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是當今中國的關鍵詞之一。而海外人士如何看待中國農業的現狀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本期對話我們邀請了1位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從中美比較的角度請他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主持人:作為在中國成長起來后到美國深造和工作的學者,您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您認為一般的美國人又如何看待中國?
楊兆雄:我是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后的首屆研究生,在國內時期就親眼見證了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在國外時期也時刻關注著祖國現代化建設在經濟、外交、科學、教育、衛生及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巨大變化。一個占世界1/5以上人口的中國,她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一件幸事,是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偉大貢獻。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強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成就帶來的挑戰,更多在于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和資本市場,而不僅是其生產大國的地位。美國人能夠感受到中國發展給他們的壓力,但美國是一個只關心自己和現在的社會。美國人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本該節省開支,但實際上他們仍大手大腳地花錢。他們在越來越多地動用著比他們窮得多的國家的積蓄。因為這些國家,包括中國,在不斷地用貿易盈余購買美國的低息國債。
一般來說,美國人對中國的關心可以概括為3個方面。一是中產階層的情況,即有可持續支付能力的消費階層到底有多大,這關系到可推廣美國產品的市場到底有多大:二是信用體系的建設問題,這反映中國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三是貧富差距的狀況,反映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程度。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是0.47,美國是0.46,貧富懸殊的程度超過了美國,能否解決包括農民在內的落后群體的發展問題引人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農民,也就是大量的農場主對中國十分友好。因為他們的產品比如威斯康星的大豆、奶酪等都依賴中國市場。他們很愿意與中國人溝通,是促進中美關系發展的民間基礎。
主持人:您知道中國現在正加大力度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根本措施之一。結合美國農業的發展情況,您如何評價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
楊兆雄:雖然中國農業取得了公認的成就,也有很多獨特的優勢,但中國農業目前的現狀,總體上可能和美國100年前的境況差不多。100多年前,美國有大約60%的勞動力是農民。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美國農民的數量逐步減少。上世紀40年代后,美國農業已實現了機械化,戰后朝著現代化、專業化和高科技化的方向發展。目前,美國務農總人數只占全美總人口不到5%,僅470萬人左右。但是美國農場每年生產總值超過了900億美元。農產品出口外匯收入每年達450億美元,是美國外匯來源最大的1個項目。可見美國農業是典型的現代化、國際化大農業。
目前中國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我想其目標也是為了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使中國農業向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農業邁進。這個目標是遲早都會實現的,但關鍵是要抓住時機盡快完成發展過程,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要盡快使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大量的基礎性投入和常規的農業補貼都必不可少。中國近年來加強了對農業的支持和投人,包括取消農業稅也可以說是一種農業補貼的形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力度還不夠大。
主持人:除了大量的基礎性投入和常規的農業補貼之外,農業的形態在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科技的作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美國的農業科技發展情況如何?農業技術推廣是如何進行的?
楊兆雄:美國的農業現代化和國際化,起核心作用的是科研力量。針對國際市場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研發體系,是美國農業產業從生存農作向世界上最具生產效率的農業企業轉移的主要力量。美國農業科技項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資助的,其研究成果成為美國農業發展的支柱。近幾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一直徘徊在20億美元左右,約占聯邦政府研發總投入的2%。美國農業部支持的優先研發項目首先要能夠降低農民成本,特別是使產品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美國的農產品推廣將農民和市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美國推廣組織是由聯邦、卅I和當地機構入伙組成的。聯邦的合作者是農業部;州的合作者是全美100多家農學院、農業實驗站和州政府及3150個縣或當地組織。大學與地方縣政府聯合組建縣級農技推廣中心,負責本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由大學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員組成,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縣政府分別承擔。除農業推廣外,還有為提高農民素質而進行的各種教育和培訓。
主持人!美國是全球農產品出口的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促銷體系發展最完善、經驗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面對我國現在的農業發展現狀,要讓中國農產品更多地走向世界,您認為美國的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楊兆雄:近十幾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的發展,美國農業的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在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下降的同時,產量不斷增加,使美國各種農產品的產量都大大超出國內市場的需求量。由于國內市場需求飽和,農產品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美國政府采取過許多辦法包括實施休耕政策等試圖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效果均不明顯,就開始瞄準國際市場,千方百計推動農產品出口,包括對中國出口大批量的大豆、水果等。
美國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對世界農產品市場影響極大,世界市場某一農產品需求關系及價格的波動對美國農業生產也關系密切。近10年來,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業的結構性調整,努力根據世界市場的新特點調整政策,在努力開辟世界各國市場的同時,美國還把一些經濟發展快的發展中國家視為市場潛力巨大的“中產階級”國家,把對這些國家(其中包括中國)的出口作為調整的重點,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內市場供大于求和農產品過剩的問題。
美國成為全球農產品出口超級大國,除了得益于國內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調整策略外,與美國政府多年來為促進出口而提供的各種服務密不可分。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美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農產品出口促銷體系。因此。雖然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補貼大大低于其在WTO體制下可以使用的數量,但其農業出口卻仍保持了較大規模和持續的增長。應該說,美國的這些做法為中國農產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很好的樣板。
我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歡迎全球化的國家之一,因為實踐已經證明這有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是拉動中國經濟總量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相信中國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也一定會在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
摘編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