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甜2號是適合我國西部露地及東部地區保護地栽培的的厚皮甜瓜優良品種。果實發育期30~35d,橢圓形果,單果重1.5~2.5kg,果皮金黃色,果肉橘紅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7%,口感脆甜,具哈密瓜的美味。2003年10月通過國家級甜瓜新品種鑒定;2006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關鍵詞:厚皮甜瓜;新品種;中甜2號;小果型
1 育種目標
哈密瓜尤其是脆肉類型哈密瓜因香甜和其獨特的風味,歷來深受人們喜愛。然而哈密瓜原產于新疆大漠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生產上表現為耐濕抗病性差,且果個大,生長期長,因此種植范圍狹窄,一直以來只在我國西北地區種植。前人經過多次引種栽培,即使在保護設施內種植也很難獲得成功。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東部地區在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保護設施內開始大面積種植以伊麗莎白為代表的光皮厚皮甜瓜,之后以西薄洛托為代表的光皮類厚皮甜瓜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積。這類品種的主要特點是小果型、外觀美、品質好,農藝性狀表現為抗逆性好,在保護地內易于種植,因此發展迅速。為此,筆者提出了選育綜合上述兩者突出優點的新品種的育種目標,即選育適于我國東部地區保護地栽培的抗病性好、品質優良、有哈密瓜風味的脆肉型小果型厚皮甜瓜品種。
2 選育過程
2.1 中甜2號選育程序圖
中甜2號的育種過程概括如下:

針對制定的選育適于我國東部地區保護地栽培的抗病性好、品質優良、有哈密瓜風味的脆肉型小型厚皮甜瓜品種的育種目標,從中亞生態型、東亞生態型的厚皮甜瓜中篩選抗性好、品質優良、外觀美、具有典型哈密瓜風味、耐濕及耐弱光性較好等具有以上某一或綜合突出優點的育種材料,采用多親復合雜交育種的方法,從中選擇抗病耐濕性好、果實性狀好的株系,淘汰抗病耐濕性差、果實外觀和口感風味一般的株系,經4年11代選育固定了一批表現較好的高代自交系。
母本K28是從新疆引種的白皮脆(橢圓形,白皮,紅肉)和日本引進的セソタ(圓形,黃皮,白肉)的雜交一代經4年11代選育固定而成的高代自交系。特點是:中早熟,雌花多,易坐果,果實短橢圓形,果皮光滑金黃,果肉橙紅色,肉質脆。父本K37是薄皮甜瓜黃金9號(高梨形,黃皮,白肉)和原產新疆的伽師瓜(橢圓形,墨綠皮,紅肉)的雜交一代經4年11代選出的高代自交系。特點是:早熟,易坐果,果實高圓形,果皮光滑純黃色,果肉紅色,肉質松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耐貯運。
3 選育結果
3.1 組合選配、篩選和品種比較試驗
1998年春,進行了組合選配試驗。在鄭州試驗點大棚中共選配甜瓜各類雜交組合105個,其中具有哈密瓜親緣的組合87個,1998年秋季在鄭州大棚、冬季在海南露地進行了2次組合篩選試驗,其中K28xK37組合代號為F32,表現植株生長緊湊,果實金黃,果肉紅色,肉質細脆,具典型的哈密瓜風味,因綜合性狀優異而中選。
1999-2000年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試驗均安排在春季,在鄭州試驗點大棚中進行,對照為伊麗莎白。3次重復,順序排列,每小區種植34株,667m2栽培密度為2200株,試驗結果表明,F32全生育期比對照長5~7d,果實發育期比對照長3~5d。隨機調查15個單瓜,F32果肉厚度、單果重均超過對照:1999年667m2產量比對照高937kC,增幅為37.5%,2000年667m2產量比對照高660kg,增幅為24.4%,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99年F32高于對照0,2個百分點,2000年低于對照0.個百分點,但口感風味和耐貯性好于對照,結果見表1。

3.2 全國區域試驗
F32以“中甜2號”之名于2001、2002年參加了國家級甜瓜品種(厚皮甜瓜光皮類型組)區域試驗,2003年參加了國家優質甜瓜新品種生產示范試驗,并通過了全國西瓜甜瓜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
2001年國家級甜瓜品種區域試驗,厚皮甜瓜光皮類型組參試品種共16個,分為黃皮和白皮2組,黃皮組對照品種為日本米可多公司的伊麗莎白,春季大棚栽培,有4個試點有正常結果。2002年國家級甜瓜品種區域試驗,厚皮甜瓜光皮類型組參試品種中為第2年參試的有12個,分為黃皮和白皮2組,黃皮組對照仍為伊麗莎白,春季大棚栽培,有11個試點有正常結果。2年(15個點次)區試結果表明,中甜2號抗逆性好(有13個點次超過對照或與對照相當),易坐果,單果重比較大(有14個點次超過對照或與對照相當),單產高(有12個點次超過對照或與對照相當),果實商品率較高(有6個點次超過對照或與對照相當)。雖然該品種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但果實風味品質和豐產性表現突出。
2003年國家優質甜瓜新品種生產示范試驗在河北、北京進行,共有6個品種參加,春季日光溫室栽培,未設對照。在河北固安點,中甜2號生長勢中等,抗病性強,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肉質脆,口感好,耐貯性較好。在北京順義點,中甜2號表現抗白粉病,耐霜霉病,肉質緊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豐產性居中上水平。
3.3 生產示范及推廣應用
為了驗證中甜2號的適應性,在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和區域試驗的同時,先后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浙江、廣東、海南、云南、甘肅等地進行了多點生產試驗。中甜2號在絕大多數地區表現良好,在有些地區已經發展一定面積,如甘肅省武威市農科所李登峰等人從2002年開始引種,中甜2號在當地表現為單果重大(超過2kg)、產量高(每667m2超過2000kg)、口感風味好、耐貯運。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將中甜2號引入廣西后,中甜2號在保護地內栽培表現為耐濕性強,品質好,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7年春季中甜2號在上海嘉定等地種植,表現為適應性強,風味和商品性均好。
3.4 鑒定、獲獎情況
2003年10月中甜2號通過全國西瓜甜瓜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是首批通過全國甜瓜品種鑒定的品種之一。2006年12月“厚皮甜瓜中甜2號的選育與應用”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 品種特征特性
中甜2號為中早熟厚皮甜瓜雜交一代品種。全生育期95~100d,果實發育期30~35d。生長勢中庸,主蔓較粗,側枝萌發較少;抗病性強?;樾廴晷?雄花兩性花同株),雌花在主蔓上發生較晚,而在子蔓上發生較早,易坐果,坐瓜整齊一致。2005年6月在農業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進行了品質分析。結果如下:果實短橢圓形,果皮光亮金黃;果肉橘紅色,肉厚3.5~4.0cm: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0%~17.0%:單果重1.5~2.5kg。肉質松脆爽口,香味濃郁,具哈密瓜風味,果實成熟后不落蒂。耐貯運性好,常溫下存放15d以上外觀和品質不變。
5 適應地區和栽培技術要點
5.1 適應地區
適于我國東部地區日光溫室和大棚栽培,干燥地區和干燥季節也可進行小拱棚和露地栽培,
5.2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適宜的種植季節。中甜2號果實發育期對溫度要求較高,因此早春栽培不可盲目搶早。華北地區2月上旬在溫室或大棚內育苗,3月上旬定植于大棚中。苗齡30~40 d。立架栽培平均行距為75~100cm,株距為40cm,每667m2保苗1600~2200株。采用單蔓整枝,坐瓜節位主蔓12節左右的子蔓坐瓜,坐瓜節位的子蔓摘心后留1~2片葉,幼瓜雞蛋大小時,選留果形較長而周正的1株1果,留瓜后最好給果實套袋,以保證果實美觀,不可將藥劑噴灑在果實上。開花后35d左右,結果蔓葉片顏色變褐而焦枯時,果實充分成熟。在果實充分成熟后采收,更能體現品種松脆爽口的風味。
作者簡介:徐志紅,女,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甜瓜西瓜的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