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西瓜、棉花兩者生長發(fā)育特點進行套種試驗,研究其高產(chǎn)高效栽培模式。試驗示范結果表明,以西瓜行株距4.5m×0.65m,棉花行株距1.5m×0.45m的種植密度,西瓜與棉花之間互頡作用最小,西瓜和棉花的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在3個套種模式中位居第1,在5個處理中經(jīng)濟效益最高。
關鍵詞:無籽西瓜;洞庭1號;套種;栽培模式
長期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與有經(jīng)驗的瓜農(nóng)根據(jù)西瓜的生育特性,通過大量反復的科學試驗和生產(chǎn)實踐,探索出小麥—西瓜、西瓜—水稻、西瓜—花生、西瓜—蔬菜、西瓜—棉花等行之有效的間作套種技術。華北地區(qū)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區(qū),以小麥—西瓜套種模式為主,約占套種面積的60%以上。20世紀80年代初期,湖南、湖北兩省區(qū)借鑒上海市金山縣60年代初期形成的小麥—西瓜—水稻套種模式,結合當?shù)氐纳鷳B(tài)條件和種植習慣,總結出油菜—西瓜—水稻、小麥—西瓜—水稻、西瓜—水稻等間作套種技術。據(jù)統(tǒng)計,2006年湖南、湖北雜交棉種植面積約82萬hm2,西瓜種植面積在18萬hm2左右,瓜棉套種面積約0.67萬hm2。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無籽西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無籽西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與糧、棉、油等作物爭地矛盾日益突出。實行無籽西瓜套種雜交棉,可大大緩解無籽西瓜與其他作物爭地的矛盾,是充分發(fā)揮立體空間效應,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利用率,增加經(jīng)濟效益的有效途徑。為此,2003年以來,筆者針對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氣候、土壤等特點,選用洞庭1號無籽西瓜與博雜棉121套種,對其栽培模式、產(chǎn)量、品質(zhì)、增效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成功探索出一套最佳增效栽培模式。試驗與示范證明:采用此模式每hm2西瓜產(chǎn)量4.68萬kg左右,皮棉產(chǎn)量1600~1800kg,產(chǎn)值6萬元左右,純利約5萬元。2003—2007年在湖南岳陽、常德,湖北松滋、公安、石首、宜城、江陵等地推廣示范,經(jīng)濟效益較好,深受農(nóng)民青睞,迄今已累計推廣面積約6000hm2。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西瓜品種為洞庭l號,棉花品種為博雜棉121。種子均由湖南博達隆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試驗處理 處理(模式)1:在華容、南縣、西湖農(nóng)場點進行。西瓜行株距4m×0.7m,雙行對爬栽培,每hm2定植7200株:每廂瓜畦定植棉花2行,位于西瓜帶地膜內(nèi)邊緣處,株距0.45m,每hm2定植棉花11000株。見圖1。處理(模式)2:在松滋、澧縣、公安點進行。西瓜行株距4.5m×0.6 m,雙行對爬栽培,每hm2定植6750株:棉花行株距1.5m×0.45m,每廂瓜畦定植棉花3行,1行定植于瓜畦面中線處,另外2行定植位置同處理1,每hm2定植棉花14800株。見圖2。處理(模式)3:在宜城、洪湖點進行。西瓜行株距5.5m×0.3m,瓜苗單行定植于畦面中間,每hm2定植6000株;每廂瓜畦定植棉花4行,株距0.45m,每hm2定植棉花16000株。見圖3。處理4:純種植西瓜,行株距4.5m×0.65 m,雙行對爬栽培,每hm2定植6750株,為對照1。處理5:純種植棉花,行株距0.8m×0.5m,每hm2定植24000株,為對照2。

1.2.2 田間設計 試驗于2003-2005年進行3年。試驗地選在長江中游的洞庭湖地區(qū)和江漢平原地區(qū),洞庭湖地區(qū)分布為岳陽市華容縣、益陽市南縣、常德市澧縣、常德市西湖農(nóng)場,土質(zhì)為紫潮沙土,土壤肥力中等:江漢平原地區(qū)分布為湖北省松滋市、公安縣、宜城市、洪湖市,土質(zhì)為紫潮泥,土壤較肥沃。年前深耕凍垡,次年3月底至4月初開畦整地,同時施人基肥,畦寬分別4、4.5、5.5m,畦面略呈龜背形,西瓜種植帶采用寬幅70cm地膜覆蓋。每hm2肥料用量:腐熟有機肥15m3、硫酸鉀復合肥(N:P:K=15:15:15)750kg、尿素(含N46%)900kg、氯化鉀300kg、過磷酸鈣750kg、菜籽餅750kg。做高畦。小區(qū)栽培,每小區(qū)面積0.02hm2,每個處理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田間設置保護行。西瓜、棉花均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播種期:西瓜為3月中旬至4月上旬,棉花為4月上中旬,苗齡30d左右,無籽西瓜雙蔓整枝,須按8~10:1配栽有籽西瓜授粉,巧施膨瓜肥:棉花在共生期注意追施提苗肥和蕾肥,西瓜扯藤后重施花鈴肥,其他管理同大田。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chǎn)量
3年試驗結果表明,洞庭1號西瓜年平均產(chǎn)量處理1為47860kg/hm2,處理2為49995kg/hm2,處理3為42678kg/hm2處理4為54041kg/hm2;由高至低依次排列:處理4>處理2>處理1>處理3。各處理中博雜棉121年平均產(chǎn)量處理1為1610kg/hm2,處理2為1796kg/hm2,處理3為1770kg/hm2。處理5為1 912 kg]hm2;由高至低依次排列:處理5>處理2>處理3>處理1。
處理1比處理2每hm2西瓜3年平均減產(chǎn)2135kg,減幅為4.46%,棉花3年平均減產(chǎn)186kg,減幅11.55%:處理1比處理3每hm2西瓜3年平均增產(chǎn)5182kg,增幅12.14%,棉花3年平均減產(chǎn)160kg,減幅9.94%:比處理4每hm2西瓜3年平均減產(chǎn)6181kg,減幅為12.91%;比處理5每hm2棉花3年平均減產(chǎn)302kg,減幅18.76%。處理2比處理3,西瓜3年平均增產(chǎn)7 317kg,增幅17.14%,差異達顯著水十,棉花3年平均壻嚴26kg,增幅1.47%;比處理4每hm2西瓜3年平均減產(chǎn)4046kg,減幅8.09%;比處理5,棉花3年平均減產(chǎn)116kg,減幅6.46%,處理3比處理4西瓜3年平均減產(chǎn)11363kg,減幅26.62%;比處理5棉花3年平均減產(chǎn)142kg,減幅8.02%。見表1。
2.2 效益
2.2.1 各處理的效益 由表2可知:處理1每hm2西瓜和棉花3年平均產(chǎn)值為5.92萬元,處理2為6.3萬元,處理3為5.61萬元:處理4洞庭1號西瓜3年平均產(chǎn)值為4.86萬元;處理5博雜棉121的3年平均產(chǎn)值為1.91萬元。產(chǎn)值由高至低依次排列為: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5。

2.2.2 各處理之間效益比較 處理1比處理2每hm23年平均產(chǎn)值減少0.38萬元,減幅為6.42%;比處理3增加產(chǎn)值0.31萬元,增幅5.53%:比處理4增加1.06萬元,增幅21.81%:比處理5增加了4.01萬元,增幅為209.94%。處理2比處理3增加產(chǎn)值0.69萬元,增幅12.30%:比處理4增加產(chǎn)值1.44萬元,增幅29.63%:比處理5增加4.39萬元,增幅為229.84%,處理3比處理4增加0.75萬元,增幅15.43%;比處理5增加3.70萬元,增幅193.720%。處理4比處理5增加值2.95萬元,增幅154.45%。見表2。
3 結 論
2003-2005年瓜套棉試驗結果表明:采用瓜棉套種模式2,即西瓜行株距4.5m×0.65m、6 750株/hm2,棉花行株距1.5m×0.45m、14800株/hm2種植密度,西瓜與棉花間互頡作用最小,西瓜和棉花的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在3個套種模式中位居第1,在5個處理中經(jīng)濟效益最高,比單一種植西瓜增效約29.63%,比單一種植棉花增效約229.84%,為最佳推廣套種模式。
4 模式應用效益
2005-2007年,通過采用瓜棉套種模式2分別在洞庭湖地區(qū)和江漢平原地區(qū)及安徽淮北進行了較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其中湖南岳陽市華容縣800hm2、益陽市南縣400hm2、常德市澧縣1000hm2、常德市西湖農(nóng)場500hm2,湖北松滋市1500hm2、公安縣400hm2、宜城市200hm2、洪湖市200hm2,安徽淮北500hm2,累計推廣面積5500hm2,創(chuàng)經(jīng)濟效益在3.2億元以上。
作者簡介:周泉,男,湖南博達隆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主要從事西瓜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