標為主。現代的統計手段能保證上述指標得到較好的測量,國家統計部門也已經指出統計工作進入社區是十一·五期間的工作重點。然而,指標并不能代替行動。和諧社區指標的制定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社區指標體系如何起作用。
三、 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現實意義
和諧社區指標體系的建立并不是問題的終結,一個更為重要而又往往被人忽略的問題是社區指標體系的現實作用,即指標體系在哪些方面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事實上,自從“社會指標運動”以來,關于社會指標的現實意義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社會指標是否能夠影響政策的制定,能否推動指標所體現的價值觀,主客觀指標能否統一,是否過于注重統計手段和數據而忽略了其現實作用。
目前,對指標體系的構建的研究較多,而針對指標體系的現實作用則很少有人進行過調查研究。實踐中,社區指標體系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功能。位于一個相對小的地理區域內,社區居民容易產生有共同的需求和目標,能夠非常有針對性的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居民之間擁有方便的溝通機制和社會關系網絡,可以廣泛的參與,社區建設的組織者由于身處其中,對所在社區的文化、社會結構、人口、政治結構和社區存在的問題可以有相當透徹的了解,獲取社區居民的認同。為了進一步研究該問題,本文采取訪談的方法進行調查。訪談的對象為武漢市A、B、C三個社區的居民和居委會干部共20人,其中居委會干部5人。(“居委會名義上是居民自治組織, 但實際上被建構為對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居民進行管理、控制與服務的權力機構。這種類型的社區一般與行政區相疊合, 成為市政府——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行政架構的最后一環。”)其中A為全國優秀社區,全國文明社區示范點,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訪談問題為:
1. 你是否了解武漢的883社區計劃、883社區建設驗收指標以及自身社區的建設目標?
2. 社區計劃或指標有沒有影響到你和你的家人的日常生活和環境意識?您覺得公布這樣一個指標體系會產生積極影響嗎?
3. 您覺得有一個合理的社區評價體系重要嗎?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如果可能,您是否參與指標體系的討論?
4. 你是否有權影響政策的制定?如果是,你覺得指標體系是否會對你的決策產生影響?
筆者對調查問卷進行了整理和統計,結果表明:(1)由于強有力的宣傳,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武漢的883社區計劃,但是僅有50%的人知道其具體的內容,僅有30%的人了解自身所在社區的具體建設目標。(2)75%的被調查者認為社區計劃增強了他們的社區意識和環保意識,70%的人認為如果能有一個具體和簡單明了的指標體系,會給他們一個更加清晰的參照系和具體的行動標準。(3)80%的人覺得重要或比較重要,大多認為由于社區環境直接關系其生活質量,對社區指標的關注會超過對國家宏觀經濟指標的關心;65%愿意參與社區指標體系的討論,并且認為這種討論對社區的鄰里關系和形成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有著正面影響。(4)參與調查的所有居委會干部認為指標體系會對社區建設產生影響,而且883計劃的驗收指標實際上已經產生了作用。社區指標體系對其政績觀有指導作用,直接影響到干部的決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區這個層面,指標體系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積極作用:(1)合理評價:供一個評價體系和發展觀,能夠回顧社區發展和進步的過程。(2)形成共識:推動社區成員參與對社區未來的討論,促進形成和諧的鄰里關系,增強和豐富社區居民的社會資本網絡,形成對社區現存問題和未來目標的共識,從而改變社區的面貌。(3)優化決策:影響政策的制定,產生積極的政治后果,對社區未來有一個更好的規劃。
社區指標由于與它們服務的社區密切相關,并非空洞和過于宏觀的數據,這就決定了社區指標可以成為構建和諧社區的有力工具。
四、 結語
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相比國家經濟社會的宏觀政策和旨在幫助個人的心理咨詢或資助而言,和諧社區的建設在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推進社區建設,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絡。”要求“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工作,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開展社區群眾性自助和互助服務,發展社區服務業。”
構建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和認同的,和社區實際發展情況相一致的指標體系是創建和諧社區的有力工具。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當前國內的社區指標建設還缺少跟蹤評價、定期反饋和定期發布的社區發展報告,缺乏非政府組織的參與,經費的籌集也大都來自有限的政府投入。國際上的經驗表明,大學、社會組織和專家學者的推動和幫助是構建一個成功的社區指標體系的重要支撐。研究和利用好這一工具是中國學界責無旁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潘岳.中國傳統和諧社會觀[N].光明日報,2006-7-27.
[2]李培林.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J].學習與實踐,2005,(11).
[3]MacIver,Robert M.1917,Community: a sociological study; 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74-75.
[4]McMillan,David W.David M.Chavis 1986,“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4(1)6-23.
[5]徐琦,[美]萊瑞·賴恩,[美]鄧福貞.社區社會學[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3-5.
[6]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電子版)[Z].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7]Bridger,Jeffry C.and A.E.Luloff,1999,“Toward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I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5,4:377-387.
[8]Redefining Progress,2006,the Community Indicators Handbook: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San Francisco,CA: Redefining Progress.
[9]Berke,Philip R.and Maria Manta Conroy.2000,“Are w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evaluation of 30 comprehensive plans.”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66,1:21-33.
[10]文軍.我國城市“文明社區”指標考核體系研究[J].湖南師 范大學學報,2001,(3).
[11]Neighborhoo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Guidebook, www.crcworks.org/guide.pdf.
[12]周長城.全面小康:生活質量與測量——國際視野下的生活質量指標[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3]“Urban Indicators”,http://www.unchs.org/.
[14]Towards a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file - European Common Indicators,ec.europa.eu/environment/urban/pdf/indicators_en.pdf ec.europa.eu/environment/urban/pdf/local_sustainability_en.pdf.
[15]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2001,Local quality of life counts DETR. London.
[16]www.sustainableseattle.org.
[17]www.sustainable.org/網站上提供的case studies,http://www.sustainable.org/casestudies/studiesindex.html.
[18]張衛,張超.論社區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J].學海,2001,(6).
[19]Hart,Maureen,1999,the Guide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Indicators,2nd Edition,North Andover,MA: Hart Environmental Data.
[20]楊敏.社區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研究的新方向[J].學習與實踐,2006,(7).
[21]Edited by Dannial A.Mazmanian and Michael E.Kraft,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Environmental Policy.Cambridge,MA:MIT.
[22]Department of Urban Affairs and Planning,2001,Check Your Succ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Projects.Blacksburg,VA: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http://news3.xinhuanet.com/ 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