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蔫是棚室和露地茄子栽培常見的病害,其發病原因較多,而且難以正確診斷,因此了解引起茄子萎蔫的主要病害種類以及正確的診斷方法,對于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治病害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 引起茄子萎蔫的主要病害種類
引起茄子萎蔫的病害主要有疫病、菌核病、莖基腐病(主要由瓜果腐霉菌引起,有時也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根腐病、青枯病(細菌性病害)、黃萎病、根結線蟲病。
2 診斷方法
2.1 看田間分布
當植株發生肥害后,一般會出現晴天中午萎蔫,傍晚恢復的癥狀,嚴重的可造成植株枯死:其在田間的發生也較為普遍,一般老菜田和老棚比新菜田和新棚發生重:在茄子生長期隨澆水施肥的田塊,地勢低洼積水較多的地方發生重,地勢較高積水較少的地方發生輕。而當上述其他病害發生時,其田間分布特點呈點片分布。
2.2 看根部是否有根結
根結線蟲病,在天氣干旱或田間水分供應不足時,病株地上部晴天中午前后會出現萎蔫,早晚恢復正常,且近底部葉片極易脫落,上部葉片黃化,觀察根部可見大小不等的根結。而發生上述其他病害時根部沒有根結。
2.3 看維管東是否變褐
發生茄子黃萎病和細菌性青枯病時植株維管束均變褐。以上其他病害無此癥狀,這2種病害在苗期不出現癥狀,開花結果后開始出現。但黃萎病從下往上葉柄、莖稈的維管束呈黃褐色,潮濕時莖基部產生白色霉狀物:葉緣和葉脈間出現不規則淡黃色斑塊,近主脈處仍保持綠色,呈褐色掌狀斑駁,后發病部位枯死,呈“花西瓜皮狀”,且有時會出現“半邊風”的現象。而細菌性青枯病的病莖中、下部皮層粗糙,常長出長短不一的疣狀突起和不定根,有時在病莖上發生油浸狀褐色不規則斑塊,如將病莖作橫切面檢查,略加擠壓,有乳白色黏液溢出(菌膿)。
2.4 看根部是否腐爛
茄子根腐病的根部或根莖部的表皮呈褐色腐爛,且易剝開,致木質部外露,以上其他病害無此癥狀,
2.5 看莖基部和分叉處是否腐爛
莖基腐病、菌核病和疫病發病后均可造成韌皮部腐爛,但有一定的區別,莖基腐病只危害莖基部,腐霉菌莖基腐病在幼苗定植后,莖基部(多數在土表上下3~5cm處)產生水漬狀暗色病斑,并迅速向周圍擴展,手捏發軟,地上部葉片自下而上變黃,后萎蔫,病斑繞莖1周后,植株迅速青枯死亡,地下部分多表現正常。菌核病多從莖部分叉處染病,呈灰白色,稍凹陷,韌皮部腐爛,且其菌絲體可侵入病莖內,后期表皮縱裂,病斑大小、形狀、長短不等,邊緣水漬狀,表面和病莖內均生有白色棉絮狀菌絲及黑色菌核,病部以上萎蔫枯死:在植株上部發病,可形成“折彎”的癥狀。疫病多從莖基和分枝處發病,初呈水漬狀,很快環繞枝條和莖基,變為褐色或黑褐色斑,并上下蔓延,邊緣不明顯,稍凹陷。在潮濕時病部濕腐,干燥時病部干腐。緊貼在木質部的表面。病枝、病莖以上枝葉很快凋萎,終至枯死。高濕時,病部可見白色稀疏霉層。
3 綜合防治技術
3.1 高溫悶棚
在夏季休閑季節,將溫室內外的殘枝敗葉等清理干凈,集中燒掉或深埋。溫室內土壤深耕后澆大水。結合澆水,每667m2溫室施用速效氮肥20~30kg,然后用地膜覆蓋地面,并用舊棚膜將溫室扣嚴,高溫悶棚。利用太陽光高溫消毒,此時土壤溫度可達60~70℃,持續時間15~20d(天),可有效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和線蟲。
3.2 苗床消毒
3.2.1 營養缽育苗 可選擇連續多年未種過茄果類蔬菜的肥沃園土和充分腐熟的優質廄肥作床土原料,土肥按2:1比例配制。立枯絲核菌莖基腐病、黃萎病、菌核病等,可外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的多霉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霉靈可濕性粉劑:腐霉菌莖基腐病、疫病等鞭毛菌亞門病害,可外加66.5%霜霉威(普力克)水劑:兼防以上病菌,可外加50%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8%惡霉靈水劑、或50%的惡霉,甲霜靈可濕性粉劑,其用量皆為每m3床土80~100g,藥土混合均勻。用1.8%的阿維菌素乳油10~15g/m3,不但可防治根結線蟲病,且可避免線蟲傳播黃萎病菌和根腐病菌,減免黃萎病和根腐病的發生。然后根據病害發生的種類,將土、肥、藥充分混勻后制成藥土育苗。
3.2.2 上鋪下墊法 根據病害發生的種類,也可每m2用4~5kg細土加以上殺菌劑10g,將土、肥、藥充分混勻后制成藥土,1/3撒于苗床上,2/3播后蓋在種子上面。但應注意,播后一定使苗床保持濕潤,以免產生藥害。
3.2.3 土壤消毒 定植或育苗前,根據病害發生的種類,每m可用以上藥劑8~10g(1.8%阿維菌素1~1.5g),與干細土拌勻后撒施,并耙入土中,消滅菌源。
3.3 培育壯苗
高溫、多雨季節,幼苗容易徒長。播種不要密度過大,需二級育苗的要及時分苗。若幼苗有徒長趨勢,可用0.05%~0.1%的矮壯素噴灑,以培育壯苗。
3.4 科學肥水管理
3.4.1 合理施肥 整地時施入的雞糞、豬糞等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防止糞肥帶菌,因未腐熟的糞肥在土中腐爛過程中釋放大量的熱量,更有利于高溫腐霉菌的發生),更不要過量施用化肥,防止肥害傷根,加重病情。提倡測土配方施肥,增施酵素菌肥、腐殖酸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3.4.2 栽植時不要埋莖過深,否則莖基腐病、根腐病發生嚴重 定植后一旦覆蓋地膜,一定要將地膜孔用土壓實,防止膜下熱氣從膜孔冒出,傷害植株莖基部,增加莖基腐病、疫病的發生機會。
3.4.3 合理用水 定植緩苗后,前期適當控制灌水和追肥,中、后期可適當增加肥和水,并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忽干忽濕,切忌大水漫灌,保持植株表面的土壤疏松,促進根系發育,雨后及時排澇。
3.5 嫁接防病
用托魯巴姆(野生茄子砧木)進行嫁接,可較好地防治黃萎病,也可減輕根結線蟲病的發生。
3.6 避免高溫,預防腐霉菌莖基腐病
由于該病在高溫條件下發病嚴重,定植后提倡棚上用遮陽網遮陰,白天溫度最好控制在25~2s℃,盡量不超過30℃。
3.7 澆灌定植穴和灌根處理
未進行土壤消毒的地塊,定植時根據病菌的種類選用以下合適的藥劑和濃度澆灌定植穴,每穴150~200mL。緩苗后初見病株時,根結線蟲病用1.8%的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6%的阿羅蒎茲微乳劑1500倍液,腐霉菌莖基腐病可用48%的托克(福美雙和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6.5%霜霉威(普力克)水劑1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克露、克霜氰)800~1000倍液,立枯絲核菌莖基腐病、根腐病、黃萎病可用8%惡霉靈水劑1500倍液、10%的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青枯病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或新植霉素2000倍液灌根,也可根據病害種類。選用以上藥劑合理混配。每株200mL,灌根2~3次。
3.8 噴霧防治
疫病可用防治腐霉菌莖基腐病的藥劑,菌核病可用40%的甲基嘧菌胺(嘧霉胺、施佳樂)懸浮劑、50%的多霉靈或50%的甲霉靈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噴霧防治。噴霧時可加入天達2116水劑800~1200倍液,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減輕多種病害的發生。
作者簡介:邢光耀,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植物病理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