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星雨是以四倍體西瓜790016B為母本,回復突變的二倍體西瓜返祖1號為父本雜交育成的三倍體西瓜品種。中熟,果實發育期31~33d。生長勢中等,易坐果,單果重6kg左右,普通栽培667m2產量4000kg以上。果實圓球形,具放射條紋,外觀美;瓜瓤紅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瓤質硬脆,白秕籽小、少,風味純正,品質優。果實整齊度好,極耐貯運。適應性強,全國各地均可栽培。
關鍵詞:無籽西瓜;三倍體;新品種;流星雨無籽
1 育種目標
三倍體無籽西瓜由于具有雜種優勢和多倍體優勢,抗病耐濕,優質、無籽,深受種植者和消費者歡迎。近年來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全國無籽西瓜面積從1990年的幾千hm2發展到2006年的20萬hm2以上,特別是隨著蜜枚無籽1號、黑蜜2號、鄭抗無籽5號、雪峰花皮無籽、洞庭1號、廣西5號等品種的推廣,以黑皮品種為主的無籽西瓜在生產和消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需要外觀更好、品質更優、商品果率更高的無籽西瓜品種。本所無籽西瓜課題組針對市場需求,選育出了各種花色的無籽西瓜品種,其中流星雨無籽(見封面彩版)就是極具特色的代表品種。
2 選育過程
790010是1979年以蜜枚四倍體與板葉2號四倍體雜交經多代選育而成的四倍體。該四倍體皮色呈放射條狀,外觀獨特,但性狀一直未能穩定下來,無法利用。2001年從790010四倍體西瓜田間代號為S2的株系中發現1份類似二倍體西瓜的種子,稱之為返祖1號,是該西瓜四倍體的倍性回復突變。返祖1號二倍體西瓜性狀均和四倍體類似,次年種植后,性狀穩定,瓤色紅,其性狀似西瓜基因目錄中的ins基因。放射條性狀對條帶是單隱性性狀,有關獨特皮色放射條紋無籽西瓜的選育尚未見報道。筆者通過幾年的性狀穩定和選育,以返祖1號做父本,和幾個四倍體母本進行組配篩選,或以具放射條紋的四倍體作母本,其他二倍體作父本,經過比較篩選,最終于2005年選育出了以四倍體790016B為母本、二倍體返祖1號為父本的流星雨無籽西瓜新品種。
3 選育結果
3.1 親本選擇
3.1.1 母本四倍體790016B的選育 母本四倍體790016B是利用果實性狀與720002相似的法西A四倍體與之雜交的雜交一代,后經多代自交、分離、選育而成。790016B生長勢中等,抗病耐濕性好,果實圓球形,綠皮帶網條,瓜瓤鮮紅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以上,近皮部在9%以上。瓤質硬脆,雌花著生密。易坐果,單瓜種子數80~120粒。
3.1·2 父本二倍體返祖1號的選育 返祖1號于2004年育成,為790010四倍體西瓜的二倍體回復突變。返祖1號生長勢中等:果實圓形,果實基部有深色條帶,到果實中間部位變為斷斷續續的條紋,于花痕處消失:紅瓤,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綜合性狀優。
3.2 配制三倍體雜交組合及組合鑒定
2004年以790016B等四倍體西瓜為母本、返祖1號二倍體西瓜為父本,或者以790010四倍體為母本、91E7等二倍體為父本,配制多個三倍體無籽西瓜組合。2005年進行田間組合鑒定試驗。結果列于表1、2。

從表1、2可以看出:(1)熟性。用790010四倍體為母本的3個組合,均表現為中早熟,果實發育期為30~33d,其他3個組合表現不一,790016Bx返祖1號組合表現為中晚熟,果實發育期35d。(2)產量因子和產量,91E7-4xx返祖l號、790016Bx返祖1號、790010×91E7、790010x02d97 4個組合易坐果,坐果指數在1.4或1.4以上。XYX4xx返祖1號、790010×XYXC2個組合坐果較差,坐果指數小于1。由單果重和坐果指數等因素構成的產量,以790016Bx返祖1號最高,折合667m2產量達5387.2kg。(3)果實外觀。6個組合均為圓果形;果皮顏色均為綠色帶放射條花紋,果皮硬度均>20kg/cm2。以返祖1號作父本的組合,放射條比較稀疏:以具放射條的790010作母本的組合,放射條比較密。果皮厚度差別較大,790016Bx返祖1號、790010x91E72個組合果皮較薄,不超過1.1cm,其余4個組合果皮較厚。(4)果實品質。6個組合瓜瓤均為脆瓤,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超過10%,其中91E7-4xx返祖1號、790016Bx返祖1號、790010x91E7較高,分別為12.0%、12.1%和13.1%。無籽性6個組合差異較大,91E7-4xx返祖1號、790010x91E7號2個組合有著色秕籽,著色秕籽果率達20%~30%,其他組合無著色秕籽,白秕籽小而少。
從以上綜合分析可見,790016Bx返祖1號組合產量名列第1,坐果習性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無籽性好,品質佳,在6個組合中綜合性狀最好,為中選組合,根據其外觀特色,取名為流星雨無籽。
表1 6個三倍體組合產量因子比較

3.3 品種比較試驗
于2005-2006年進行了2年3季品種比較試驗,以目前國內主栽的花皮優良無籽西瓜品種臺灣農友新l號為對照。鄭州試驗地采用冷床育苗、小區栽培(面積14.4~18m2),行株距1.8m×0.5m,3次重復;北京大興采用中棚栽培;海南采用露地栽培。試驗結果見表3、4。

由表3、4可看出:(1)熟性。流星雨無籽果實發育期30~33d,全生育期100~106d,比對照早熟2~5d,為中熟品種。(2)產量。流星雨無籽坐果指數1.4~1.6,坐果習性好。單果重3.8~4.4kg,比對照小,屬中大果型。由于流星雨無籽極易坐果,在鄭州、北京地區產量比對照高,分別比對照增產22.9%和31.2%,在海南地區與對照的產量相當,表明流星雨無籽是1個高產無籽西瓜品種。(3)品質。流星雨無籽與對照品種比較,果皮硬度大,果皮薄,皮厚1.0~1.2cm。在鄭州和北京地區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過對照,比對照分別高出0.7、0.8個百分點。邊部為8.2%~8.9%,中邊梯度小。白秕籽小而少,無著色秕籽,品質優良。(4)雌花著生節位與坐果整齊度。統計結果表明流星雨無籽主蔓5~7節著生第1朵雌花,主蔓10~12節著生第2朵雌花,主蔓15~18節著生第3朵雌花。坐果整齊,商品果率高,畸形果率少。
4 品種特征特性
(1)外觀特異美觀。流星雨無籽西瓜外觀條紋似流星狀,獨特美觀,市場少見,可作為禮品和特色西瓜栽培,深受消費者歡迎。(2)坐果率高。坐果指數在1.4以上,生長勢一致,坐果整齊。(3)產量高。單果重4~6kg,為中果型品種,具1株多果和多次結果習性,豐產性好,667m2產量在4500kR左右。(4)品質優。瓜瓤紅色,剖面均勻,質脆,不空心,不倒瓤,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左右。正常栽培條件下,白秕籽小而少,無著色秕籽,綜合性狀好。(5)果皮韌,瓤質硬,耐貯藏和運輸性好。(6)栽培管理容易。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成苗率達98%,易坐果,同一般無籽西瓜栽培,無特殊之處。
5 栽培技術要點
(1)處理種子,幫助發芽。55℃溫水浸種6~12h,洗凈破殼,在保濕條件下,35℃恒溫催芽。24h發芽,芽長0.5cm左右即可播種,直播適當晚播。(2)育苗移栽和適當密植。4月上旬,晴天上午播種于已備好的苗床,幼苗出土期易帶種殼出土,需幫助摘殼。栽植密度北方每667m2定植700~750株,南方多雨地區和溫室栽培每667m2定植400~500株,采用雙蔓或3蔓整枝。(3)人工授粉。集中配置二倍體西瓜作授粉品種。開花盛期,每日清晨人工授粉,幫助坐果。(4)選瓜、留瓜。從第2朵雌花開始授粉,選留第3、第4朵雌花所結果實,果大質優,(5)加強肥水管理。在肥水充足的前提下,掌握“二促一控”原則,即苗期和果實膨大期合理施肥澆水,促進幼苗生長和果實膨大,開花授粉期合理控制肥水,抑制植株生長,促進結果。
作者簡介:劉文革,男,博士,研究員,全國無籽西瓜科研與生產協作組組長,主要從事瓜類育種與生物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